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時間:2022-06-03 03:10:45
導語: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衡陽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分析
1.1建國以來衡陽農業產量的提升
建國以來衡陽糧食產量得到了大幅提升,2012年與1949年相比,糧食、油菜、水果與蔬菜產量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具體如表1。衡陽農業產量跨越式發展主要是由于農業科技的進步,優良品種的普及與推廣。
1.2近五年來衡陽農業增長情況分析
①近五年來衡陽市農業總產值從2008年的393.51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527.15億元,取得了一些成績,具體見圖1。從2008—2012年衡陽市農業內部產值結構圖可看出,衡陽農業以種植業與畜牧業為主,林業與漁業所占的比例很低;在種植業與畜牧業中,2011年以前衡陽種植業產值大于畜牧業,2012年畜牧業超過種植業,由此可見,畜禽類的產品供給在不斷增加,這與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關。衡陽農業產量與產值提升的原因在于優質品種的使用、推廣與更新。
1.3衡陽農業優質品種的使用與推廣
②一是使用和推廣優質品種提高了衡陽農業的產量。如經濟作物中的雙低油菜品種推廣率達99.1%,雜交優質油菜種植率約88%;優質雜交棉比例達85%以上;優良品種黃花菜(祁珍花、猛子花)等達16萬畝,優質品種種植率達86.2%;優質烤煙種植面積為9.66萬畝,占衡陽烤煙種植率的65.6%;早熟梨、溫州蜜柑等優質水果普及率也達到70%以上。2012年,衡陽種植雜交水稻為563.15萬畝,占80%;優質稻359.43萬畝,占51%;超級稻達到211萬畝。二是品種改良的高產栽培技術不斷完善和發展。如衡陽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大致經歷四階段:一是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矮桿品種替代高桿品種;二是從70年代中期到80年末,秈型雜交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大幅度地增加了穗粒數和每千粒水稻的重量。三是進入90年代以后,大批中桿(100~110厘米)大穗(120~150粒)、分蘗力中等偏弱的雙季稻雜交組合大面積推廣應用。四是本世紀以來,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取得突破性進展,畝產已超過926公斤。三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極大地增加了農業總產值。2008年以來,雙低油菜、柑桔、蔬菜、黃花菜、席草、茶葉、烤煙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擴大到450萬畝以上,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帶動了種植業持續、顯著增長。2012年全市種植業產值達219.32億元,相比1949年僅2.23億元,增加了217億元。
2衡陽農業發展慢及其成因分析
2.1衡陽農業發展慢的直接原因
盡管衡陽市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衡陽農業大部分仍處于傳統農業階段,且發展緩慢,其原因主要表現在:
2.1.1有特色的農副產品不多
衡陽糧、棉、油、生豬、水產品等農產品總產量在湖南省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多年來糧食年產量一直穩定在300萬噸以上,在湖南省居第一。出欄生豬1000萬頭,居全省第一。出籠家禽9000萬羽,居全省第一。水產品產量28萬噸,居全省第二。產量雖喜人,但特色不鮮明,這成為困擾衡陽市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一是農業結構單一。衡陽市的農業結構可以說是單一的糧豬型結構,糧豬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接近60%,糧食產量中九成是稻谷,畜產品當中八成是生豬,水果則七成是柑桔。二是優質農產品少。衡陽市農產品種類比較多,但真正有市場份額的農產品并不多。如水稻生產,總產長期保持在30億公斤以上的水平,但是,由于優質稻米產業開發一直沒有大的突破,鏈條不長,農民種糧效益低下。水果最高年份產量達到9萬噸,但名牌產品缺乏,即使有名牌,也未形成規模,導致市場份額少。
2.1.2現有農副產品缺乏深加工,附加值低
盡管衡陽農產品產量大,但大多以初級產品為主,農副產品缺乏深加工,產品附加值低。現有加工企業數量較多,但規模小;在加工的產品中,很少能形成品牌;沒有形成支撐整個農業的大企業、大集團;農戶與企業之間,很少有能結成真正利益共同體;農產品標準化還沒有真正起步。因此,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工業,形成一批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形成品牌,加速標準化進程,仍是衡陽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緊迫任務。
2.1.3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
