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可持續農業發展與實踐
時間:2022-06-19 04:11:26
導語:淺談可持續農業發展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17年10月18日,黨的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順利召開,為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在新時代的歷史交匯期,隨著黨對三農政策的不斷深入落實與展開,農業這一傳統的第一產業發展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現階段,我國正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步伐邁進,而可持續農業發展將成為今后農業發展的新常態,這種新型農業發展模型吸引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文章主要以安徽省全椒縣為例,了解當地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與難題,從而為促進當地可持續農業發展起到建言獻策的作用。
【關鍵詞】可持續農業發展;新常態;建言獻策
1.可持續農業發展的溯源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業大國屹立于世,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小農經濟的耕作模式證實了農業生產生活對農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古至今,中國一直都是農業大國,重視著農業這一支柱產業的發展,并出臺了各項向農業發展傾斜的方針政策。”[1]然而長時間以來人們把農業資源看作是自然賦予人類無窮的財富,任其開發利用,若不加以節制,終將造成無法挽回的惡果。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當時人口因素、地理環境、物質資源、在社會發展中伴隨著各種矛盾相互糾纏、錯綜復雜,從而導致了糧食危機、能源短缺,各類環境污染等難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用來解決農業發展帶來的各種困境引起了學界的熱議。美國著名農業科學家萊斯特布朗曾于《建設一個持續社會》一文中,系統闡述了可持續發展觀的內容,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而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通過的《21世紀議程》,使得可持續發展理論得到不斷的深化與補充。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同時也是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略。
2.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價值與意義
可持續農業發展,主要是指對農村社會各個領域集中在經濟發展方面的持續性農業生產模式,其目的與意義,主要是保護當下農業發展的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不在一味的追求農產品數量,而在于不斷地生產出適應農民生活水準的高質量農產品以及追尋綠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道路,通過不斷改善資源環境,促進農業社會進步發展,使其達到各種因素互相協調配合,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的最終目標。“當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處于探索階段,各地對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實現路徑也存在不同認識。”[2]可持續農業發展的相關理論,有利于可持續農業實踐的探索。根據安徽省全椒縣所處的地理條件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與地理環境優勢,積極吸取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與優點,加強推動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更新換代,將二者相互結合,確立適宜的生產方式,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最大限度地推動農村經濟綠色健康發展,通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為實現社會環境、經濟效益二者相互統一奠定基石。
3.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實證研究———以安徽省全椒縣為例
全椒縣地處江淮之間,安徽省東部,縣城北部低山綿延,中部平原,東南部圩區成片,河網密集,溝渠縱橫,水陸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條件適宜,土壤肥沃,這些有利的自然條件,為全椒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1稻蝦連作,助農增收。安徽省全椒縣赤鎮龍蝦種養模式在全省具有代表性,僅赤鎮周邊養殖面積就達到35000多畝。“該地區水資源較為豐富,并且大多數水資源為淡水,其中蘊含著大量的水草,所以十分適合小龍蝦的生長。”[3]“稻蝦連作”主要是農民在每年公歷九月底水稻收割完畢后,便開始投放蝦苗,養殖期到來年五月開始上市銷售,六月底龍蝦銷售結束,緊接著種植水稻,一田兩用,充分發揮農田價值利用率。“稻蝦連作”模式,使得農民收入增加。由于這一種養模式嚴禁使用農藥,化肥使用量也少于普通田地,蝦田稻米頗受消費者的青睞。全椒水稻龍蝦生態養殖方式具有操作性強、經濟效益顯著的特點,該種稻蝦套養模式,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的優點。首先,除草助害,稻田里的龍蝦,不僅能吃掉田里的雜草,而且還能消滅水田里的諸多害蟲。小龍蝦扮演著天然殺蟲器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可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降低生產成本。其次,龍蝦排出的糞便,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結構,增強土壤的有機肥力。最終實現稻田不減產,龍蝦助豐收的雙贏局面。3.2以桃致富,發展旅游。以全椒縣大墅鎮、二郎口鎮為代表的西部地區,由于離縣城距離偏遠,曾經,經濟發展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農村一直都是以傳統的小家庭生產為單位進行耕作勞動。自2009年以來,當地政府立足于地方生態優勢,舉辦桃文化旅游節,給農民朋友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收益。當地農民不僅能夠把土地進行流轉承包給合作商,獲得一部分收入,而且自身可以投身到當地桃園中就業,農民實現了不離開家鄉就有工作的夢想。每年桃花盛開的季節,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到當地度假、賞花。