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實踐路徑
時間:2022-07-27 11:23:18
導語: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實踐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經濟文化一體化背景下,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已經成為涉及社會經濟發展多個領域的不可忽視的重要趨勢。但當前我國農村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文化產業基礎薄弱、管理體制落后、人才資源缺乏、文化市場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限制著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需要加強農村文化設施的建設,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深化農村文化體制改革,引進和培養創新人才,并健全文化市場體系,進而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
關鍵詞: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路徑
農村文化產業作為我國文化產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將決定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進而影響我國文化軟實力水平。當前,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提高,使得我國農村文化市場發展潛力巨大,農民對文化的需求也更多。但當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繁榮農村文化市場、促進農村文化產業良好發展,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為此,有必要從重要性、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路徑等方面進一步明晰與研究相關問題。
一、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保護傳統文化資源,增進文化交流
我國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儲量巨大。劉如飛(2016)[1]認為,我國在農村地區還有很大一部分傳統文化資源由于開發不科學,配置不合理等,尚未得到很好開發。例如,巴蜀飲食文化、陜西傳統民間剪紙文化等。這些文化在農村均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一方面,有利于發掘與保護傳統文化資源,使之能夠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另一方面,有利于利用傳統文化資源發展具有特色的文化產業項目,進而促進城市與農村的文化交流。
(二)有利于提升農民素質,滿足農民文化需要
農民作為農村文化生產創造的主體,是農村經濟社會最主要的創建者。農民的生產活動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動力,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因此只要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就能夠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增長?,F階段我國需要讓廣大農民群眾充分認知文化的重要作用,讓農民真正嘗到文化的甜頭,體會到文化的價值,他們就會主動接受文化的洗禮,現代教育的培養,進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2]另外,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農民實體農產品已不再是唯一需求,農民日漸對帶有附加值的文化農產品產生需求。因此,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有利于提升農民素質,滿足農民文化需要,使農民生活更加充實。
(三)有利于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
伴隨著經濟的增長,“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農村實體經濟,幾乎全部產業都無法避免與其出現矛盾。但農村地區的文化產業與實體產業有著顯著的區別。它具備低投入、高收益、附加值高等特點。加快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實體農產品與“文化農產品”一同生產的發展模式,進而提升農民的收益,推動實現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二、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產業基礎薄弱
同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經濟發展起步比較晚,且發展不平衡。改革開放后很長一段時期內,農村文化產業始終沒有受到重視,直到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后,一些地區才逐步加強發展農村文化產業。這就導致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文化產業基礎較為薄弱,文化產業的發展仍然處于摸索階段。[3]
(二)管理體制落后
作為阻礙農村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管理動力不足說到農村文化建設,絕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農村地區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和本地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的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僅有小部分人會想到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建設,即便在部分農村地區發展文化產業,在管理體制上也傾向于事業化管理方式。地方政府把文化產業當作文化事業進行管理,使其在發展過程中投資主體大大減少,文化產業喪失生命力。導致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對文化產業的認知不夠。部分地方與部門對文化產業的重要作用認知不到位,更沒有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迫切性,以至于很多部門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認識模糊,使其發展處于滯后的狀態。2.產業政策針對性不強雖然國家頒布實施很多關于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但大多從宏觀層面入手,對于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等方面并未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相對于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政策而言,在農村文化產業的管理、投入等制度和政策上存在著明顯的滯后和缺失。[4]從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整體來看,發展重點集中在經濟發展較快的東部沿海城市,雖然部分其他城市文化產業發展趨勢較好;但總體而言,呈現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態勢。由于資源開發不均衡、政策不完善,致使農村文化產業在發展進程中面臨許多難題,如融資渠道不暢等。
(三)人才資源缺乏
人的創造力是文化產業的核心。作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培育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人才,對于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目前我國農村文化產業人才缺乏、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已經成為必須直面的現實。我國農村人口接受的文化教育與城市居民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在農村,由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影響,農民普遍存在小農思想,保守性、狹隘性致使農民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缺少長遠的眼光,進而導致大部分農民在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欠缺可持續發展理念。再加上農村基層組織待遇較差,環境簡陋,對專業人才更加沒有吸引力,導致文化產業人才資源缺乏,出現人才外流等現象。就農村地區現有專業人才而言,崗位培訓內容滯后,導致文化產業發展缺少創新,已成為阻礙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難題。
(四)文化市場體系不完善