以衡陽水利基礎設施為例,大中型水庫共29座,小型水庫1500余座,塘壩42.8萬處,水輪泵站154處,總蓄水量為31.6億立方,總灌溉面積達到398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360.6萬畝,分別占地總面積的83.4%、75.6%;全市旱澇保收面積336.1萬畝;占耕地面積的74.5%。雖然近年來,各級政府對農業的投入有所增加,但是,總體上投入不足,水利等農田基礎設施老化現象十分嚴重。衡陽唯一大型灌區———歐陽海灌區原設計灌溉耒陽市、衡南縣、常寧縣、衡陽等四縣市的72.74萬畝農田,占衡陽總水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由于設計、投入和管理等方面的問題,目前灌溉面積由原來的72萬畝下降到40萬畝左右。
2.1.4基層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有待健全
筆者暑假調研了解到,當前衡陽鄉鎮農業技術部門的農技推廣在不斷弱化。究其原因:一是工作經費不足,工作條件差。經費不足制約了基層鄉鎮農技站辦公條件的改善,個別鄉鎮甚至沒有辦公場所,有辦公場所的條件也十分簡陋;從事農業技術推廣所必須的實驗、檢測設備大多沒有,農業技術推廣多憑經驗或書本上學到的東西,因而專業水平難以提高,進而導致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難度大,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引進、試驗與示范更無法進行。二是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總量不足。根據衡陽農業局提供的數據,現有專業技術人員只有2023人。三是年齡結構不合理且不在崗現象較多。最近10多年衡陽進入農業專業技術人員隊伍的人相當少,據市農業局統計資料,農業專業技術人才中,45歲以上的占28%,30歲到44歲占30%,29歲以下占42%。30歲以下因工資等基本待遇問題有31.8%的人不在崗,據筆者暑期在衡南縣一鄉鎮看到,七人編制僅二三人在崗,甚至員工相互之間還不認識。四是專業結構單一。專業人才大多集中在農學、植保等領域,產品附加值相對較高的果樹、茶葉專業人才少。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農業法律法規、計算機、農業工程設計等專業人才貧乏。
2.2衡陽農業發展慢的內在邏輯分析
2.2.1空心化的農村導致勞動力和人力資本缺乏
與全國大多數地區一樣,衡陽青壯年農民大多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的多是“三八(婦女)、六一(兒童)、九九(老人)部隊”。由此,農村便形成了一個以婦女、兒童和老人為主體的留守群體。據筆者暑期在衡東縣、衡南縣、衡陽縣、祁東縣等地調研,農村已空心化,甚至個別村只留下幾人在家。衡陽作為勞務輸出的大市,農村中有文化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工作,造成農村人口在年齡結構上極不合理分布,村莊外延的異常膨脹和村莊內部的急劇荒蕪,形成了村莊空間形態上空心分布狀況。農村留下來的很少有知識豐富的人群,更難談人力資本。勞動力的缺失、有技能與知識農民的外出,必然導致農業生產率的降低、農田拋荒。農村空心化導致的勞動力短缺和農村人力資本的極度缺乏是衡陽農業緩慢發展最重要的原因。
2.2.2農業投資回報率低,資本形成不足
傳統觀點認為傳統農業社會中的農民落后,因而經濟行為缺乏理性,對經濟刺激不能做出有效反應,這必然會導致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低下。但舒爾茨通過對印度等地的傳統農業進行考察后發現農民通過多年的努力,現有的生產要素已經達到了最優化,重新配置這些要素并不會提高生產率。另外,管理專家也找不到這些傳統農業的生產要素配置有什么低效率之處。也就是說:“在傳統農業中,生產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況是比較少見的。”那么傳統農業不能成為經濟增長源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一般認為,傳統農業社會農民大多沒有養成儲蓄和節約的習慣,因而儲蓄率低,缺乏資本導致投資率低。也有的人認為傳統社會的農民缺乏能抓住投資機會的企業家。舒爾茨則認為根源并不是農民缺乏儲蓄習慣,或者缺乏企業家。而在于傳統農業中,追求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低,因而對儲蓄和投資缺乏足夠的動力與刺激。因此,要想改造傳統農業,最關鍵的環節是要引進新型的現代農業生產要素(舒爾茨,1964)[1]。總之,傳統農業走出困境要引進新的生產要素,不僅要引進新型品種、農業機械等物的要素,更需要引進具有能運用新生產要素、現代科學知識的人,因而必須加大對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此類投資形式上具有多樣性,如:學校教育、在職培訓以及提高從事農業人力資源人員的健康水平等,尤其以學校教育最為重要。
3衡陽現代農業負外部性反思與衡陽農業發展的趨勢
3.1衡陽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帶來的負外部性及其反思
2008年以來,衡陽市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同全國一樣,糧食連續九年(至2012年)增產,單產、總產創歷史新高。2012年,衡陽油菜總產達到34.5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中心城區35新增城鎮專業蔬菜基地2萬畝,“菜籃子”產品供應能力明顯增加。現代農業建設邁出堅實步伐,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年均增長25%以上,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272家,比2008年增加149家,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增至37家。農業改革創新力度加大。但與此同時出現的是衡陽農業嚴重的面源污染。衡陽常年使用化肥72.68萬噸,化肥包裝物達到1453.6噸;農藥使用量為1.12萬噸;年使用農膜854.9噸,絕大部分都沒有降解,降解率只有2%。衡陽每年養殖出欄牲豬800萬頭、牛55萬頭、家禽7500萬只以上,大量禽畜每年排糞量約2500萬噸,其中絕大多數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經發酵等有效處理的不足15%,污染嚴重。衡陽年產作物秸桿400多萬噸,利用秸桿還田,氨化養畜等技術利用量不到50%(以上數據源于衡陽農業信息網),而是隨意堆積或直接焚燒。化肥、農藥與農用薄膜殘留、不當處理的桔桿、畜禽糞便污水及其農村生活垃圾污水,造成了農業產地面源的嚴重污染。這些污染造成了嚴重后果,如與化肥使用相關的土壤污染事件,可能是2013衡陽鎘超標大米事件的重要原因。
