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研究

時間:2022-10-10 09:32:03

導語: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研究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卻不是農業強國。因而促進服務體系的完善研究,推動我國農業的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整理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發展完善的歷程,分析了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和模式以及其在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且提出相應的建議,希望可以給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的完善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創新;發展

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的完善能夠有效的促進農業技術的全面推廣,促進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目前,我國農業的發展正處于一個關鍵時期,農業正在從傳統的發展模式向現代化的發展模式轉變,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全面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因此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的建立就顯得特別重要。政府一直是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力量,直接指導基層農民。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的需求也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因此要豐富推廣形式,構建多元化的服務體系。擴大技術推廣的范圍,更好地推動農業發展。

1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發展歷程

1.1創建與發展。從新中國建立開始,黨和政府就很重視對農業技術的推廣并于1951年在東北的農業技術推廣站,1953年頒布《農業技術推廣方案》,1954年正式頒布《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條例》,在我國逐步建立起農業技術推廣網絡。1.2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嚴重挫折與恢復。1959-1962三年的自然災害,全國大面積受災,農田荒無,我國經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在自然災害的影響下全國農業生產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糧食的產量極低,造成了十分嚴重的饑荒危機,農業推廣體系遭到破壞。1961年后在“八字方針”的具體指導下,中國的國民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3供給型推廣體制向需求型推廣體制轉變。1966~1977年,全國選擇以群眾運動代替專業農技推廣隊伍,大量的技術人才被下放,造成了十分嚴重的技術型人員短缺,原本處于發展階段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也陷入了僵局。為了確保農業發展能夠獲得科學的技術指導,一些區域成了了科學試驗站,從農民中吸收一些具有豐富種植經驗的農民來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這在一定程度上環節了農業技術推廣的危機。1.4農技推廣體系的恢復和發展。1978年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普遍推行,農業技術推廣走向了每一戶,政府為適應發展,重新構建服務體系。這些改革促進了當時農技推廣體系的恢復與發展。1.5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的深化。(1990-1999)我國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面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商品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優質農產品需求量大,農業發展體系開始向精益化轉型,追求高質量的農產品。1.6新一輪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2000年以后,我國農業發展進入了黃金時期,農民收入增長較快,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到了極大的完善。而今,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改革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還存在著如下問題。

2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存在問題

2.1農業技術投入資金少。在農業技術推廣資金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中,發達國家的占1%,而我國不到0.2%。加之我國人口多,人均經費更少。投入的資金短缺,加之有些地區農民不但拿不到資金還要上繳收入,這些問題嚴重限制了農業的發展,因此資金投入和技術創新就顯得十分必要。2.2推廣服務體系中非專業人士多。農業生產及推廣服務缺乏專業指導。在我國,國家、縣、鄉各級推廣機構的隊伍中專業技術人員所占比例只有60%左右,遠低于國家規定的80%。我國農業生產以及推廣缺乏高素質人才,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事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約。在我國發展較為緩慢的地區,信息閉塞,推廣服務人員與外界交流溝通少,知識更新慢,創新能力低。這就使得農業技術成果轉化速度低。2.3推廣方式的不完善。在很多地區會存在通過開集體會、做黑板報、印發宣傳小冊子等加以宣傳。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這種方式的宣傳存在著傳播速度慢、影響范圍小、農民參與度不高、積極性不強等缺點,不利于農業技術的推廣。此外,中國農業的一家一戶生產經營的模式,生產規模小,科技化程度低等也制約著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的完善。2.4服務時強度弱化。一些鄉鎮機構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業務時間不定,有調查顯示,有些地區農技推廣人員每天用在推廣方面的時間不到5小時,服務強度的弱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服務范圍。

3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議

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綜合應用多種推廣模式,切實提高農技推廣效果。3.1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模式。在農技推廣隊伍建設上,強化制度創新管理,以制度約束人,以制度管理人,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制。在建立健全農技推廣五項制度的基礎上,全面推行“123”工作法(即“落實1個主體責任,強化作風和組織2個保障,明晰主要領導抓分管領導、分管領導抓中層干部、中層干部抓一般干部3個落實層面”);層層簽訂責任狀,項目負責人分別與區級專家組成員、技術指導員、示范基地負責人簽訂了責任合同,技術指導員與其包保的10戶科技示范戶分別簽訂責任合同,在關鍵農時季節到戶開展技術指導10次以上,從制度層面上促使和保障專家組、技術指導員、基地負責人、科技示范戶積極主動履行各自的權利與義務[1]。3.2進村入戶推廣模式。在進行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時,推廣人員應當深入農村,進行入戶推廣,從而確保農業技術的全面推廣。在推廣的過程中,技術人員應當以村內的種植大戶以及較為年輕、學習能力較強的農民作為重點的推廣對象。對于這些農民進行入戶推廣,詳細的指導其具體的農業生產,將農業技術的要點以及注意事項在具體的生產中一點一點的傳授給農民,從而確保其充分的掌握相應的農業技術。然后以這些掌握了技術的農民為示范戶,建立示范田以及示范教學,通過這些成功學習的農民來吸引其他農民,從而形成規模性的農業技術學習[2]。3.3培訓班推廣模式。培訓班推廣模式主要是針對一些比較大的區域,當培訓技術人員數量較少,無法有效的顧及整個村落時可以選擇這一模式。在村里選擇村干部、農業技術人員以及一些重點大戶作為培訓班成員,推廣人員在培訓班對于這些人員進行全面的培訓,通過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來確保培訓人員充分的掌握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這些培訓人員在完成培訓后又能夠帶動其他的村民,從而有效的促進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3.4資料推廣模式資料推廣模式指的是將農業種植技術要點印刷城簡單易懂的插畫圖冊,并且將其分發到各個農戶家中,農戶通過自行閱讀能夠有效的了解技術要點,并且能夠自行操作。在資料印刷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技術要點的明確,不能夠存在內容含糊的情況。此外還要考慮到部分農戶文化水平較低,在印刷的過程中應當用簡單通俗易懂的語句進行技術講解,并且配備一定的圖解,確保農戶能夠充分的了解技術要點[3]。3.5示范田推廣。在村里選擇一塊區域作為示范田區域,以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在示范田進行農業生產,在收獲時以產量來證明該技術的先進性,從而充分的吸引農戶的注意力,讓農戶充分的了解先進技術的重要性及帶來的實惠。3.6技物結合推廣模式。利用農資實物、優良新品種、新農藥、配方新肥料,實行技物結合,推廣應用農業新科技和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糧、油、菜等農作物病蟲草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4]。

4結語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是農技推廣工作的基礎和保證。要構建一套科學、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推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發展。要優化配置當前農業技術推廣資源,制定出特色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明確相關科研與教育單位的主體性地位。在研究的過程中,技術人員應當與相關的科研推廣機構充分的溝通交流,結合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推廣方式,最大程度上確保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能夠全面的推廣,促進我國農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作者:顏興貴 單位: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農牧局

參考文獻

[1]李茂,黃祖瑞,姜鵬.我國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對策[J].北京農業,2015,(9):120-124.

[2]趙志麗,呂聰峰.我國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對策[J].河北農機,2014,(7):22-23.

[3]潘鴻,李丁,王卓識.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優化問題研究[J].當代生態農業,2011,(3):34-39.

[4]熊新明,高強,徐天華.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的完善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2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