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發展對策
時間:2022-03-27 03:24:14
導語:現代農業發展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土地資源大整合,規模化經營趨勢加速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農民非農就業和進城就業機會增多,許多農民不愿經營農業,或通過土地流轉,或建立合作經濟組織,實現土地資源的加速整合,由千家萬戶小規模分散種植向大規模集約種植轉變[2-4]。如河南省舞鋼市、濟源市的土地流轉規模達到土地保有量的30%以上,有些地區實現了整村、整建制鄉鎮的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2]。農業生產的規?;讲粩嗵岣?,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1.2資本大注入,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社會閑散資金豐富,許多過去經營礦業、房地產和工業的資金紛紛搶灘農業,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承包大面積土地,通過資本密集投入發展現代農業,走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化道路,加快了農業產業化、規?;?、專業化和標準化建設。
1.3主體大轉換,企業、農業大戶及合作經濟組織
逐漸成為農業經營主體土地流轉后,大多數小規模農戶退出了種植業甚至農業,由農業經營者轉變為勞務提供者或個體業主。農業經營主體由數量龐大的小農戶向數量有限的農業企業、農業大戶及合作經濟組織等經營主體轉換。經營主體的大轉換,為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以千萬農戶為基礎的生產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變革要求。
1.4科技大支撐,農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與傳統農業發展不同,現代農業發展不僅注重產品產量和質量,還包括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目標,需要農藝技術、物資技術、裝備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資源利用技術、生態保護技術等多領域、多層面、全方位綜合技術的集成應用。當前,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具備了支撐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條件,各地現代農業發展涌現出一批科技水平高、綜合示范性強的科技示范基地,如河南省鶴壁市??h中鶴集團的2000hm2糧食高標準農田示范基地,就是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節水灌溉技術、農業信息化技術和生態環保技術集成應用的典型。
1.5功能大拓展,農業內涵更加豐富
隨著大量現代資本注入和農業企業的發展,以工業化理念經營農業、以企業化方式管理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農業由傳統的第一產業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發展縱向向產前、產后延伸,橫向向生態休閑及文化教育服務功能拓展[5]。農業不僅具有生產功能,還具備展示、教育、體驗、觀光和休閑服務功能,甚至把農業產業發展與當地歷史文化相結合,體現歷史農耕文明與現代生態文明的和諧統一,大大豐富了農業內涵,拓展了農業功能,提升了農業效益,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又一重要特征。
1.6園區大發展,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全國上下都在把發展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園區以及各種農業特色產業園、農業休閑觀光園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樣板,通過園區建設探索現代農業發展的模式、路徑和經驗。在園區內,通過各種現代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生產要素的引進和現代農業技術的示范應用,建立相對完善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打造當地現代農業發展高地和先導區,示范帶動其他農區現代農業發展。實踐證明,發展各種現代農業園區是我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一條成功有效的途徑。河南省現已擁有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區2家、省級園區8家,都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示范基地。
1.7產業大集聚,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途徑
現代農業產業是涉及農業生產及產前、產后各產業配套發展的產業體系,發展現代農業就是以農業規?;a為基礎,把農產品精深加工、包裝貯藏、物流配送和配套服務等產業,在一定范圍內集聚發展,形成相互關聯、相互依托、相互支撐的產業體系的過程。產業集聚的企業越多、產業越全,產業體系越完善,現代農業發展的水平也就越高。從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看,凡是現代農業發展好的地方,都是農業產業集聚度比較高、農業產業實現集群式發展的地方。
1.8方式大轉變,農業發展轉型加速
隨著農業規模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發展方式加速轉變,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速度加快。在生產上,農業加速向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轉變;在經營上,農業加速向企業化、產業化、信息化、品牌化轉變,小農經濟加速讓位于規模經濟,農業在基礎設施條件、生產經營手段、產業經營方式等方面都在加速轉變。由此可見,我國農業正處于向現代農業加速轉型的重要階段。
2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土地利用的非糧非農化突出
唯利是圖是資本的天性,產業資本注入農業,是為了搶占土地這個唯一沒有資本化的資源。資本進入農業多半瞄準的是養殖、蔬菜、林果等高效農業產業,而不會熱衷糧食這種低效產業,尤其是在當前土地流轉成本較高的狀況下,種植糧食作物盈利空間較小,風險較大,種植非糧作物的預期效益較高,也是大多數土地承包企業的選擇,土地流轉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土地的非糧化。另外,有些企業在土地流轉后,通過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建設了生態餐飲、休閑娛樂甚至療養休閑服務設施等,加快了土地的非農化利用。如此下去,必將對我國糧食安全造成潛在威脅。