3.2衡陽市農業發展的趨勢:現代多功能農業
現代農業由于先進機械和化學技術的運用,其生產效益大為提升,但這帶來了“現代農業”與農村區域發展不可持續的悖論。農村區域發展是在市場經濟與工具理性的雙重作用下實現的,其特點是注重短期效益的工廠式規模化生產,這種發展模式有一致命缺點:普遍的生態破壞和不可持續性,這就是“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村區域不可持續的悖論。現代農業呼喚新的發展形式,多功能農業正契合了這種理性呼喚。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經濟功能,還具有生態功能、社會功能、政治功能、能源功能、旅游休閑功能與文化功能等,其具體實現形式有“都市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旅游觀光與休閑農業”等。這些集農業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新型經營模式具備傳統農業無可比擬的優勢,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生態功能是生態系統(ecosystem)最重要的外在表現。歐陽志云和王如松等人[2]把農業生態功能價值分為四類:直接利用價值、間接利用價值、存在價值和選擇價值。直接利用價值指農業生態系統直接提供相應產品,進而產生的經濟價值。間接利用價值,主要指農業生態功能給人類的價值中無法直接商品化那部分,如生命支持功能(維持空氣中氧氣、形成與保持土壤、水源涵養與循環、生物的地化循環、初級生產力的形成和生境的提供等)等。存在價值就是人們為了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持續存在的支付意愿。選擇價值是指人類愿意為未來支付某種具體生態功能的意愿,如人們為農業生態系統涵養水源、凈化大氣或娛樂游憩等功能的意愿支付[3]。農業社會功能更多地體現社會保障、農業就業功能、糧食安全等方面。農業蘊涵極其豐富的生物質能,具有巨大的潛在能源開發價值。全球性能源短缺背景下,大力開發農業的能源功能,可為未來能源開辟永續利用的新途徑。農業的旅游休閑功能就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旅游、觀光、休閑的一種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新型交叉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發展農業的旅游休閑功能,可扭轉衡陽城鄉二元結構中存在的人力資源、資本等生產要素單向流動的格局,使農村地區能夠持續、穩定的承接來自城市的人員、資本、科技、信息和物資等資源,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構筑要素互通、環境共享、聯系穩定、良性互動的有機整體,進而達到城鄉統籌、以城帶鄉的發展道路[4]。現代農業的文化功能表現在農業文化的傳承、保護農業文化的多樣性、提供審美、休閑和教育等用途,現代社會進行農業生產、從事農業傳統手工藝的人日益萎縮,農業文化在逐漸消失,因此,農業文化功能的保護與傳承顯得日益重要。
4基于多功能農業視角的衡陽市現代農業發展對策
4.1農業結構的優化是實現現代多功能農業的前提
一是要優化農業內部的農林牧漁結構。當前衡陽農業以傳統種植業與畜牧業為主,林業與漁業的比重較小。衡陽種植業和畜牧業要大力發展特色鮮明的品種,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深加工,力爭形成品牌,全面提升衡陽農產品品質的同時,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從而達到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的目的。現代農業的多種功能的拓展使農業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較大變化,過去農業經濟功能主要是傳統的種、養殖業;農產品的產業鏈要向農產品收購、貯藏、加工、農資供應、農技推廣、人員培訓、信息咨詢等環節延長,只有這樣才能大幅提升農業的經濟價值。二是要優化農業經濟功能與其它功能的結構。農業除產品供給功能外的其它功能的開發與挖掘是提升農業價值的關鍵。當前,衡陽要大力發展農業的觀光休閑與其它旅游產業、促進農業能源功能的開發,挖掘農業的生態功能并實現產業化,開發得當將可能形成若干新的產業,為未來農業逐步走出低效性開辟新途徑。
4.2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是現代多功能農業發展的組織保證
