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我國低碳農業論文
時間:2022-01-28 02:29:45
導語:發展我國低碳農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模型構建及指標說明
(一)模型構建考慮影響安徽省低碳農業的主要因素,從農業發展水平、農業生產績效、農業能耗狀況等三個方面來選取指標,采取主成分分析法,通過以下幾個步驟,進行綜合評價。1.首先對原數據矩陣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差標準化),計算相關系數矩陣。2.計算特征值與特征向量,主成分貢獻率及累計貢獻率。3.依據特征值方差大于1或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確定主成分個數。4.計算各主成分的得分。5.以主成分數值為基礎,通過加權計算,得出各縣低碳農業發展的排名總分。
(二)指標說明本文選取11個指標。1.農業生產總值(X1),2.農民人均純收入(X2),3.森林覆蓋率(X3),4.單位農業產值化肥施用量(X4),5.單位糧食產量化肥施用量(X5),6.單位農業產值農藥施用量(X6),7.單位糧食產量農藥施用量(X7),8.單位農業產值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X8),9.農業能耗指數(X9),10.單位農29業產值農業機械動力使用量(X10),11.單位糧食產量農業機械動力使用量(X11)。本文所用數據是根據2012年《安徽省統計年鑒》的數據整理和計算得出的數據,及從相關部門獲取的有關資料。數據選取62個縣級數據,含5個縣級市,不含市轄區。本文利用SPSS16.0完成以上轉換過程
二、結果分析
將數據輸入SPSS16.0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選取前6個主成分,進行加權計算,得出安徽省各縣低碳農業發展綜合得分根據安徽省區域我國農業發展情況和低碳農業計算結果,全省大致分為皖西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江淮地區、淮北平原地區三大塊區域進行分析評價。總體來看,安徽全省低碳我國農業發展水平呈現出“南高北低”和“山區高、平原低”的態勢。皖南山區和大別山區農業產出不高,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加上對我國發展生態農業較為重視,較高的森林覆蓋率優勢,總體來講低碳我國農業發展水平較高。淮北平原地區則由于森林覆蓋率較低,加上多是糧棉生產大縣,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農業用電用能也較高,從而總體來看我國低碳農業發展水平較低。江淮地區處于淮河、長江之間,農業資源豐富,農業生產水平較高,具有安徽省“魚米之鄉”之稱,農業生產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森林覆蓋率、農業用能、化肥農藥施用強度等方面均處于中游水平,綜合低碳農業發展水平處于全省中間位置。
三、政策建議
(一)不同區域制定不同的低碳農業發展模式不同地區的農業經濟實際發展水平不同,所處的地理位置、生產方式及傳統生產習慣不同,決定了低碳農業發展水平的差異。根據所分析的結果,針對不同區域,從實際出發,制定不同的低碳農業發展模式。一是對于低碳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建立低碳長期發展制度,充分利用其植被綠化率較高的優勢,保障低碳農業持續發展。二是低碳農業水平處于中間的江淮地區,建立鼓勵低碳農業發展模式,減少農業用能和化肥農藥的使用強度,提高農業低碳水平。三是低碳農業發展相對落后的沿淮淮北地區,一方面要增加植被綠化,另一方面減少農藥、農用塑料膜、化肥的使用,推廣農業立體種養,增強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促進農業低碳發展。
(二)加強技術進步,推廣低碳農業科技低碳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是發展低碳農業的基礎條件,也是低碳理念轉變為低碳農業現實的推動力和支撐力,正是農業技術不斷創新才使低碳農業發展持續成為可能。一是大力推廣和普及已有成熟的低碳農業技術,包括對沼氣生產、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節水農業等的應用和推廣。二是建立與農業院校、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龍頭企業科研部門相對接的低碳農業技術研發和創新平臺,加大對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的研究和創新能力。三是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鼓勵專業技術人員從事低碳農業技術的示范、培訓和推廣。四是建設農業技術人才隊伍,通過對專業技術人員的集中培訓和定向培養生態農業技術大學生,打造一支高素質、有能力、有責任的農業技術人才隊伍。
(三)建立低碳農業發展長效機制在現實情況下,低碳農業的發展往往是與農業經濟水平有一定的沖突,政府須建立一系列制度,形成長效機制,推動低碳農業發展。一是政府資金支持政策,重點扶持發展采用低碳農業技術的農業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籌集相關項目配套資金,增加資金投入力度,引導低碳農業發展。二是適時建立低碳農業專項基金,對從事低碳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資料和運用環保型農業新技術的企業予以補貼。三是制定扶持我國發展低碳農業的長期融資機制,對從事低碳農業的涉農企業提供低息或免息貸款,并提供信貸擔保。
作者:許紅單位:安徽省社科院
- 上一篇:小學副校長個人競聘演講稿
- 下一篇:農業職業教育與農業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