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08-02 03:52:49

導語:富硒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富硒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摘要:目前國內富硒農產品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是實現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朝陽產業,富硒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日益重要。陜西安康地區、關中地區具有豐富的天然富硒土地資源,但也存在資源優勢轉化不夠、富硒資源家底不清、公眾認可度低等問題。對陜西省富硒農業發展現狀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和建議,為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理論參考,更好地以富硒產業發展支撐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脫貧攻堅戰。

關鍵詞:富硒農業;發展現狀;對策;陜西省

硒元素作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抗病性,消除重金屬離子對人體的毒害,抗氧化性強,保護細胞和人體器官而備受關注,科學補硒可以預防高血壓、克山病等多種疾?。?-3]。富硒農業是指在富硒土壤地區,種植富硒農作物,生產富硒農產品,供給人們食用,滿足人體對硒元素的日常需求[4]。富硒農業是富硒產業的基礎產業,是功能農業的突出代表,產品具有營養和健康功能。陜西省安康市作為中國最大天然富硒區之一,硒資源賦存條件好,生態環境優良,安康市始終把富硒產業作為加快追趕超越、實現綠色崛起、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的“首位產業”來抓,富硒產業已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富硒產業成為安康最具特色、最具競爭力、最具發展潛力的強大引擎和增長極。2012—2016年,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部署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關中盆地)富硒區地球化學調查與評價》項目,在關中地區發現富硒土地資源近66.67萬hm2,富硒土壤呈帶狀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安市的臨潼、閻良,咸陽市的三原、涇陽等地區[5]。為科學指導富硒土地開發,推廣富硒農作物種植,2017年陜西省地質調查院在臨潼區相橋街辦張八村、三原縣高渠鄉丁留村建立了富硒農作物種植示范基地。關中地區地理位置優越,連接南北、貫通東西,在關中地區發展富硒農業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市場潛力。此外,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富硒產業發展,2019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到因地制宜做優做強有機、富硒等區域特色產業,陜西省發改委將富硒產業納入陜南綠色循環發展產業支持體系,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將富硒產業作為加快培育“3+X”農業特色產業重要支撐。大力發展富硒特色農業,既是推動陜西省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業轉化,實現農民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1富硒農業種植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1.1種植發展現狀

1.1.1種植規模擴大。近年來,陜西省多地市先后組織開展了小麥、大蒜、魔芋、茶葉、甘薯、油菜等主要農作物和優勢特色農產品的富硒種植試驗,建立種植示范基地,富硒農作物種植規模與面積不斷擴大,安康、臨潼、三原等地區不斷提高富硒土地利用率,積極推廣富硒農作物種植技術,先后發展富硒農業。1.1.2參與主體增多。目前,陜西省多地已經建立特色富硒農作物種植示范基地,具代表性的就是安康市富硒高技術產業基地。隨著富硒農作物產業的不斷發展和推廣擴大,越來越多的農業種植戶和農業合作社參與到富硒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過程當中[6]。相關科研機構和公益性事業單位等也相繼投入到富硒農作物的示范種植和推廣工作中,為富硒產業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7]。1.1.3經濟效益明顯。與傳統農產品相比,富硒農產品的經濟價值要高很多[8]。以安康市為例,2019年安康市富硒產業實現產值超過600億元,其中富硒食品產業連續6年實現30%左右的高速增長,占GDP比重超過65%,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來自富硒特色種養收入,70%以上的貧困群眾依靠富硒產業脫貧。此外部分富硒地區結合旅游觀光、餐飲住宿等周邊產業,進一步延伸產業鏈,使富硒產品附加值明顯提升,有效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1.2存在問題

除安康地區富硒農業發展已頗具規模,陜西其他地區富硒農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政府層面近年來提倡大力發展富硒特色農業,但仍然缺少富硒農業優惠政策扶持,整個陜西富硒地區富硒農業未形成規模,沒有將富硒土壤資源優勢轉化為農業經濟優勢。二是根據全省農業地質調查評價結果發現,關中地區已發現的66.667萬hm2富硒土壤尚有46.667萬hm2未開展精細化調查,安康市除紫陽縣外其他地區均未做過大比例尺調查,難以確定富硒耕地范圍,不利于開展富硒農業推廣種植。三是目前已形成的富硒產品宣傳力度小,大眾對富硒產品認可度低,企業、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

2富硒農業發展對策

2.1完善扶持政策,合力推進關中富硒農業發展

各級政府要加強政策協同,省級統籌現有渠道資金、安排新增財力,縣級強化資金整合,發揮財政獎補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加大對富硒產業項目的支持力度,形成重點工作推進合力。相關部門在農業基本建設項目、中省財政專項等安排布局上,積極加大對富硒產業的扶持傾斜力度,力爭通過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為全省富硒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2開展富硒土地資源詳查,合理規劃

在富硒地區開展大比例尺富硒土地資源詳查工作,系統采集土壤、灌溉水、農作物樣品測試分析硒與重金屬含量,精準劃定富硒土壤范圍,確定富硒產業化發展重點區域,結合當地傳統特色農作物種植優勢和水、土、氣等地理生態條件,制定科學合理的富硒農業發展規劃[9]。

2.3建立富硒農業種植示范基地

綜合考慮水質、土壤、氣候、灌溉、交通運輸條件等因素,合理選擇連片富硒地塊,建立富硒農業種植示范基地,開展不同品種種植試驗研究,持續監測土壤與農作物硒含量變化,研究硒遷移轉化規律及其生物有效性等,通過示范基地建設提高公眾影響力,吸收龍頭企業參與,建立企業合作社示范聯合體,積極發揮推廣示范帶動作用[10]。

