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有機農業發展方案

時間:2022-11-05 11:49:48

導語:淺談有機農業發展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有機農業發展方案

本方案由山西省新絳縣人大常委會馬新立,新絳縣人民政府王永仁,山西省新絳縣科學技術協會蔡平、新絳縣教育科技局楊合安、儀偉秀,山西省新絳縣立虎有機蔬菜專業合作社光立虎制定。

新絳模式:以國家標準為準則,以有機農業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為措施,以家庭經聯產和適度規模經營為基礎,以農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以有機農業技術產業開發協會的協同服務為紐帶,以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高品質農產品為目標,以誠心互認、政府監管、農民增收為保障的生產經營體系。

一、新絳縣農業技術發展現狀

1.蔬菜生產。2013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31萬畝,其中設施農業13萬畝,年產值16億元,人均蔬菜收入5600元,占農業總收入的71%;土地流轉達14.2萬畝,占耕地面積的26.8%,是全省典型示范縣。香港百利高公司在此安排供港蔬菜基地3000畝,北京中標國際有機農業發展公司在此掛牌認證有機食品生產基地2400畝,廣東臺山華僑農場在此安排毛節瓜產銷基地。2005年全縣有機認證基地4.7萬畝,2012年繼認證有機面積1萬畝,產品經國家進出口檢疫檢測局等單位192項檢測,認定達國際有機食品標準要求,無公害蔬菜認定面積20萬畝,曾被評為全國蔬菜生產10強縣。2013年筆者組織調查,新絳縣設施農業主要種植番茄10萬畝,黃瓜、茄子、辣椒、西葫蘆3萬余畝,畝年收入2萬~3萬元者占76%,畝年收入在4萬~6萬元者13.7%。調查證明,凡收入高者,均是應用生物集成技術到位者;大棚種植面積6萬余畝,主要栽培甘藍、菠菜、韭菜、芫荽、芹菜、黃瓜、茄子等。

2.小麥復播玉米。一年兩作生產面積30余萬畝,近年來多采用常規栽培技術,產量徘徊不前。水澆地小麥畝產300千克,旱地小麥畝產150千克左右;水澆地復種玉米畝產500千克,旱地復種玉米畝產350千克左右。采用生物集成技術,2013年橫橋鄉西王村旱地玉米畝產達1110千克,北張鎮北燕村水澆地玉米畝產達1174千克;2016年澤掌鎮張永茂玉米畝產高達1266千克。

3.中藥材生產。全縣在南嶺、北山旱垣丘陵地區發展面積達4萬余畝,種植遠志、半夏、紅芩、甘遂、白術、地黃、瓜蔞等10多個品種,采用常規技術病蟲害嚴重者絕收,收益好者畝產值1萬~2.4萬元。近幾年在橫橋鄉、萬安鎮、陽王鎮、澤掌鎮推廣生物集成技術,產量較過去增產1.79~4倍,畝產值達3萬~8萬元。

4.果品生產。新絳縣桃園3.5萬畝,核桃園1萬畝。采用常規技術,核桃3年樹齡100千克左右,油桃4年以上樹齡畝產3000千克左右。2010年以來,在北張鎮西南董村、橫橋鄉西王村采用生物集成技術栽培蘋果畝產達5000千克;陽王鎮、萬安鎮采用生物集成技術栽培毛桃畝產達5000千克。比采用常規栽培技術產量提高0.5~2倍。

二、推進生物有機農業科技成果實施措施

1.2014年成立“中國式有機農業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科技成果應用與推廣機構,協調組織科技成果實驗、應用與推廣工作。利用當地科技人員研發的生物集成技術成果,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土地流轉和形成新的農場主經營主體。

2.2014年5~11月,由新絳縣農委、新絳縣綠隆有機農業發展公司、新絳縣立虎有機蔬菜專業合作社操作,重點補助黃瓜、番茄、辣椒等蔬菜大棚50個并開展示范推廣。從2017年起建立“中國式有機農業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新絳示范區,逐步在有機蔬菜、有機玉米復種小麥、有機中草藥、有機果品等方面培養典型示范戶,每個點100~300畝,政府補貼,即設施蔬菜畝補貼400元,糧食、果品、中藥材畝補200元。

3.建立國內乃至國際有機農業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新標桿,打造“新絳技術品牌”。2014年10月5~10日,2017年11月10日,新絳“一村一品”展示交流會期間,積極組織召開有機農業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專家論壇與觀摩會議,國際有機農業亞洲聯盟主席和科技部、中國農業科學院、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專家做了論證分析發言。依托專家,擴大影響,打造“中國式有機農業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新絳模式”品牌。落實山西省農村工作會議上關于發展蔬菜、中藥材、干果菜和小雜糧產業以及發展生態集成農業配套技術的要求。

4.編印“中國式有機農業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叢書,由“中國式有機農業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成果課題組牽頭編寫,為全縣農民工培訓提供教材。面向全國的有機蔬菜、有機中藥材、有機小雜糧、有機果品產業推廣發行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叢書,進一步增強新絳“中國式有機農業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影響力。

5.開展“中國式有機農業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專業人才培訓。每年遴選400個骨干,進行生物有機農業技術培訓,在新絳本地實踐,面向全國各地輸出技術力量。本地培訓可納入全國農民工培訓計劃開展,由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農委、科協、縣職業技術學校牽頭。

6.成立新絳縣有機農業產業技術開發協會。結合《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的批復,積極成立市一級有機農業技術協會,一是對應用有機農業高效栽培技術的農戶,零距離開展技術服務和跟蹤指導。二是為有機農業優質高效栽培技術“中國農業科學院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準備,為“工作站”技術研發、實驗、試點、推廣等開展對接工作。

7.招商引資。現代電子商務、物流的飛速發展對對農業發展影響重大,“農產品品質有認證、生產流程有標準、市場站位有品牌、規范運營有技術”的要求,倒逼農業生產現代化進程,新絳縣可搶抓機遇,及早動手,設計“新絳技術模式、新絳流程、新絳品牌、新絳品質”的招商產品,積極聯系投資商、企業來新絳縣投資。

8.農委等相關部門應責成專人設立專門機構,引進專門人才,規劃專項經費,加強本縣范圍內農資經營戶進行轉產培訓,逐步由經營化學農資向生物農資轉型。農委及農口事業人員,由做檢查、應酬、審批向掌握生物有機農業技術、產供銷經營服務轉型,充分發揮所學專長和對接生態生物有機農業生產,提高個人的現代農業指導水平。縣上作為政績進行考核。

三、目的效應

1.全面推動生物集成有機農業技術成果前行,1~2年內地方農民人均收入達1.5萬元,設施農業普遍畝產值達4萬~6萬元;露地作物如中藥材、果品、露地蔬菜產量效益翻番,產值達1.5萬元左右。使現代農業導入不推自轉的新型農業經濟體系軌道,土地向有實力的經濟體傾斜,為我國構建新型農業經濟體系創造有效模式。

2.以新絳縣為立足點,建立生物有機農業新標桿,獲得領導和科研部門的認可和項目支持,以便招引若干生物產業相關企業在此落戶,使生物資料面向周邊地區及全國營銷。使企業產生效益,帶動財政增收。

3.2~3年內培養生物有機農民工技師3000~5000人,赴全國各地充當生物有機農業技術員,每人年工資可收回10萬元,年可增加當地農民收入3億~5億元。同時將新絳縣生物資料產前、產后相關產品推銷至全國,地方經濟發展將會引入良性循環軌道。

作者:馬新立 單位:山西省新絳縣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