就農村而言,其文化市場既是農村市場經濟的主要構成部分,又是構成全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部分,明晰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對于推動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但目前農村文化市場存有諸多問題,重點體現在以下三方面:1.監管力度不足,標準與技術水平有待提高農村文化市場呈現出點多、面廣、線長等特點,管理難度較大。[5]再加上監管方式落后、監管設備匱乏等,致使部分農村地區文化市場監管力度不足。2.文化創造主體單一文化產品生產,主要依托于政府單方面的供給,沒有形成多元化投資模式,并且文化供給形式也比較單一。3.農村文化行業組織極其匱乏文化行業組織作為連接政府與市場主體的橋梁,充分發揮著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是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的重要條件。但當前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文化市場中各類中介服務機構都十分緊缺。
(一)加強文化設施建設
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作為推動本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具有重要作用,各級文化主管單位要引起高度重視;應通過政策扶持、加大投入資金等方式,切實把文化工作的著重點放在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增強對其建設與維護。切實有力地做好各類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如對文化博物館的創建;并認真落實對鄉村各級文化場所的籌辦,努力發揮農村文化設施的服務功能。在此期間,政府也要把有限的資金更多地投入到農村的文化事業中去,逐步提高對農村文化產業的投入水平,進而為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給予大力支持。由于部分農村地區仍然存在一些惡習,制約著農村文化產業的繁榮;因此還要提倡改變舊的不良風俗習慣,加強對農民的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形成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內需。
(二)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從實際出發,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需求特點來進行文化生產活動。廣大農村,不同地區有著鮮明的文化特色,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質,利用地域優勢,構建特色文化產業鏈條,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產業市場。例如,可以將古建筑群、傳統手工藝等文化元素與生態文化相融合,通過有效發掘與保護傳統文化,實現廣大農村文化資源的系統整合,進而形成具有鮮明風格的文化產業創新發展體系;在鄉村旅游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鄉村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合發展契合度大,二者融合發展能夠推動農村地區利用自身地域優勢發展具有特色的文化產業鏈,進而實現鄉村旅游業的繁榮發展。
(三)深化農村文化體制改革
深化農村文化體制改革,是提高農民素質、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為了能夠更好地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做到:1.健全文化管理體制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政府起著領導者與監督者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需要提升服務意識,使管理和服務雙向并行。增強各級黨組織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領導,增強政府和黨組織間的交流機制,梳理清楚黨政干部交叉任職、多個部門間的交叉職能等問題,整合多種行政管理資源,形成多部門聯動,進而健全農村文化管理體制,提升管理效率。2.拓寬農村文化產業融資渠道資金緊張始終是限制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大政府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投資力度,進一步減少社會資本市場準入限制。建立多層次文化市場,擴大農村文化市場;充分發揮多方面力量,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促進投資融資渠道多元化,逐步形成健全的文化管理體制。3.提升農村文化對外開放水平農村對傳統文化的保存要好于城市,這主要與農村的小農經濟和發展模式相關。農村文化產業長期發展緩慢,也與農村小農經濟發展模式相關。因此,要沖破小農經濟及小農思想的束縛,積極培育外向型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走出去”的力量。積極吸收國內外優秀文化資源,切實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建設與發展。
(四)引進和培養創新人才
農民是農村文化創造的力量源泉,作為農村文化的主體,文化水平的高低與專業技能的強弱對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當前農村專業人才缺乏,致使農村文化發展受限,經濟發展受影響,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無法規避的阻礙。因此,引進與培養農村文化產業創新型人才是大勢所趨。就農村內部而言,我們要穩固當前已有的文化產業,提升其競爭優勢,依據文化產業需求挖掘與培養創新型人才,加大對農村文化人才的重視,并對優秀人才提供相應的經濟保障。就外部而言,我們需要擴大宣傳范圍,增強宣傳力度,進而吸引更多專業人才投身到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中去。通過構建一套有計劃有組織的高效人才培養機制,使專業人才能夠從心里想要駐守農村,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為其奉獻一己之力。
(五)健全文化市場體系
農村文化市場體系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的主要構成部分,建立健全的文化市場體系不僅是農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想要建設好農村文化產業,首先應該以健全的文化市場體系為基礎。地方基層政府應該增強自身管理與服務意識,進而為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市場氛圍,著重促進文化市場繁榮有序的發展。整合組建農村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確保財政資金充足,行政執法行為規范。注重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繁榮,堅持對農村文化市場的監管,進而保證基層文化市場發展氛圍。積極開展出版物市場與網絡文化環境的專項整治行動,改正農民對網絡文化等思想上的偏差。積極開展農村文化產業的調查研究工作,規劃好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方向,不斷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
四、結語
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各國都在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我國農村文化產業而言,由于農村地域廣闊,人口數量龐大,資源分布分散等現狀,使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國作為一個文化產業興起較晚的國家,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發展潛力巨大;但在發展進程中,仍面臨許多問題與挑戰。需要直面現實問題,迎難而上不懼挑戰,用與現實情況相適合的舉措與實踐共同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劉如飛.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20):60-62.
[2]王顏紅.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問題與對策[J].長沙大學學報,2015(4):8-10.
[3]季丹軍.加快農村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J].產業創新研究,2018(1):86-88.
[4]楊瑩.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路徑探析[J].農村經濟,2017(8):91.
[5]李季芳.新形勢下農村文化產業建設的問題及出路[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6(3):47-50.
作者:周佳月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 上一篇:農村經濟發展金融支持策略
- 下一篇: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