桃子成熟之時,游客們前來采桃品果,帶動當地農家樂及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推動當地特色農副產品銷售,使得該地農副產品打上了鮮明的鄉土烙印。此外,對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近年來,隨著當地政府對桃文化旅游節的重視,通過廣泛宣傳,使得活動規模不斷擴大。每年游客齊聚萬畝桃園,共享采桃盛宴的景觀十分壯觀。“以桃助農”,充分發揮當地農業資源特點與優勢,對打造綠色可持續農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此外,“全椒縣可依附南京、合肥尋求資源優勢互補、功能協調、區域合作,開發鄉村旅游、名人旅游、科考旅游、森林旅游、生態旅游”,[4]加快旅游型農業發展帶動全椒當地經濟運轉。3.3推動綠色發展,開發新型資源。全椒縣有著得天獨厚的風能資源,近年來隨著當地多個風力發電廠的投資建設,已經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造福社會。為了節約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加大對新型能源的開發利用,譬如風能,作為一種清潔無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其優點在于環、保安全且產出的電能較大,針對全椒縣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區的自然地理狀況,利用風力發電產生經濟效益的方式,堅持了因地制宜的做法,符合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原則,對調整當地能源結構以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有著極大的意義與影響。風力發電這一技術,發展到目前階段,其性價比正在與煤炭、電力形成競爭優勢,發展前景較為廣闊。
4.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俗語“民以食為天”,講述了食品安全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究其原因,食品安全與人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在環保意識大幅度提高的當今社會,綠色消費的理念成為消費者的追捧。例如,農作物種植使用農家肥,家禽飼養以綠色健康的雜糧為主食,走特色化養殖道路,生產原生態農產品,使得食品中營養成分更加豐富。此外,全椒當地農村耕地的合理使用以及開發新能源的一系列措施,符合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既能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又能減少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還能夠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推動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的步伐,實現農業生產保持可持續方向發展。“在農業發展方面,農業結構更加合理,物質裝備水平明顯提高,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生產經營方式不斷優化,農業產業體系更趨完善。”[5]黨的報告中提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修改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6]這就意味著在創造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同時,也要生產出更優質的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發展的需求。新時代的農業發展應提倡可持續性原則,既要綠色也要生態。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新中國。
5.可持續農業發展的策略與前景展望
5.1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提高機械化運作水平。加強引進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堅持發展綠色農業生產模式,提高技術改革創新,為可持續農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當地政府需加強資金投入與政策支持,鼓勵家庭農場主承包土地,提高農村土地資源利用率,促使形成規模化生產鏈條,產生豐厚的農業經濟效益。5.2利用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充分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與資源優勢,通過招商引資,建立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以增加百姓經濟收入,此外,要打造紅色旅游產業鏈,如充分挖掘全椒周崗革命基地的歷史文化價值,積極宣傳革命光榮傳統,推動當地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5.3建立健全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堅持科學務農。當地政府要倡導農民群體積極學習專門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知識,讓農民真正的學會運用科學的農業知識來耕作、生產。提高農民朋友的農業生產環保意識以及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水平,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互相平衡,明白總書記講的“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意義與價值,真正將可持續農業發展的理念滲透人心,實現中國民族農業強國之夢。
【參考文獻】
[1]張子君.安徽省家庭農場發展問題研究———以全椒縣為例[J].商場現代化,2016(07):67-68.
[2]孫煒琳,王瑞波,黃圣男,肖雷,姜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08):1-7.
[3]張瑞根.蝦稻高效生態種養技術[J].鄉村科技,2018(24):104-105.
[4]王丹.談安微省全椒縣牧龍山生態旅游度假項目策劃[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5(06):117.
[5]朱立志.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挑戰與戰略思路[J].理論探討,2014(04):73-76.
[6].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石文祥 單位:安徽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高速公路施工監理環境保護探索
- 下一篇: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