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分析
時間:2022-02-22 10:57:48
導語:農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農村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缺少從學生實際因素出發,未有效體現、充分彰顯農村大學生培養應有的人文關懷,特別是未能構建完善覆蓋、內容全面的思政教育體系,直接影響了農村大學生的培養成效。因此,在新的思政教育環境下,要構建以農村大學生為主力的思政教育模式,提高農村大學生思政教育理論的吸引力和價值活力。本文將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研究》一書,分析當前農村大學生思政教育理論困境,探索農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創新要求及路徑,以期為全面提升農村大學生培養質量提供有效參考。
由吳潛濤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研究》,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應用為研究對象,從學科內涵與定位、學科的發展歷史、學生思政問題等多個角度對當前開展思政教育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詳細論述,提出了融入時代中國精神、“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等重大理論及實踐問題,開展思政工作的相關建議。該書具有以下特點:
一、理論宏觀,視野開闊
該書理論研究宏觀全面,整體論述視野開闊,通過詳細關注當前思政教育理論創新的時代背景,有助于持續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與此同時,該書理論研究完善,通過突出問題導向,關注當前思政教育存在的現實需求和根本問題,為當前完善推動思政教育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持。當前農村大學生思政教育理論存在以下困境:一是內容不夠鮮活形象,理論化嚴重。農村大學生往往片面重視思政課程成績,更多將思政課作為一門學科進行學習,忽略了思政教育理論的實際“獲得感”,農村大學生思政教育理論的質量并不理想。二是學生參與互動性不足,缺少學生需要的有效把握。農村大學生思政教育理論存在課時安排不合理,線上、線下思政課程缺乏有效融合以及缺乏完善的思政實踐等問題,直接影響了學生對思政課程的理解與認識。三是理論教育與實踐缺乏有效融合,思政教育成效不佳。農村大學生學習勤奮、刻苦,通過異常努力考上大學。想要實現思政教育理論的最佳學習成效,需要構建理論與實踐有效融合的思政體系。
二、方法多元,研究合理
該書采用多種方法、多元維度對思政教育進行研究,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論述方法,全面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價值動力。該書關注思政教育的現實問題,通過明確研究層次、重視科學論證和研究方法的層次性與合理性,為讀者提供了有說服力的研究闡釋。在當前推動農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時,要重視滿足以下要求:第一,遵循學生心理特點,堅持構建符合農村學生身份的心理教學方案。隨著“互聯網+教育”不斷推進,在當前創新農村大學生思政教育體系時,要豐富教學素材,完善現代思政教育體系,聚焦農村大學生的心理訴求和思想培養要求,重視生動講解理論內容,為實現農村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最佳成效,發揮重要作用;第二,注重總結時代變化,突出學生的時代基因。通過把握思想引導、精神感召等多種核心內涵,全面挖掘極具優勢的思政育人資源,通過打破思政教學領域、內容界限,整合各類吸引力強、趣味性突出的思政資源,增強農村大學生的向心力,打造全新的思政理論教學體系,實現思政教育的最佳成效。
三、聚焦實踐,突出應用
該書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礎,全書研究特色明顯,論證過程合理,全書提出的方案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操作性與針對性,通過提升思政教育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屬性,奠定了全書的實踐應用基礎。該書突出問題的實踐性和應用,充分把握研究重點,通過深化理論內涵,提出了多項可供應用的教學建議。面對當前農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的時代要求,要注重從以下路徑出發:一方面,要充分把握智慧教育的時代契機,積極開展線上思政理論教育活動,通過發揮信息技術優勢,以情景再現的方式對思政教育內容進行生動解析,改善農村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理論的理解與認知,實現“以智傳情”的理想效果;另一方面,要引導農村大學生加強自身思政教育,在構建全新思政理論教育體系進程中,要堅持以農村大學生為主體,積極詮釋“開放”、“共享”的現代育人思維,全面提升農村大學生參與思政學習的主動性,使思政教學從學生被動參與升級為學主動融入。
該書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根本問題、困惑進行詳細研究,通過融入“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等重要內容,形成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徑。隨著當前全面育人理念不斷深化,通過發揮現代思政育人體系優勢,調動農村大學生參與思政理論學習、實踐的主動性,融入學生的專業特征,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心態,助力學生成長為人格豐富、文化積淀濃厚的綜合素質人才。要重視發揮智慧教育平臺優勢,聚焦學生多元思政訴求,通過匯聚思政育人共識,集聚素質育人的最大合力,切實改善農村大學生的思政理論學習成效。
作者:石雨熹 單位: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新農村建設下傳統跳高教學方式研究
- 下一篇:農村會計記賬服務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