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鏈培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8 09:07:00
導語:農業產業鏈培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農業產業鏈角度,考察湖北農業產業鏈發展現狀和所具有的特征,同時分析其所存在的問題和障礙因素,在此基礎上,探討提升湖北農業產業鏈競爭力的對策思路。
關鍵詞湖北省農業產業鏈競爭力
1湖北農業產業鏈現狀與特征
1.1農產品鏈種類豐富多樣
湖北是農業大省,其優越的地理資源和氣候條件,使得湖北省農產品品種繁多,除海水養殖和少數其他省份特有物種外,湖北在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淡水養殖業等領域均有多種多樣的農產品產出,而且基本上與全國性的大宗農產品構成相近,許多農產品產量名列全國前茅。在通常年景下,湖北糧食居全國第9位,棉花居第3位,油料居第4位,生豬和茶葉居第5位。近幾年湖北在資源優勢基礎上確立和形成優質稻、棉花、蔬菜、名特水產品、優質三元豬、專用小麥、雙低油菜、柑橘等8種優勢農產品,魔芋、奶牛、家禽、食用菌、蠶桑、蜂產品、板栗、茶葉、中藥材等9種特色農產品。與這些農產品相對應,構成了諸如糧食產業鏈、棉花產業鏈、油料產業鏈等眾多的農產品鏈。
1.2農業產業鏈正在延伸
湖北省農業產前產業已有較大發展,化肥產量已達273萬噸(2003年),居全國第2位,農藥產量5.10萬噸(2001年),居全國第5位,配合飼料306萬噸(2001年),種子、苗木等品種較為齊全,農資供應體系不斷完善;農業產后產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農產品加工業。到2001年,湖北省僅國有及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達到911.96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15.5倍,占輕工業產值的比重為76.3%,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0.78∶1,均比1978年有所上升。
1.3產業鏈的龍頭企業不斷壯大
近些年來,湖北農產品加工企業逐步向專業化、規模化、集團化方向發展,市場競爭力不斷加強。截至2002年,全省縣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2400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5家,省級龍頭企業68家。這些企業加工了數量巨大的農產品,網絡了一大批農民,規模和效益突出。以紡織業為例,2003年,湖北省紡織工業規模以上企業764戶,實現總產值378.62億元,出口創匯9.22億元,實現利稅17.94億元。
1.4農業產業鏈運行環境條件逐步加強近些年湖北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社會化服務、涉農制度與管理等方面均有所加強,使農業產業鏈的軟硬環境大為改善。另外,產業鏈的運行離不開科技支持,科技創新能力是農業產業鏈競爭力的主要來源,農業科研不僅是農業產業鏈產前環節的主要構成部分,其科技創新能力也作用于產中生產環節和產后加工環節。在科技支持上湖北具有相對有利的條件,湖北也是高教大省,有普通高校75所,有兩所農業高校,2001年湖北高校有科技人員5.4萬人,研究與開發人員1.9萬人,位居全國第2位,從事農業科技活動的人員1218人,其中高級職稱492人,中級職稱381人。除高校外,湖北還有幾十家農業科研單位,為農業產業鏈的科技創新提供了巨大支持。
2湖北省農業產業鏈存在的問題
2.1下游產業發展滯后
下游產業包括農產品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諸多環節,其中對農業產業鏈影響最大的是農產品加工業。雖然湖北農產品加工業相比改革開放之初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與當前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現實發展要求和農業產業鏈競爭力提升需要相比,仍顯滯后,與發達省份存在較大差距。據測算,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2.2~3.7∶1(美國3.7∶1,日本2.2∶1),而我國在2001年只有0.9∶1,湖北為0.78∶1,發達國家食品工業產值是農業產值的1.5~2倍,而目前我國不到1/3,湖北為16%。
2.2產業鏈銜接機制不完善
(1)人為割斷產業鏈。一方面是行政性區域市場分割,在我國不僅省級之間,而且省內地市之間乃至縣級之間,以行政邊界和行政分權為基礎,以超經濟壟斷為條件,以地方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使得市場被劃分為眾多的相對獨立的子市場。在農產品跨區運營中經常遇到路卡和路霸,“索、拿、卡、要”在有些地方時有發生,農產品進城也常有各種稅費或攤派。另一方面,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和進出口貿易分別由供銷、糧食、農業、外貿等不同的部門分割。這些做法分割了市場空間和市場聯系,違反了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阻隔了農業產業鏈的形成發展。
(2)信息流通滯緩,交易費用較高。湖北省目前信息化建設雖有了長足發展,但在涉農領域仍很薄弱。主要由于農業的小規模分散性特征較為突出,湖北省單個農戶平均生產規模不足0.5hm2,農戶和中小農產品加工企業獲取信息能力差,信息傳遞效率有限,信息流的滯緩、偏差、斷線阻礙了產業鏈聯結。雖然目前湖北已有一些農業網站,但針對性不強,功能不足。同時,受小規模分散性特征的作用,使得在生產組織、質量監控、價格協商等方面難度較大,加之誠信問題和機會主義,增加了產業鏈各環節的交易費用。
(3)技術一致性難以保證。產業鏈的技術一致性是指產品從起端經過若干中間環節直到終端的過程中,技術聯結穩定,產品性能相容,整鏈銜接協調。目前,湖北省由于科技和投入等多方原因,在農業產業鏈中的技術一致性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農產品對下游生產的滿足程度有所降低。例如棉花產業鏈中,隨著服裝衣著品向中高檔、多元化和多用途演進,棉紡工業的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隨之加快,對原棉品質-強力、成熟度和整齊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總體上,我省“高等級”原棉和專用優質棉缺乏,還不能滿足紡織工業不斷發展的要求。