2.2產業選擇盲目和布局隨意
農業特別是種植業,可供選擇的產業和品種十分有限,種植業中通常所說的高效農業主要是蔬菜、林果、花卉、藥材、食用菌等農產品種植業,而林果、藥材種植有較強的生態區域性,食用菌受較強的資源制約,并且各種農產品受需求總量和增長速度制約,不可能為快速發展提供足夠的需求容量。企業經營農業,選擇好項目后,往往是在哪里流轉到土地就在哪里干,沒有考慮到產業的合理布局和產品的適應性問題,對發展什么產業、怎么發展,缺少與大區域規劃的有效對接,存在項目選擇的盲目性和生產布局的隨意性,一旦存在經營風險,會造成較大的投資和資源浪費。如2012年冬季,全國各地出現的露地蔬菜難賣的問題,就是設施蔬菜面積急劇發展,精細蔬菜供給增加,導致露地蔬菜積壓的結果。
2.3失地農民的就業缺乏保障
土地流轉要建立在農民離鄉進城實現穩定就業的基礎上,但在我國農民進城難以實現穩定就業,或部分處于隱形失業狀態,土地流轉的速度快于農民就業問題解決的速度。有些地方還存在強制流轉的問題,一旦經濟發展不能為農民工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將出現大量農民無法就業的問題,從而可能引發社會問題。穩妥推進土地流轉,必須先解決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這是“三化”協調發展的難點和重點,也是現代農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6-8]。
2.4農業服務方式轉變滯后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快,土地流轉需求日益迫切,農業經營主體的轉換需要一批提供產業規劃、運營指導、產品營銷、技術綜合服務的綜合性公司。同時,面對千家萬戶要成立像日本農協那樣真正屬于農民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農業信息、農業技術、生產物資供應、生產作業、產品銷售方面提供綜合配套服務。目前,我國農業專業服務組織發育滯后,對現代農業發展服務水平還比較低,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還處于自發狀態,缺少政府的有效組織和規范指導,導致許多大企業流轉土地后,不知道如何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廣大種糧農戶由于處于分散無助的狀態,不能通過自身的互助合作解決土地科學經營問題。
3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思考
3.1加強對現代農業發展的規劃引導
現代農業是資金和科技集約投入的產業,其發展需要建設大量固定的水、田、路及標準生產設施,有些設施因產業而不同,如蔬菜和花卉產業發展需要建設溫室大棚等,一旦產業落地,其用途便不可更改。但從各地土地流轉用途看,土地用途很可能隨土地使用主體的改變而調整,造成產業布局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甚至混亂。對此,必須加強規劃引導,對于不符合農業總體規劃要求的產業不予審批立項和流轉支持,通過規劃,合理引導特色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布局,避免因布局不合理導致資源利用和投資的極度浪費。
3.2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宏觀政策調控
當前,土地大規模向非糧甚至非農產業發展,必將打破現有生產結構和格局,造成新一輪的農業產業結構失調,尤其是蔬菜、花卉、畜禽養殖和休閑觀光產業,其發展速度超過需求的正常速度,必將引起產品價格的新一輪劇烈波動。對此,一是應加強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監測統計工作,及時農產品生產和供求信息,為企業生產決策提供服務;二是強化農業生產和需求的變動趨勢研究,建立農業產業發展和主要產品生產預警機制,適時為產業發展亮出“紅綠燈”,引導產業發展更加理性、科學;三是根據產業發展態勢,及時調整產業引導和扶持政策,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配置。
3.3合理規范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要保護好農民的利益,但同時也不能過度傷害承包方的利益,這樣才能實現持續穩定的流轉和產業發展。目前河南省土地流轉價格增長較快,許多地區每公頃土地流轉費用在15000元左右,有些城市郊區在45000元以上,流轉價格超過了農民自身耕種收益,承包方只有選擇發展非糧農業才有可能獲得收益。對此,建議適度抑制土地流轉價格快速上漲的勢頭,引導農民通過合理流轉,保障長期穩定的收益和轉入方利益,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糧食主產區應嚴禁流轉土地用途非糧化,盡量減少向企業流轉,可適度向種糧大戶流轉,主要通過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引導農民合作經營,實現規模經濟,保障糧食生產。
3.4穩妥解決失地農民就業
穩定就業是幸福生活的基礎,土地流轉后,失地農民的生活成本相應提高,解決農民就業,尤其是不愿、不能外出務工農民的就業問題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唯一途徑。一是政府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教育,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引導農民為職能轉變做好心理和技術準備。二是利用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中加工產業的發展,為流轉土地農民提供就業機會,特別是土地流入的企業或農民大戶,通過反租倒包或雇工,合理安排當地農民就業;并引導農民積極發展服務業。通過解決農民的穩定就業保障土地流轉的穩定性和長期性,為土地轉入經營主體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
3.5完善農業服務體系
針對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主體的變化、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變化的需求,必須完善農業服務體系,轉變服務方式。在農業服務體系建設上,必須改變當前以專業化的農業生產物資、裝備、技術服務為主的狀況,把農業產業規劃咨詢、政策信息、生產經營、產品營銷等服務組織培育起來。同時,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經營合作經濟組織的培育,尤其要對現有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進行指導服務。同時適應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轉變的需求,加強對農民的就業技能、法律知識以及民生科技知識的培訓,在服務方式上,把單一服務轉變為專業化綜合一攬子(一條龍)配套服務,把過去針對農民的服務轉變為針對農業企業、農業大戶、家庭農場和合作經濟組織的服務。
作者:張偉工作單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
- 上一篇:旗袍元素在室內裝飾的運用
- 下一篇:農業設施發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