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應對
時間:2022-05-19 04:26:43
導語: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應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鄉村振興政策的貫徹落實,大大推動了我國農業的生產和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使農業經濟發展迎來新的機遇。同時,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機械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農業現代化進程發展速度也大大加快,有助于推動現代化農業結構有效調整和農業生產模式的轉變。農業經濟發展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現代化機械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新型農業技術難以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得到有效應用,推廣難度大,成為限制與阻礙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為了有效解決當前這些問題,需要立足于鄉村振興政策背景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應對對策,促進農業經濟健康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經濟;機遇;挑戰;策略應對
關于農業生產和發展問題一直是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關注和重視的重要問題。在2020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主席在會上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并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要認真解決好“三農”問題,這是促進經濟發展和全黨工作的有效開展的重要工作環節之一。因此,通過對農民、農村、農業的統籌有效管理,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從而促進農業高效生產,農民生活富裕。
(一)機械化發展
農業機械化不斷發展和農業自動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是現代科學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的結果。在實施鄉村振興的背景之下,要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并有效運用科學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機械中去,從而為構建科學有效的現代農業生產和發展體系奠定基礎。新時期鄉村振興政策背景下,推動農村機械化生產,能夠有效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
(二)現代化發展
要想使農村生產力得到穩步發展和有效實施,需要國家的推動和政府的額政策支持。關于這一方敏,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以及與之相關工作的投入是促進農村生產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之一。鄉村振興戰略在農村的應用能夠更好地使農業生產活動更為規范,使農業生產活動更為合理,同時也有助于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由此可見,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未來農業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都會發生轉變,因此要根據各個地區的農業發展狀況來針對性地提出未來農業生產的方案規劃,有目的性地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做到因地制宜、科學發展農業,推動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新工藝推廣
要促進農業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要從農業生產力方面進行針對性地分析和研究,如何真正做到有效提升農業生產力。從農業生產實踐的經驗總結來看,要想推動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村經濟的提升,首先要從提高農業生產和質量方面進行入手。隨著目前國家和政府對于農業發展以及相關農業問題的高度重視,農業發展也要跟隨時代的發展,從農業生產的方式方法以及管理模式上都需要進行完善和調整,并且也要做到優化和調整農業的產業結構,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力的提升,加速農業生產效率并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為農業經濟發展注入動力與生機。同時,農業生產的有效提升也離不開農業生產技術的完善和革新,有效提升農業經濟也離不開農業生產新工藝的開發和有效推廣與應用。根據農業發展歷程來看,傳統農業技術和生產工藝無法更好地推動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但是近年來國家和社會對農業產物需求量每日俱增,針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工藝方面亟須得到改善和革新,繼續沿用傳統技術方式和工藝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國家和社會人民的需求。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生產新技術和新工藝的開發和推廣應用對于未來農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利于農業新技術的創新和新工藝的有效開發,為新型農業生產和規劃提供動力,促進農業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因此,提高對農業生產新技術與新工藝的重視程度,組織農民群體進行專業性學習,讓農業生產新技術和新工藝得到更好應用,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人才體系的投入
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建立相關的人才培養和儲備體系是十分重要的,鄉村振興離不了高技術人才。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完成技術型人才的有效振興,加強農業工作者的綜合素養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內容中的一項重要環節。大力發展農業經濟,主要還是要依靠勞動人民的智慧。所以,農民作為農村以及農業生產的主要群體,在實施鄉村振興策略中,要關注和重視農村人民的知識素養,要做好在農村發展和普及教育的相關教育工作準備,旨在提升農村人民的受教育水平。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以及農業技術水平的有效提升,這些內容的完善離不開相關技術工作者的教育水平提升。因此,為了促使農業在未來發展中得到質的提升,就要在農村建設中大力加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高農村的教育水平,為未來建設具有高學歷水平的鄉村人才隊伍。同時,在國家大力推動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針對農村經濟發展,要頒布相關政策和制度,如豐富和完善農業生產發展的激勵制度,推動農村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業生產和發展中去,同時也吸引了外界技術人才能夠加入農村建設中。要想真正讓高素質技術人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村經濟建設中來,還要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建設,優化農村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改善農村居住環境,保證人才能夠專心參與農村的建設;還要加強對農村本土人才的培育,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對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能力。“留下來”是要讓農村本土農民資源不流失,農村還要發揮自身鄉土人情的力量來吸引人才回鄉;同時也要增加農民在農村經濟領域內進行自主創業發展的機會,促進和推動農民發展致富,致力于鄉村現代化建設發展,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二)加快農業機械化建設
