地質環境問題與地質災害研究

時間:2022-08-07 03:35:21

導語:地質環境問題與地質災害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質環境問題與地質災害研究

摘要:分析了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關系及相互影響的方式以及各種地質環境問題之間的因果關系。尤其對突發性地質問題——地質災害,通過了解其現狀、發展趨勢、危害等建立并完善不同的防治措施體系,保證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關鍵詞: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地質環境問題與地質災害含義

1.1地質環境問題的含義。地質環境問題主要指的是由地質作用導致的環境問題,這一類問題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會產生較大的危害,不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地質問題是由地殼和地層相互作用而引發的,包括自然地質作用、人為地質作用和兩者之間的耦合作用,其中地質作用的驅動力則來自內動力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和兩者綜合的作用。正是由于地質作用的存在,從而引發地質現象及其持續的時間過程,這些地質現象的產生又將影響自然環境中一定范圍內的人群或者個體,對其生產生活有較大的影響,出現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的現象,即為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問題分類較為多樣性,按照地質作用類型可以分為原生地質問題和次生地質問題。顧名思義,原生地質問題主要是由自然環境引起的,受到強烈的地質作用,如地質現象和地質過程,包括火山噴發、地震、洪水等。次生地質環境問題是指由人類活動導致或誘發的地質現象及其他地質作用產生不利于人的地質現象和過程,如礦山開采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按照地質作用的動力學形式可以分為突發性地質環境問題和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突發性地質環境問題即是地質災害,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是指地質環境系統以漸進方式失穩而伴生的地質現象和地質過程,如水土流失、荒漠化、鹽漬化、海平面升高等。1.2地質災害的含義。在地球生物和生態的逐漸演化和變化中,由于受到各種環境因素或是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逐漸引發地質災害。地質災害具有諸多特點:比如具有偶然性、經常性和多發性的特點,地質災害比漸進環境問題造成的影響更大,往往會造成較為慘痛的人員傷亡事件,給社會帶來財產損害。所以在地質環境影響中,地質災害的影響較大。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質動力災害和地質災害結果,地質災害的形成與力的作用分不開,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因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人類不斷進行著生產活動,于是在生態環境和地球表面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破壞力。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一直充當著重要角色,不斷地進行著生產活動,在生態環境和地球表面形態及物質組成產生巨大影響,改變或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即在引發地質災害的過程中,人為活動在引發地質災害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2.地質災害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的關系

2.1地質災害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可以同時發生。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中,除地震之外,一般的地質災害呈現出單獨個體的形態發育,其不具備面狀的特點,如崩塌、滑坡、不穩定邊坡等,可以用“災害點”的形式來表述。但也存在地質災害的影響超出了以“點”形式的規模,形成一個范圍較廣,影響面積較大的地質環境系統,就會使得環境系統打破其平衡,經過逐步累積,就會改變地質環境內部的結構特性,從而產生地質災害,也會產生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2.2地質災害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相互影響。了解了地質災害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的存在形式及相互作用,亦可知地質災害的發生可以加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這種相互影響在四川汶川地震中表現的尤為突出,當發生地震時,除了由地震引發的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還會造成地表植被遭到毀壞,動物失去棲息地,水土流失嚴重,這些都是在地震中相伴而生的。以上可以表明地質災害的發生可以加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的惡化程度。同樣,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的持續發展可以為地質災害的發育創造條件,如過度開采地下水,在城鎮中心或附近形成較大的降深漏斗,地下水位大幅度的波動,導致土層結構疏松,荷載力下降,從而引發地表建筑的變形及損壞,或造成局部的邊坡失穩,從而產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二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2.3地質災害的發生前都有一個短暫的漸進性變化過程。地質災害的發生是一個短暫的漸進性變化過程,特別是在一些大的災害發生過程前,都會有一些以漸進性變化為特征的異常現象,如地震、滑坡、地面塌陷發生前會出現墻體開裂移位、坡腳冒水、地下水位異常等現象。這些現象的表現形式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的表現形式有諸多相似之處,所以在對地質災害研究工作中,要重視災害發生的地質背景和成因分析。