農業組織化程度提高是推進衡陽現代功能農業發展的基礎。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以來,農村發展出現了“分有余而統不足”的不利局面;普通農民作為分散的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中處于弱勢的地位,再加上普通農民知識的相對缺乏和信息不對稱,缺乏話語權與談判能力,這都給多功能農業發展帶來一些困難。要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當前急需大力發展形式多樣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農民合作組織是帶動衡陽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是發展衡陽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型主體,是創新衡陽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衡陽各級政府要鼓勵本地農民興辦組織化程度較高的專業合作社。引導衡陽農民合作社以土地、勞動力、農產品等為基礎,進行靈活的產業聯合與合作,積極探索衡陽農業合作社發展與壯大的新途徑。提高衡陽農民組織化程度還要保障人才和農技供給。為此衡陽各級政府要按照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積極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衡陽農業局、衡陽農業科研單位、衡陽本地涉農教育機構要發揮技術與知識的優勢,為衡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技術服務,提高技術推廣的有效性和覆蓋率。并建立健全衡陽新型農業服務體系,建立健全以衡陽農技推廣專家為龍頭,以衡陽基層農技指導員和農技員為基礎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并提高基層農技人員的待遇。此外,還要鼓勵和引導衡陽的“農民企業家”、“返鄉農民工”、“創業大學生”等群體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大學生到衡陽農村創業,并建立衡陽農業創業基金和創業貼息貸款,對引進到衡陽農村的大學生要給予工資或社保補貼,從而為衡陽多功能農業發展提供必需的人才支撐。
4.3完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是現代多功能農業發展的制度保障
“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是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的內在要求”(2013年一號文件)。衡陽應以十八屆三中全會“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精神為契機,推進農村區域全面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選擇若干試點,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探索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渠道。”農民土地、房屋等財產權利的強化,為衡陽“三農”問題的化解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將加快農村生產要素的優化重組。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可退出不僅可促進要素流動,還是一個增加預期收益與機會成本的權衡問題[5]。農民宅基地與房屋財產權的確立與轉讓將極大地緩解資本遠離農村的困境,隨著人才與資本向農村的回流,其它各種生產要素也會隨著加入,當前農村“空心化”的狀況會得到極大地改善,這必然為衡陽現代多功能農業發展提供新的歷史性機遇,衡陽若抓住農村發展的這次機會,必將呈現出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新的局面。
4.4改進農村公共服務機制是現代多功能農業發展的平臺保障
現代多功能農業發展需要改進農村公共服務,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多功能農業的發展與農業基礎設施服務關系密切,而基礎設施建設離不開公共財政投入。由于基礎設施具有的公共物品特征,“搭便車”現象的存在,導致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弱化,從而直接影響到了衡陽多功能農業發展。交通設施制約農村旅游功能的開發;農村傳統文化與工藝的傳承與保護、古村古鎮的保護都需要各級公共財政對衡陽公共服務的投入,建立衡陽農村公共服務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改變城鎮居民公共服務大大高于農村的現狀,這是促進衡陽現代多功能農業發展重要保障。二要營造相關軟環境以促進衡陽現代多功能農業發展。相關軟環境的營造需要農村公共服務機制的改善,這也是促進多功能農業具體經營形式得到實現的關鍵因素。這些軟環境主要來自于農業之外的稀缺資源投入,這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制度方面的公共服務。現代多功能農業具體實現形式的都市農業、體驗農業等,這些經濟組織效率是農村經濟增長的關鍵,而適當的制度安排,能增加相關方的預期,將自己對現代多功能農業的經濟努力變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甚至超過社會收益率的活動,從而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6]。另一方面是農村文化、思想觀念、心理等因素改進也需要公共服務。思想觀念與文化多樣性等環境對保證現代多功能農業投入的增加及有效管理有較大影響,而這些都需要教育等公共服務的長期投入才能改善。
本文作者:周镕基皮修平工作單位:衡陽師范學院
- 上一篇:高職建筑課程教改探索
- 下一篇:農墾場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