2.3產業鏈組織化程度低
(1)分散性和小規模特征突出。近年來,湖北省在加工原料基地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得部分原料基地的規模和集中度有所提高,但因農戶數量多,規模小、兼業多,生產分散,大多數原料基地的規模仍然有限,產業化集中程度低,專業化進程緩慢。加工企業也存在類似問題,產業集群不夠。
(2)農民并未成為產業鏈的主體。我國的傳統體制把農業產前的物質生產資料的投入和產后的生產加工界定給工業部門,把農產品經營流通界定給商業部門,使得農業再生產各環節的內在聯系被阻斷,農民更是被拒于產業鏈之外。雖然改革開放以來,農業進入產前、產后環節的狀況有所改善,但迄今為止,農用生產資料(化肥、種子)與農民的需求脫節,農產品流通不暢等問題仍然存在,農產品市場和農業要素市場處在農業、林業、經貿、外貿、勞動以及水利等不同部門的分割之中,產加銷各環節多為買斷關系,農民經營的仍然僅僅是初級農產品,并不是農民充分參與的一體化經營的農業產業鏈。
(3)社會中間組織發育不夠。農業產業鏈是建立在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生產基礎上的,需要專業經濟組織和中介服務組織來進行協調,優化資源,降低運行成本。湖北省目前各類專業經濟組織或行業協會不僅數量少,且大多沒有按市場機制規范運作,尚未真正發揮專業組織在社會化服務方面的作用。
2.4產業鏈發展不平衡
湖北省內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程度的高低影響和制約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各環節部門,從而使得各地區農業產業鏈發展速度有較大區別。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例,從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較來看,2001年全省17個市州中比值高于1的有5個,其余12個市州的比值低于1,最高的武漢市為1.875∶1,除神農架林區外(其比值為0.087∶1),最低的十堰為0.179∶1,武漢是十堰的10倍。
3提升湖北農業產業鏈競爭力的對策思路
3.1全方位拓展農業產業鏈
一是延伸產業鏈的長度。從縱向角度使產業鏈向前向后延伸,并主要在農產品加工業上做文章,盡可能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比例,實現價值增殖;二是增加產業鏈寬度。從橫向角度對每一環節進行拓寬,使得各個產業環節和產品功能得以擴充。大多數農產品的功能不是單一的,應盡可能提高綜合利用程度。農業生產不僅是獲得農產品的過程,其間,利用現代化農業的生產性、觀光性、娛樂性、參與性、文化性、市場性,可以開發旅游觀光農業,還可以作為農業教育基地、農業科研基地等;三是擴大產業鏈的厚度。即壯大農業產業鏈的規模,只有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鏈,才能產生出一定的市場競爭力。
3.2培植壯大龍頭企業
要在充分發揮湖北農產品資源優勢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培植、支持發展一批起點較高、各具特色、較強較大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以帶動千家萬戶農民增收。當前,湖北省各級政府要支持和促進產學研相結合,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鼓勵龍頭企業與有實力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聯姻”,組建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針對核心技術進行攻關,創立湖北名牌產品。同時,要在避免重復建設原則下,與農村城鎮化建設相結合,大力推進產業集群,創建具有擴散帶動效應的“增長極”。
3.3推動農民進入產業鏈
對農戶放開產業鏈的其他環節,讓農民(不僅僅是農產品)進入產業鏈的各環節,才能使農民從農產品深加工和貿易(甚至涉外貿易)中分得利益。初級農產品被加工流通企業一次性買斷的做法,不利于農民增收和農業經濟的發展。要不斷進行組織創新,實施產業化經營,讓農民主體地位得以體現,使農民不僅僅經營自產初級產品,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農產品深加工和大流通要求真正進入市場。這就需要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要通過科學技術知識培訓、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使其具備參與產業鏈的能力。
3.4依靠技術創新壯大產業鏈
在產前環節,要圍繞“種、藥、肥、料”四個重點進行科技創新,強化“優質、安全”的提升,特別要注重高產、優質、專用性強的新品種的培育,為下游創立發展基礎;在農業生產環節,既要注意引進、開發高產技術,提高單產,降低成本,形成規模,也要注重優質高效的技術。既要強化湖北的優勢農產品的技術進步,也要提高在特色農產品方面的技術進步;在農業產后領域,不僅要在農產品精深加工方面進行技術創新,也要在保鮮、貯運以及營銷管理等方面進行創新提高。另外,在各個環節技術創新基礎上,要特別注意產業鏈的技術一致性和穩定性,要根據下游產業或者最終市場要求,力求上下環節之間技術銜接合理,產品性能協調,使整鏈在現代技術基礎上高效運作。
3.5理順和協調產業鏈
強化整鏈意識,使產業鏈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順暢協調,降低交易費用,獲得整鏈效益。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市場需要來整合和引導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應減少流通環節,流通環節的增加并不意味著產業鏈的延長,相反容易使得信息失真、資源浪費、效益下降。要積極推行定單農業,使農戶與加工企業建立穩定的契約關系和利益共同體。盡量消除地方保護主義,避免人為割斷產業鏈,將農產品生產流通納入正規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軌道。
- 上一篇:獨家原創:淺析如何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效率
- 下一篇: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特性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