3.我國地質災害的現狀

由于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地形、地勢條件復雜,存在較多的低山丘陵地區、高山峽谷地形,這樣的地形地勢特征幾乎占據了我國土地資源面積的70%,而且我國位于地震帶,地質活動頻繁,再加上氣候的影響,使得我國地質災害頻發。地質災害的危害性較大,范圍較廣,災害種類繁多,比如,我國一些山區經常發生泥石流、滑坡等災害,受災地區多達上百個,一些鐵路干線被毀,山區線路受到損壞。據一些數據統計,2019年因為地質問題引發的災害多達6000多起,經濟損失28億元,由此可見,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的影響非同一般。根據一些專家學者們的研究,多數地質災害的發生都是因為人類的過度開發和破壞環境引起的。地質災害給我們帶來的影響也在逐步擴大,結合地質災害特點,應建立完整的預警體系,制定相應防治措施,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最大限度降低地質災害給我們造成生命財產安全的損失。

4.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及對策

我國于2003年11月24日公布國務院令第394號《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這項條例的頒布是為了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最終目的是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最后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應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方針,以減少和降低生命財產損失為目的,預防和減輕地質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4.1建立監測預警設施。對預警設施進行監測,這可以加大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力度,這也是地質災害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要求應急措施要從技術上入手,在技術上和預警管理上加大資金投入,當監測地區中發生異常變化,人員就可以利用技術完成災害信息的收集,并及時做出災害的預警和防范措施,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發現地質災害,并及時應對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是防災減災的重要手段,能夠在地質條件產生變化時,捕捉災害前兆信息,通過應急系統相應的警示,提供避險決策、應急處置依據。根據環境地質災害監測結果,采取搬遷、治理等有效措施應對高風險、重危害區域的隱患問題,并能有效結合治理工程和災后重建工作成效,實現防災減災與土地資源利用雙重目標。4.2建設調查區域。調查區域的建設主要是幫助工作人員能夠更快對劃分出的區域進行調查,進行判斷和分析,隨之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并對周圍的環境狀況做出預估,通過調查和分析,人員要準確地判斷出地質周圍的環境情況,并推斷出危險因素,將危險因素進行分級,根據不同的等級采取不同的措施,尤其要注意最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地段和位置,提出合理的防范和預警措施,并配合相關部門啟動應急響應。4.3做好搬遷治理建設。當地質災害的危害性達到一定程度,監測系統發出警報提示,就需要人員盡快對災害狀況進行分析,分析其危害范圍,必要時要及時做出搬遷防治對策,這可以幫助人們逃離險情,保障人員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對于所有的環境建設,需要人員全面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尤其要考慮災后防治和環境恢復工作,將環境恢復和搬遷工作結合起來。4.4應急系統處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在地質災害發生時同樣可以應用應急處理系統,人員要在第一時間建立起相應的地質災害處理系統,并建立完善的應急處理系統,人員要迅速做出反應,及時到達災害現場,并對人員進行災害防范和救援工作,將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減到最小。4.5完善科學技術研究系統對于地質災害的防治,需要完善科學技術研究體系,建立起科學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系統,加強和完善科學技術研究,尤其注意監測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并對災后重建工作和環境恢復工作重點關注,將科學技術當作重要支持和保障。對于現階段來說,使用較多的是衛星、遙感技術等,為了保證這些技術都能發揮作用,需要工作人員注意利用高新技術對其進行觀測,由于傳統技術的影響,許多自然環境得不到監測,工作人員利用了高新技術,就可以對這一地區的自然環境進行監測,在深入分析這些數據的基礎上,才能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有效開展。利用高新技術,如互聯網技術可以開展救援工作,當地質災害發生時,地質災害部門需要迅速響應,因為該項技術關乎著普通民眾的生命安全,對于此點來說,通過運用高新技術可以提高災后救援工作成效,方便救援人員掌握地質災害發生情況、災害大小以及影響范圍等,根據實際情況迅速準確提出解決方案。

5.結束語

地質環境問題的產生的原因呈多樣性,但主要由地質作用及人為活動引起。地質環境問題與地質災害問題比較復雜,二者的關系是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需要專家學者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隨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有序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從而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修旺.我國環境地質災害現狀及防治對策淺析[J].四川建材,2018,44(04):79-80.

[2]陳圍.試論環境地質災害現狀與防治措施[J].智能城市,2018,4(03):44-45.

[3]劉毅鵬.淺談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環境影響及環境保護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15):131.

[4]陳璧瑕.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地質環境應用探討[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6(10):130.

作者:呼鐵斌 單位:安徽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質勘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