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路

時間:2022-06-03 02:58:53

導語: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路

1坊子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意義

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產業支撐。建設和諧新農村、魅力新坊子,無論是促進生產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還是改善生態環境,都需要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基礎。現代農業建設的成果將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成效,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坊子區現有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促進農業更好更快發展的過程。

2坊子區現代農業發展取得的初步成效

2.1農業內部種植結構不斷優化

農業增長方式由單純追求高產逐步向高產、高質、高效、生態方向轉變。農業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和貢獻更加明顯,全區主要農作物良種普及率達到100%,各種農作物標準化生產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種植業內部結構得到優化,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年總產達1.8×105t以上,實現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的同時,一些高效的經濟作物如草莓、蘆筍、大姜、西瓜、大蔥、牛蒡等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截至目前,全區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7000hm2以上,年增加農民收入4億元以上,農民人均增加收入達2000元以上。

2.2農業產業化向縱深推進

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實現了新的突破,全區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總數達到81家,其中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1家,初步形成了面粉加工、飼料加工、禽肉制品、保鮮蔬菜加工、乳制品和生物農藥六大產業鏈條為主導的產業化發展新格局。年銷售額達40億元,稅收達1.5億元,解決用工1.6萬人,帶動了全區及周邊縣區20萬人口增收致富;企業出口創匯能力進一步增強,產品出口歐、美、日本、韓國、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效地帶動了坊子區外向型農業經濟的發展。

2.3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日趨完善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逐步形成完善了“區+街道+社區”的3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對全區約200家農資生產企業、農資超市、專賣店實現無縫隙監管,堅決杜絕生產、銷售國家明令禁止的劇毒高毒農藥,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源頭關”;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堅決禁止在農業生產尤其是瓜果菜生產中使用劇毒高毒農藥,嚴格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關”;實行強制性例行檢測制度和定期通報制度,對基地、超市等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堅持每月2次例行抽檢和1年3次定量檢測,對不合格農產品實行追究問責制,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關”。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確保了全區人民吃上放心農產品,打造了濰坊城區放心“菜籃子”。

2.4現代農業科技服務成效顯著

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定期組織農業專家深入農業生產一線,并通過坊子農業信息網、“12316”農業科技服務熱線、坊子有線電視、手機短信等形式積極開展為民服務。結合坊子區農業特色,組織農業專家多渠道、多形式到各街道、社區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逐步形成了以種植大戶、養殖大戶、農產品加工技術能人、農資經營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民協會會發起人等為骨干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帶動了全區農民依靠科技致富,提高了科技致富本領。逐步形成并完善了“區、街道、社區”3級覆蓋全區的農技推廣體系。

2.5品牌化農業碩果累累

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三品”認證。目前,全區“三品”認證總數達27個,標準化生產基地總數達10個,農產品品牌達15個,風箏面粉、佳元面粉、甘特兒啤酒、富瑞食品、天合食品、合樂園雞蛋、嘉源罐頭、六和飼料等,分別被認證為國家級、省級農業品牌。有力的提升了坊子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推動了坊子區農業上檔升級。

2.6惠農強農政策全面實施

積極推行小麥、玉米高產創建,在坊安街道、九龍街道建立了百畝、千畝、萬畝示范方,充分發揮了高產示范帶動作用。穩步推進沼氣能源建設項目,全區已建成農村沼氣服務網站30個,建省、市級新能源建設項目示范村10個,并為紫鳶牧業和畜牧獸醫職業學院爭取到大型沼氣工程4處。繼續實施土壤配方施肥項目,全年可推廣配方肥技術施用面積1.67×104hm2。實施好500億kg糧食田間工程項目,提高糧食產能,確保糧食生產安全。通過爭取上級惠農項目,改善了全區農業生產條件,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3坊子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對策

3.1立足城郊優勢,大力發展休閑化農業圍繞建設“生態坊子、人文坊子”的目標,充分發揮濰河、汶河、渭水河、白浪河、九龍澗、石埠山等自然資源優勢和德日式建筑群、古杞城、太公堂山等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整體布局,一體規劃,構建以九龍澗生態保護區為核心,以黃旗堡街道夾河套片區、坊安街道濰安路沿線、坊城街道石溝河社區為補充的休閑觀光農業體系,即“1個核心、3個片區”。充分發揮農業的生態保護、農耕文化傳承、休閑娛樂等功能,積極發展都市農業、觀光農業,推進城鄉經濟的融合發展[5-10]。通過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擴大發展規模,調整種植結構,盡快建成一批集生態、休閑、觀光于一體的農業示范園區,打造濰坊市城區休閑觀光農業區。

3.2加快推進土地流轉,發展規模化農業按照“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注重效益”的原則,進一步優化提升農業產業結構。結合全區遷村并點,對現行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進行調整,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權益的基地上,引導農戶積極參與土地流轉或以土地入股、土地分紅的形式,將土地向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集中[11]。發揮好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協會的龍頭帶動作用,積極推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打造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初步形成園區化生產格局,加快向綠色和有機農業發展。

3.3培植壯大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產業化農業立足特色種、養業優勢,堅持把培植壯大龍頭企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帶動力量,以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和發展現代農業為導向,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積極搭建招商合作平臺、增強企業融資能力等有效形式,引導農業由一產向二、三產業轉移,不斷優化農業結構,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培植壯大產業關聯度大、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國家、省、市級高端農業龍頭企業[12-13]。

3.4推進農業由產量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發展品牌化農業對全區現有的農產品生產基地進行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進一步提升大姜、蘆筍、草莓、西瓜、牛蒡等萬畝優質農產品種植基地的生產管理水平。同時,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協會和農業專業合作社做好“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工作,培育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加強農超、農企、農校對接,逐步建立超市、企業和學校放心農產品直供基地。

3.5推進農業發展向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發展科技化農業加強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結合國家、省、市實施的陽光工程培訓、新型農民培訓等項目,積極開展農民素質培訓,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培訓,夯實農業發展科技支撐能力。充分利用坊子農業信息網、坊子有線電視、農業科技服務熱線“12316”和手機短信等服務平臺,不斷完善區、街道和社區的3級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確保信息服務的實用性、及時性、準確性。

4結論與討論

坊子區作為濰坊市城區之一,是濰坊市城區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被譽為濰坊市城區“菜籃子”、“米袋子”。在當前轉型升級背景下,如何制定坊子區發展現代農業的宏偉藍圖,對現代農業發展提出合理定位,成為當政者必須面臨的課題。本研究的成果在于充分研究了當前坊子區發展現代農業取得的初步成效,指出了坊子區立足當前種養業優勢,深入挖掘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彌補在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克服有限土地資源等制約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在發展“休閑化”、“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和“科技化”方面的思路對策,為決策者提供了較好的參考依據,這也與曹承忠等[14-15]提出的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對策基本一致。然而,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未能對坊子區發展“城郊型”還是“都市型”現代農業給出合理定位,這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討。

本文作者:李守華工作單位:坊子區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