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密植高產高效技術探索
時間:2022-04-13 11:10:00
導語:大豆密植高產高效技術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豆大壟密植栽培技術研究表明,大壟密植栽培可增加大豆群體優勢,較三壟栽培增產15.22%,增收1648.76元/hm2,是提高大豆種植效益的有效栽培技術措施。
關鍵詞:大豆;大壟密植;高效栽培技術;產量;經濟效益
大豆大壟密植栽培技術吸取了三壟栽培技術的優點,在此基礎上縮小了行距,擴大株距,以增加群體密度,充分利用空間,使植株群體布局更合理,植株葉面積指數增大,植株光合利用率得到提高,增加了光合產物的積累,從而達到增產增效的作用[1-3]。筆者旨在探討大壟密植栽培技術的高產穩產優勢,為大壟密植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大豆品種為墾鑒豆27,其原代號為北疆96-711,是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北安分局科研所和北安市華疆種業公司合作育成的優質高產高油大豆品種。該品種主要特點為早熟、高產、高油,桿強韌性好,耐密植喜肥水,抗旱耐瘠,成熟期脫水快,抗逆性強,適宜機械收獲。
1.2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沈陽軍區空軍后勤部嫩江農副業基地,位于黑龍江省嫩江縣東部丘陵地區,東經125°58′,北緯49°25′,東西橫跨塔溪、科洛2個鎮,地形為漫川山崗。有機質含量為4.15%,土壤微酸性。長年有效積溫1900~2200℃,年無霜期95~110d,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土壤以草甸黑土為主,處于第五、第六積溫帶結合部。前作為小麥,秋整地,春起壟施莢肥,深松淺翻。
1.3試驗設計
試驗設2個處理,即為大壟密植栽培和三壟栽培,以三壟栽培為對照(CK)。大壟密植栽培:壟距105cm,壟上播種4行,中間寬行距20cm,兩邊小行距12cm,保苗40~42萬株/hm2。三壟栽培:壟距70cm,壟上雙行,保苗30萬株/hm2。試驗采用大區對對法,不設重復,每個處理1333.3m2,設3個觀測點。
1.4試驗實施
在當地氣溫穩定通過5~7℃時播種。施磷酸二銨150kg/hm2,尿素80kg/hm2,硫酸鉀25kg/hm2,開花初期噴施平安福有機葉面肥菌肥1.5kg/hm2;開花盛期追施磷酸二氫鉀2.5kg/hm2或噴施多效唑600g/hm2,以防止大豆植株徒長、倒伏和花莢脫落。苗前用90%乙草銨2.3L/hm2+70%秦草酮500mL/hm2進行封閉滅草;或用90%禾耐斯1.5L/hm2+75%寶收30g/hm2+48%廣滅靈900mL/hm2。生育期間中耕3~4遍。第1遍中耕在幼苗期進行,深松30cm;間隔15~20d后進行第2遍中耕,深度25~30cm;第3遍中耕在封壟前進行,深度25~30cm。
2結果與分析
2.1產量
從表1可以看出,三壟栽培在株高、底莢高和單株粒數上要優于大壟密植栽培;但大壟密植栽培靠群體增產,從折合產量看,大壟密植栽培的產量3466.51kg/hm2較三壟栽培產量3008.52kg/hm2增加457.99kg/hm2,增產15.22%。
2.2經濟效益
從表2可以看出,大壟密植栽培比三壟栽培增產457.99kg/hm2,增產15.22%,增收1648.76元/hm2。
3結論
試驗表明,大豆大壟密植栽培技術增加了土壤的庫容,利于保墑排水,具有抗旱抗澇的作用;群體的合理布局利于大豆的個體發育,而且增加群體優勢[4-7],大壟密植栽培較三壟栽培產量提高了15.22%,增收1648.76元/hm2,從試驗結果的綜合指標分析來看,大壟密植栽培是提高大豆種植效益的有效栽培技術措施之一。
4參考文獻
[1]祝偉江,李圣超.大豆大壟窄行密植栽培技術的幾個關鍵環節[J].科技資訊,2007(3):224.
[2]陳文賀,李崇勃,徐民,等.高油大豆大壟窄行密植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4(5):48-49.
[3]魏冀西,王國春,劉忠堂,等.大豆大壟窄行密植的關鍵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1999(5):23.
[4]鄒鳳喜,王寧.大豆大壟密栽培技術[J].作物雜志,1999(3):29.
[5]胡國華,徐國良,史堅,等.大豆機械化大壟壟上行間覆膜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05(12):27-28.
[6]劉永安,劉雪峰,郭坤友.大豆大壟窄行密植栽培應用技術[J].大豆通報,2003(3):20.
[7]張富厚,王黎明,鄭躍進,等.不同種植密度對亞有限大豆主要性狀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06(12):44-45,50.
- 上一篇:共青團工作經驗及心得感想
- 下一篇:和諧的管理方式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心
精品范文
7大豆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