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與糧食問題探討
時間:2022-01-05 08:25:56
導語:中國人口與糧食問題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饑荒問題的出現顯然與糧食問題有直接關系。中國自古以農業立國,歷史上中國在農業方面取得的成就領先世界。但很遺憾,中國也是饑荒之國,中國的災荒、饑荒發生之頻繁、危害之大在世界也是突出的。于是,我們經常會在史籍中看到饑民造反、人相食的悲劇,甚至將人肉作為商品出售(被稱為“兩腳羊”“米肉”等)。例如電影《1942》反映的“1942年:僅河南一省就餓死300萬人”。“一要生存,二要發展。”吃飯問題頭等重要,所謂“民以食為天”。如何解決吃飯問題(即糧食問題),一是生產問題,另一個就是分配問題。歷史上很多無良官員、商人、地主有糧不救災,反而囤積居奇,實在罪無可恕?;粮裾f過:“你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所有人?!彼?,發達國家擁有大量糧食,卻不去救濟非洲饑民,這是什么“人道主義”?那么,中國人以前的日常吃飯問題是怎樣的呢?曹錦清教授在《黃河邊的中國》提到,中原地區的老人家因為全年能吃上白饃就很滿足了。他們以“能不能吃上白饃,一年能吃多長時間’’來判斷生活水平的高低。為什么呢?原來新中國成立前,這位老人家的村子有一個擁有360畝地的大地主,家里近十口人,能全年吃上白饃的只有地主和地主的老娘。普通人家只能以高粱、豆類、玉米、紅薯等粗糧來當主食。這是新中國成立前的情況,那新中國成立了是不是就立刻解決這一問題了呢?當然沒有。根本原因在于農業生產仍很落后。人均土地(其中有許多無法耕作的鹽堿地)雖然比今天多,可單產、糧食總產量遠遠趕不上今天。當時的畝產小麥約為二三百斤,水稻也不多。20世紀60年代華西村水稻畝產1000斤就破了全國紀錄了,今天雜交水稻正常來講都在千斤以上。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關系極大,糧食產量要增長在很多時候是遠遠難于其他產業的。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影響糧食產量的各類因素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改善,所以才有新中國糧食產量的驚人提升,才有中國人主糧由粗到細的變革,當然,我們一定要看到,這個過程歷經幾十年,絕非一蹴而就的,這其中付出了無數勞動者的汗水和智慧。中國用7%耕地養活世界上22%以上人口,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幾十年的努力成果。其中,大興農田水利是關鍵的一環。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三年自然災害的原因之一就是水利體系不完善,旱澇全成災,吃飯全靠天。中國自古以來重視水利,新中國成立后,以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連續幾十年動員組織全國人民開展了全國范圍內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取得了史無前例的巨大成就。那個時代總共興建了多少水利工程?大大小小,多如牛毛。
我們可以通過幾個數字的對比一覽概略:1949年,全國可灌溉面積為2.4億畝,多集中在江南水鄉;1979年,全國可灌溉面積為7.2億畝,僅黃淮海平原的3億畝土地中就有1.8億畝成為水澆地。稍有農業生產知識的人都知道,一畝可灌溉耕地的糧食產量及抗災害能力遠高于一畝旱地。所以,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強調集體主義的社會主義雖然只是一個年輕不成熟的少年,但其優越性已經初露頭角,其發展速度更是無可比擬。舊中國幾千年沒有解決吃飯問題,新中國幾十年就解決了。
作者:宋立永 單位:江蘇省淮北中學
- 上一篇:畜牧養殖動物疫病控制策略
- 下一篇: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