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食用加工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07 08:48:00

導語:馬鈴薯食用加工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鈴薯食用加工分析論文

一、馬鈴薯適口性好,任何人種,男女老少均喜歡食用

正是由于順口好吃,馬鈴薯才被古印第安人所發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素、淡口味,人們首選的就是馬鈴薯,如整薯熟食、涼調、雜拌、單炒以及多種花樣的配菜,不但是城市居民的家常菜,也成為賓館酒店的常備菜,甚至擺在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餐桌上。著名的“麥當勞”、“肯德基”及薯條薯片等世界性西式快餐食品、休閑食品,也是以馬鈴薯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

二、馬鈴薯親和力特強,食用方法簡單易做

馬鈴薯與其他多種糧食、蔬菜搭配可以做出許多美味可口的飯菜,如與小米熬制的稀飯,與莜麥做成的面飯,與各種蔬菜做成的湯菜及北方大燴菜等等,特別是與豬肉、牛肉、羊肉等肉食配合,風味獨特,別具一格,歐洲著名的“土豆燒牛肉”一度成為俄羅斯理想的膳食生活目標。

三、馬鈴薯營養成份齊全,營養價值較高

馬鈴薯塊莖類似于水果,含水量在76%左右,干物質約24%左右,其中除淀粉占干物質總量的70-80%之外,還含有2%左右的蛋白質,包括18種氨基酸極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其中有9種氨基酸是人體必需又不能在人體自身內合成。馬鈴薯還含有多種人體需要的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其中VA、VB、VC含量高出其它谷類糧食作物,尤其是VB和VC幾乎高出蘋果的4倍和10倍,營養學家認為:一個成年人每天食用0.5kg馬鈴薯足可以滿足一天對VC的需要。

相對而言,馬鈴薯的脂肪含量較少,膳食纖維含量較高,因此成為營養全面低脂高熱的健康食物,美國農業部稱“每餐只吃馬鈴薯和全脂奶粉,完全可以滿足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在我國北方馬鈴薯產區,農民常年把馬鈴薯當作主食,他們正常的生長發育,足以證明馬鈴薯在膳食結構中有著重要的位置。

四、馬鈴薯淀粉及鮮薯的市場需求量大

把馬鈴薯加工成淀粉,不但可以制成直接食用的粉條、粉絲,而且可以制作成很多諸如火腿、糕點、面包、蛋卷等食品。

馬鈴薯淀粉及其衍生物,并不僅僅應用于食物制品方面,而且可以廣泛應用于醫藥、紡織、印刷、造紙、鑄造及精細加工等多種行業。統計資料表明,目前我國對馬鈴薯淀粉及衍生物的年需求量大約在80×104T而國內馬鈴薯淀粉年生產量僅達30×104T,約60%的淀粉需要進口,市場缺口很大,其中僅食品領域對馬鈴薯淀粉的需求量也需40×104T左右,專家預計,到2030年淀粉需求量將增加到180×104T。

經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快餐業不斷興起,僅北京市薯條加工年需求鮮薯近萬噸。專家預測,到2010年我國消費馬鈴薯休閑,方便食品的人口將達到1.3億人,僅此一項,即可說明我國對馬鈴薯鮮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五、馬鈴薯在世界糧食生產中的地位迅速提高

我國馬鈴薯種植已有450年的歷史,隨著人們對馬鈴薯認可、接受、進而喜愛程度的提高和食品加工產業的多樣性發展,使得我國逐漸成為世界馬鈴薯生產大國。2006年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501.6×104hm2,總產量達7436×104T,分別占世界總種植面積的1/4,占世界總產量的1/4。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三北單作區”、“西南混作區”、“中原間作區”和“南方冬作區”等四大馬鈴薯產區,各區域種植面積比例分別占全國總面積的45%、40%、10%和5%。同時我國馬鈴薯加工業比重也由1999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15%,全國馬鈴薯生產加工專業合作組織已達270余家,訂單生產面積超過了80×104/hm。目前我國已發展成為世界馬鈴薯生產“第一”大國。出于世界人口增加,耕地面積減少及全球氣候變化等多種形勢的考慮,近年來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及我國政府已把馬鈴薯列入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糧食作物,足見國際國內政府對馬鈴薯生產的重視程度。