農業經濟要想得到根本性地發展和發展結構的有效轉型,必須要完成農業生產模式從依靠人力到依靠機械生產的轉變,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加強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生產相關活動都能通過機械設備來完成,做到有效減少人力投入。為此。針對農村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就要求農村地區要貫徹落實國家所的一系列有關于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為有效實現鄉村振興策略,需要廣大農村地區加強農村內部的有效管理,針對地區農業方面的相關產業結構來進行有效分析,有效做到農業規范生產和完善農業生產體系內容。在農業生產方面,要促進鄉村地區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和發展。在農村地區,農村地區領導班子要做好機械化生產的宣傳工作,要建立健全相關的規章制度,引導和帶領農村人民意識到使用機械化生產的優勢,同時要在教育在農村地區不斷普及的前提下,引導農村人民更新農業生產觀念,主動參與到農業機械活動中來,自主學習相關技術,最終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方針政策下完成農業生產方式的有效轉變,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加快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進程。
(三)創新農業發展模式
經濟的發展是動態變化的,對于農業生產發展也是如此,在農業生產模式上要依據市場需求以及相關政策的變化來不斷進行生產模式的推陳出新。農業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針對農村經濟發展不能只顧眼前,要有不斷進步的意識,遵循時展女的腳步,針對農業生產活動,要不斷反思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總結經驗教訓,完善并更新先進的農業生產模式,促進農業生產的高效益以及農產物的質量提升。通過整合農村的豐富資源,結合當地的地區優勢和地方特色等獨特因素,不斷優化農村的地區的特色農業產業。在開展農業發展創新生產模式下,要集合不同區域的特點建立不同模式的農業產業發展體系;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可以建立現代化農業的專業產業園區和特色農產品產業園,能夠有效推動農業產業的優勢發展。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的增長和發展是核心理念,推動農村地區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離不開農業產業的興旺發展。因此農業產業發展在規模和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科學生產發展模式,做到因地制宜來開發特色農業,從而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進程。近幾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普及,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在互聯網的推動下,電商行業開始興起并開發了巨大的市場,針對農業方面,在營銷上也開啟了電商模式。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1.2萬億元,2018年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1.37萬億元,2019年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1.7萬億元,2020年農村網絡零售額超過1.8萬億元。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為了彰顯各地的農業產業特色,幫助農業經營規劃能夠得到優化轉型,要結合不同區域的特點建立不同模式的農業產業體系。同時,農業經濟的發展也要著眼于當前市場的需要,要關注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動態變化,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了解到農業產業需求的最新動態,把握農業生產未來發展趨勢,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使農村產業體系全面振興。
三、結語
總之,在全面推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對提升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有著重要影響,同時也能夠有效帶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對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因此我們要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民素質,全面促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機會,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帶動下,能夠有效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優化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提升農村地區的機械化水平。因此,在鄉村政策的背景下,要把握機遇,從多個方面入手,促進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胡偉斌,毛迎春.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農業經濟問題,2018(2):127-130.
[2]閆寶芳.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路淺析[J].經濟師,2019(3):165-166.
[3]牛淑娟,張新.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推進農業機械化[J].現代農機,2018(2):6-8.
[4]趙楓.黑龍江省鄉村振興建設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研討[J].黑龍江科學,219(1):154-155.
作者:王蕊 單位:鎮平縣玉都街道辦事處
- 上一篇: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改革及實踐效果
- 下一篇:新時代農村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措施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