2.4結合信息化技術種植管理

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富硒農業種植過程中,科學調控富硒農作物種植模式、周期和灌溉方式等,實時監測土壤、水質和溫濕度指標,供種植技術人員科學合理的規劃農作物的種植,有效保障富硒農產品的品質[11]。建立富硒農產品防偽溯源體系,對農產品的種植、加工和銷售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監控,保障食品安全。

2.5打造特色富硒農產品品牌

開展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多級平臺宣傳,采取畫冊、影視專題片、超市上柜等宣傳形式,融合富硒產品、美食、養生、文化立體宣傳,挖掘文化背景,不斷提升地區知名度。實施品牌戰略,堅持“政府獎補、企業主體”,打造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發展地理標志商標。積極與傳媒公司合作進行品牌推廣宣傳,設計科學合理的品牌廣告宣傳詞,借助新興傳媒平臺和農產品推介會推廣富硒農產品,以便為大眾所熟知,形成品牌效應,促進富硒農業的快速發展[12]。

2.6開拓互聯網線上銷售市場

依托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進行線上農產品的銷售,可以開拓銷售市場,進一步增強品牌影響力和宣傳效果[13]。為客戶提供良好的購物體驗,形成穩定消費力并帶動相關群體消費,實現富硒農業現代化,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2.7整合科學技術資源,加大科技支撐力度

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基礎研究和種植試驗等方面優勢作用,積極開展富硒農作物種植技術規程和標準化量化生產技術規程的制定,為相關企業開發和推廣富硒產品提供技術支持和理論依據[14],開展大宗農作物和經濟農作物對有效硒吸收富集的試驗研究,篩選品質優良的農作物品種,積極引導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申報國家級和省市級富硒科研項目,助力重點領域的科研攻關。

2.8積極開展科學補硒工程

學習富硒產業發展成熟地區的先進模式,通過建立富硒產業示范點,以點帶面,推廣倡議“2112”科學補硒工程[15],提倡每戶種植0.133hm2左右大宗富硒作物,養殖1頭或一群富硒畜禽,種植0.067hm2左右富硒瓜果和0.133hm2左右富硒蔬菜。以科學補硒工程助力脫貧攻堅,實現富硒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2.9加強引進科研人才與技術

加大科技推廣力度,引進先進科研人才與技術,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增強農業技術創新能力[16]。加強職業技術培訓,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提高農技人員的業務綜合素質,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堅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3討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富硒農業對于新常態下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打造農業發展新優勢,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支撐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意義,合理開發利用富硒土地資源日益重要[17]。目前,陜西省富硒地區土地的硒含量背景值、硒資源分布情況、富硒土地的生態效應和動態監測、富硒品牌建設與推廣宣傳等工作均有待進一步提高,富硒土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需要多部門、多學科共同協作。要不斷完善扶持政策,摸清家底合理規劃,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為陜西富硒農業發展和技術推廣提供科學依據。要加強富硒農作物種植示范基地建設,積極開展宣傳推廣活動,打造地域特色品牌,以點帶面推動地區富硒農業發展。同時要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加強引進培養科研人才,把人才、技術等農村生產要素密切結合起來,持續為富硒農業發展注入活力,更好地以整個陜西富硒農業蓬勃發展支撐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參考文獻

[1]酈逸根,董巖翔,鄭潔,等.地質因素影響下的硒在土壤—水稻系統中的遷移轉化[J].物探與化探,2007,31(1):77-80.

[2]孫朝,侯青葉,楊忠芳,等.典型土壤環境中硒的遷移轉化影響因素研究:以四川省成都經濟區為例[J].中國地質,2010,37(1):1760-1768.

[3]ALTEKINE,OKERC,爦I爦MANAR,etal.Therelationshipbetweentraceelementsandcardiacmarkersinacutecoronarysyndromes[J].TraceElemMedBiol,2005,18(3):235-242.

[4]高顯鈞,白裕兵,魏虹.我國富硒食品特色農業發展現狀研究[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3,19(9):26-29.

[5]晁旭,王會鋒,任蕊,等.關中-天水經濟區(關中盆地)富硒區地球化學調查與評價成果報告[R].西安:陜西省地質調查中心,2017.

[6]孫鳳霞,郭廣飛,王喜寬,等.我國富硒地區富硒農副業的發展現狀[J].西部資源,2016(6):193-194.

[7]李文寶.桂林市富硒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廣西農學報,2018,33(4):50-52.

[8]李麗輝,林親錄,陳海軍.硒的生理學功能及富硒強化食品的研究進展[J].現代食品科技,2005,21(3):198-200.

[9]劉永建.基于現代農業發展的常德市富硒產業構建探討[J].特區經濟,2018(3):91-93.

[10]王慶華,黃偉,李前勇,等.中國富硒食品的生產現狀及趨勢[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8,15(3):7-10.

[11]徐春燕,閆加力,鄒輝.宣恩縣硒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15):188-191.

[12]朱云芬,李衛東,向極釬,等.恩施州硒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23):5894-5897.

[13]陳丹碩,杜艷,梁鋒,等.國內富硒食品研究開發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14,31(1):76-78.

[14]劉永,王衛華,彭常安.硒及富硒食品研究進展[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1(2):1-3.

[15]寧嬋娟,吳國良.微量元素硒與人體健康及我國富硒食品的開發狀況[J].山西農業科學,2009,37(5):88-90.

[16]蔣步云,柴振林,朱杰麗,等.富硒產品的開發利用及研究現狀[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11):446-448.

[17]曲韻笙,朱連勤,孔濤.微量元素硒的研究進展[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06,23(6):68-69.

作者:喬新星 李傲瑞 晁旭 張繼軍 任蕊 胡奎 單位:陜西省水工環地質調查中心 陜西省地質調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