六、馬鈴薯的國際市場看好

世界馬鈴薯栽培的一個最大難題就是機械化應用程度較難,因而至今仍然停留在勞動密集型作業,許多馬鈴薯主產國的農民由于經濟發達,生活水平較高而不愿意體力勞作,這樣,馬鈴薯種植面積就出現了下降趨勢,而他們對馬鈴薯的嗜好,對馬鈴薯各方面的需求又不得不依賴進口。我國馬鈴薯栽培盡管體力勞作較強,但因為人口壓力、就業形勢以及糧食保障問題還必須重視馬鈴薯的生產和加工,同時也考慮出口馬鈴薯極其產品的經濟和外匯收益。與世界馬鈴薯生產形勢比較,我國馬鈴薯的產值、經濟效益和對外貿易方面很明顯均占有絕對優勢。

七、馬鈴薯的增產潛力較大

科學家按光能利用轉化測算,馬鈴薯塊莖的理論產量可達24萬kg/hm2,據世界糧農組織統計,2000年世界馬鈴薯主產國的平均產量是:荷蘭44850kg/hm2,美國42750kg/hm2,歐盟15國平均產量35100kg/hm2,我國2006年馬鈴薯平均單產只有32700kg/hm2。2008陜西榆林市靖邊縣馬鈴薯播種面積41余萬畝,其中地膜覆蓋馬鈴薯達10萬畝,七月份組織全國九名有關專家現場測產評估,東坑鎮3萬畝蓋膜夏馬鈴薯平均單產可達到57150kg/hm2,創全國萬畝馬鈴薯平均單產最高記錄,超過了世界馬鈴薯主產國家的平均單產水平,充分說明馬鈴薯的增產潛力還很大。尤其在我國,隨著莖尖脫毒培養技術、優良品種、脫毒種薯應用推廣體系的日趨完善以及地膜覆蓋、配方施肥、葉面施肥等綜合技術應用的普及,與其它糧食作物比較馬鈴薯將會成為增產潛力最大的作物。

八、小結

上述分析結果認為,馬鈴薯是糧食類作物已不容置疑,馬鈴薯是“菜”,是副食品的概念應該逐步改變;主食馬鈴薯,多吃馬鈴薯,常吃馬鈴薯有低生活水平的印象和感覺應該徹底消除;應該逐步確立食用鮮薯和馬鈴薯制品完全可以保證健康需要的觀點。同時認為,積極引導農民學習馬鈴薯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引進適銷對路的優良品種,多種馬鈴薯、種好馬鈴薯應該引起各級政府、技術部門和農民的高度重視。可以預見,未來我國馬鈴薯的食用會更為普遍,食品加工、淀粉加工及鮮薯生產必將有一個更大更快的發展,而且生產前景十分樂觀。

【摘要】馬鈴薯糧菜兼用,順口好吃,營養成份齊全,營養價值較高,是世界性的健康食物。其鮮薯淀粉及其制品的國內外市場需求量愈來愈大,在世界糧食生產中的地位迅速提高,而且有巨大的增產潛力可挖。因此認為,馬鈴薯是副食品的概念應該逐步改變。主食馬鈴薯,多吃馬鈴薯,常吃馬鈴薯似有低生活水平的印象或感覺應該徹底消除。同時認為,積極引導農民學習馬鈴薯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引進適銷對路的優良品種,多種馬鈴薯、種好馬鈴薯應該引起各級政府、技術部門和農民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馬鈴薯食用加工生產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李衛東.西南山區脫毒馬鈴薯推廣的實踐與思考[J].作物雜志,2008,3.

[2]張洪程.中國特色作物產業發展研究[M].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