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助力生態農業發展研究
時間:2022-11-22 10:23:46
導語:“互聯網+”助力生態農業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各產業必須加快調整產業結構,進行產業升級。生態農業是新型的農業、是環境友好型的農業,利用“互聯網+”戰略推進生態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是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村加快發展的有效手段。主要探討如何利用“互聯網+”包括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手段延長生態農業產業鏈、拓展生態農業多種功能、增加農業附加值。
[關鍵詞]“互聯網+”;生態農業;產業融合
生態農業是現代化的高效農業,是與工業、服務業相結合的全新產業,是農業與經濟發展、資源保護、環境和諧的統一。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是國務院辦公廳倡導的針對目前經濟新常態,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新舉措。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農業提質增效;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為產業融合下的生態農業長遠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互聯網+”包含了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科技,與各產業的結合創新有助于產業的升級和轉型。在產業融合的環境下,“互聯網+”戰略將使生態農業的發展更加多元和豐富。
1產業融合背景下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
1.1加強農村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我國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是以犧牲資源環境來換取農產品的增產增收。這種粗放型的農業對農村的生態環境和農民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是不科學、不可持續的。而生態農業在保護農村資源環境的同時,幫助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一種協調、綠色的農業發展方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生態環保的方式來代替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方式是農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在產業融合的背景下,生態農業與旅游觀光業的結合就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農村和農業綠色生態化發展提供了新思路。1.2拓展農業產業鏈。利用地區其他優勢產業,用高效的方式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拓展整條農業產業鏈,并提高農業的效益和附加值。比如農產品選種到銷售的整條產業鏈可以利用工業科技、現代化倉儲、多式聯運、冷鏈物流、新型營銷手段等方式完善生態農產品的全產業鏈流通。也可以挖掘生態農業的旅游價值、文化內涵以及健康綠色生活概念來拓展生態農業的多種功能。1.3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村發展。發展多元化的生態農業對于建設新型農村、提高農業質量和農民生活水平有著積極的作用。產業融合可以幫助農村勞動力從工商行業回流到農村。有技術有能力的“新農人”或者說“職業農民”將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的生態農場經營提高農產品產量,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實現降本增收。此外,農民還可利用生態農業的觀光教育功能,促進農村的旅游業和民宿業發展。這些渠道和形式使農民不再單一依靠種植農產品獲取生活來源,客觀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繁榮。1.4轉變農業生產管理方式。在農業生產管理方式上,產業融合促使農業合作社、合作農場等形式出現,實現了農業規模化管理。并且利用高科技及互聯網信息化,比如,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農業監測信息系統、預測系統和農產品信息系統等,使生態農業搭乘新一輪科技創新的東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以及農產品單位產量和質量。1.5推進農業機制體制改革。各產業融合有助于推動農村供給側改革,補齊農業供給結構短缺。這有利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更多地運用市場手段配置土地資源,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和土地配置效率。此外,產業融合也為政府出臺各類支農惠農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可以通過農業金融體制改革,利用“互聯網+金融”手段解決農業發展資金問題,以及建立生態農業全產業鏈的融資平臺。
2產業融合背景下發展生態農業的瓶頸
2.1農業生態環境仍有待恢復。綠色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但是由于改革初期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所以農業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比如在工業化的背景下水資源的短缺問題和污染問題以及農業用水的浪費問題較為嚴重。又如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和工業用地增加導致耕地資源被占用,各產業向農業要資源的現象層出不窮。加上大氣污染導致的極端氣候頻發使農業生態化發展受到制約。2.2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度較低。長久以來我國農業生產模式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作坊式生產。農業生產的細碎化使農業生產向規模化、機械化和現代化發展受到制約,導致單位土地利用率不夠高,制約農業單位產量提升。此外,由于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和承包經營體系還未建成,各項農村土地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完善,涉農企業的數量和質量不足以起到強有力的帶頭作用,所以導致依托規模化經營的生態農業從選種到銷售的全產業鏈發展存在瓶頸。2.3生態農產品流通成本過高。生態農產品從選種種植到銷售中間的流通環節存在不少問題。比如采購環節經歷從農戶到收購商再到批發商三重關卡導致生態農產品價格不夠透明;庫存環節由于農場品的季節性和生產分散性導致庫存量難以下降,進而導致庫存成本高;在運輸和配送環節存在運輸方式選擇問題和運輸路線規劃問題。總體來說,這些問題都是由于生態農產品的供應鏈環節過于復雜、上下游信息不暢導致的。2.4生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是生態農產品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問題。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生態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和加工欠缺導致生態農產品的質量不夠穩定;另一方面是由于農業科技和信息化水平的制約導致的生態農產品檢驗系統、監管系統和對有問題的生態農產品的高效召回系統不夠完善。此外,各項技術標準如環境質量標準、農業生產技術標準和農產品質量檢測標準等執行不夠到位,最終給綠色生態農產品在全國市場的擴張帶來壓力。2.5農業領域復合型人才短缺。由于城市化和工業化,大量有知識有技能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工商業,“職業農民”數量減少,削弱了農業的發展力。并且,現代農業領域需要的不僅僅是單純的農村體力勞動者,而是與農業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相匹配的農業專業人才。另外,生態農產品的深加工和精準營銷等環節則需要既掌握農產品特征又熟悉農業市場需求的跨行業人才。如果不能盡快培養出一批高素質、有文化、擅經營的“新農人”,那么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還將困難重重。
3.1生態農業“智慧化”發展。農業生產的細碎化阻礙了生態農業的規模化發展,國務院倡導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在生產環節加強標準化和機械化。而生態農業的規模化需要信息技術和互聯網通信技術的結合,并且農業科技的創新又可以倒逼農業生產向規模化發展。因此生態農業“智慧化”迫在眉睫。首先在生態農業的生產管理過程中,可以運用“大數據”進行精準化控制和種植,包括按時灌溉系統、農業生態環境實時監控系統、以及與農產品安全相關的農產品病蟲害預測。其次,運用物聯網技術包括GPS、RFID等技術實現對生態農產品的識別、定位、追蹤和溯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生態農產品安全問題。另外還可以進行農業信息化平臺建設,分享涉農知識和資源,幫助生態農業經營管理決策更加科學合理。3.2生態農產品電子商務化發展。生態農產品供應鏈競爭激烈和信息不透明,容易引起供需不對稱以及交易費用高等問題。互聯網信息化為農產品的銷售打開了新局面。電商企業與生態農業的融合發展是打通生態農產品銷售渠道的可行方式,比如阿里巴巴集團的“農村淘寶”業務。除了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還有O2O模式即線下咨詢線上交易等方式,這極大便利了賣方和消費者,使產供銷環節大大減少,降低了生態農產品的流通成本。生態農產品物流運輸方面,利用冷鏈物流、可視化物流監控等技術,提高配送效率。此外互聯網社區平臺以及APP如BBS、微信、微博等都對生態農業的發展大有裨益。比如生態農產品可以通過公眾號進行專題宣傳;農村生態農產品咨詢可以通過APP了解;也可以利用微信微博與客戶進行實時分享和溝通,幫助維護客戶關系。3.3生態農業文化內涵發掘。將生態農業與文化產業相結合,賦予生態農產品更深的文化內涵,結合品牌化發展策略,加強生態農業的吸引力,有助于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的加強,人們對回歸自然本真有著更多的向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農耕文化興起。通過對農村當地的生態文化發掘,加以提煉,以生態農產品為載體把綠色、自然、人文、生態的理念發揚出去。利用互聯網宣傳綠色農業品牌,確立以綠色消費為內核的營銷策略,幫助樹立消費者的生態價值觀和環保消費觀。比如通過直播平臺向消費者展示生態農產品的種植過程和加工過程,讓消費者有參與感與互動感。3.4生態農業與互聯網金融協同發展。相較城市金融業的繁榮,農村金融服務存在服務類別少、金融產品項目不全等缺陷。農戶及農村合作社融資困難且缺乏個性化的金融服務。而互聯網金融平臺具有高效、便捷的特性,只需電腦或者移動終端就可以幫助農戶解決尋找資金信息、網上借貸以及網上支付等問題。比如,支付寶就開發了很多小額農業信貸業務。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有助于解決農村農業規模的擴大和生態農產品交易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農村的廣闊市場也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所以建立生態農業全產業鏈的金融平臺,對生態農業和農村金融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3.5生態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生態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有助于農村勞動力的回流,也有利于農戶增加收入。基于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可以在農村開展高科技農場觀光游、農耕文化科教游、養生休閑游等多種形式的旅游項目。并且,將信息化融入生態農業旅游,如把農莊特色旅游風景在旅行APP上進行具體地點標注,吸引城市游客。利用互聯網平臺微信公眾號、微博、貼吧等生態農產品信息和農家樂菜單吸引游客前來觀光采購;宣傳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進行生生態觀光旅行項目的口碑營銷。同時,實施綠色生態品牌戰略,結合天人合一等農耕文化,確立以綠色消費為內核的營銷策略,幫助樹立消費者的生態價值觀和環保消費觀;通過產業融合,將休閑娛樂、生態旅游和生態農產品消費合而為一。
4結語
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互聯網手段是引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粘合劑。目前,生態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的發展還存在諸多阻礙,如農業規模化經營程度不高、農業信息系統不夠完善、跨行業農業人才短缺等。面對這些困境,互聯網以其獨特的優勢為產業融合下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思路。如,農業科技、農業信息系統信息化有助于農業的科技創新和農業新型人才的培育;大數據、物聯網促進“智慧農業”發展;電子商務幫助生態農產品銷售;互聯網金融為生態農業發展找到資金支持;各類APP助力生態農業與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融合。產業融合背景下,互聯網和生態農業的結合還存在諸多的可能性,這將使農村的發展更加健康和持久。
作者:張夢馨 單位:臺州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陳紅川.“互聯網+”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5(16):143-147.
[2]顧益康.浙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路徑[J].浙江經濟,2016(6):10-11.
[3]黃之玨.發展“互聯網+農業”推動智慧農業、智慧農村建設[J].經濟論壇,2016(1):86-87.
[4]劉海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案例研究[J].經濟縱橫,2016(10):88-91.
[5]王柏誼,楊帆.“互聯網+”重構農業供應鏈的新模式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6(5):75-78.
[6]趙溪巍.淺析“互聯網+”戰略下的生態農業發展[J].世紀橋,2015(10):56-57.
[7]周永剛.“互聯網+”背景下生態農莊的精準營銷模式探析[J].農業經濟,2015(10):128-129.
[8]郭永平.互聯網+時代特色農產品網絡營銷模式探析[J].農業經濟,2017(2):125-126.
[9]劉冬梅,于愛泳.淺析以“互聯網+”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J].理論觀察2017(2):38-39.
- 上一篇:煤層氣產業開發與環境保護研究
- 下一篇:糧食高產轉變農業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