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農民家庭經營和產業結構的關聯性

時間:2022-01-27 03:07:00

導語:探索農民家庭經營和產業結構的關聯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索農民家庭經營和產業結構的關聯性

摘要:總結**省**縣家庭經營與產業結構的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調整措施,以為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家庭經營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家庭經營;產業結構;現狀;存在問題;調整措施;**

農民家庭經營是指以農民家庭為單位獨立地或相對獨立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家庭經營能夠充分利用勞力、資金、勞動時間等生產要素,調動成員主動性與積極性,靈活安排農業生產,可以與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物質技術條件、不同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頑強的生命力,適合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家庭經營的特點與優越性決定了其會長期存在。產業結構是指家庭經營各業的構成及各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合理的產業結構可以促進家庭經營的健康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傳統家庭經營模式逐步表現出生產規模小、農村資源要素得不到有效配置、組織化程度和市場地位低、缺乏競爭力等問題,導致生產弱化,制約農村經濟發展[1-2]。現以**省**縣為例,對農民家庭經營與產業結構進行探討。

一、農民家庭經營與產業結構現狀

**縣位于**省北部偏西,毛烏素沙漠南緣,按照地形地貌可分為南部丘陵溝壑區、中部梁峁灘澗區、北部風沙灘水區。全縣總土地面積5088km2,耕地面積8.67萬hm2,轄22個鄉鎮,214個村,6萬農戶,農業人口26萬人,16萬農村勞動力,戶均人口4.3人,戶均勞動力2.7人,戶均耕地1.45hm2,人均耕地0.33hm2,其中南部丘陵溝壑區人均耕地約0.4hm2,中部灘澗區人均耕地約0.33hm2,北部灘水區人均耕地約0.27hm2。

**縣主要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戶占總農戶數的80%以上,主要從事第二產業的農戶占5%左右,主要從事第三產業的農戶占15%左右,在第一產業內部,主要從事種植業的農戶占70%左右,從事種養結合的農戶占30%左右。

農民收入主要由家庭經營收入、報酬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4個部分構成。據2009年在全縣南部、中部、北部抽樣調查,農戶家庭經營純收入為5433836元,報酬性收入為1814760元,財產性收入8160元,轉移性收入為419170元,收入合計7675926元,人均純收入6343.7元。

不同區域家庭經營收入差異較大。南部山區由于地域限制,自然條件差,傳統的農業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等局面尚未改變,遇雨年份收成好,干旱年份收成差,甚至絕收,主要從事小雜糧生產,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轉移性收入和外出勞務;中部灘澗區,自然條件相對較好,土地廣,主要從事馬鈴薯、玉米及部分小雜糧種植,農民收入較好;北部灘水區,自然條件最為優越,土地少,主要從事玉米、蔬菜、種養結合的高效農業生產,農民人均收入為全縣最高。2009年抽樣調查顯示,北部地區人均純收入8019元,中部地區人均純收入5481.9元,南部地區人均純收入3933.4元。

不同產業構成家庭經營收入差異較大。種養結合農戶年戶均純收入達4萬元左右,單一從事種植業農戶年戶均純收入2萬元左右,外出勞務的農戶年戶均純收入3萬元左右,灘水地區從事蔬菜產業的農戶年戶均純收入6萬元左右;主要經營第二產業農戶的年戶均純收入15萬~20萬元;主要經營第三產業農戶的年戶均純收入8萬~10萬元左右。

二、農民家庭經營與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2.1農村資源配置效率低,導致資源浪費

全縣戶均耕地為1.45hm2,2.7個勞力,主要從事玉米、馬鈴薯生產,以平均每年每公頃投入勞力180個標準工日計算,每個家庭農戶年合計投工260.4個標準工日。按每個勞力年勞動時間以250個標準工日計算,每個家庭經營農戶年僅需勞動力1.04人,則有1.66個勞動力處于剩余狀態,勞動力利用率只有38.5%,導致農民收入低。全縣勞動力還存在季節性過剩,特別是冬閑,勞動力利用狀態總體上表現為春秋集中種植收獲季節緊張。在北部灘水區,從事蔬菜產業的農戶,以每戶經營0.4hm2露地菜、0.2hm2保護地菜計算,以平均每年每公頃投入勞力600個標準工日計算,0.6hm2僅需360個標準工日,單蔬菜一項勞動力利用率就提高到53%,農民收入較高。

2.2產業結構不合理,營銷體系不健全,產業鏈條短

農民家庭經營主要以第一產業為主,在第一產業內部,主要以種植業為主,農民家庭經營中的二、三產業大多以工程建筑、商飲服務為主,從事農業領域的農資供應、農產品營銷、加工等所占份額較少,農民在農村產業結構中只扮演生產者角色,主要在農產品初級生產環節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導致勞力資源利用不合理,在市場營銷體系中,家庭農戶這個終初端市場主體以高價購進生產資料、低價出售原產品為主,營銷環節利益流失嚴重。

2.3分散經營,缺乏規模效益

土地產出較高的北部灘水地區,以戶均種植0.67hm2玉米計算,產量13.5t/hm2,平均售價1.8元/kg,平均收入2.43萬元/hm2,生產費用6000元/hm2,純收入1.83萬元/hm2,產出投入比達3∶1,經營商業的一般利潤比例占10%,按經營1季農業可經營10次商業周轉周期計算,經營農業效益遠高于經營商業,而由于農戶缺乏種植規模,以上單一從事玉米種植業的家庭農戶年戶均純收入只有12200元。

三、發展農民家庭經營與產業結構調整措施

3.1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組織化程度

堅持合作社法,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引導發展物資、技術、信息、生產、營銷等合作互助經濟組織,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增強家庭經營的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和諧升級。

3.2推行農地流轉,實現農業規模效益

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推進農地流轉,合理配置土地、勞力、資金等農村資源要素,推進規模經營,使家庭經營實現規模效益。

3.3深化產業結構調整,促使家庭經營健康發展

一是發展二、三產業,發展農產品包裝、儲藏、加工、信息、品牌等營銷體系,培育農產品有形市場,延長產業鏈,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實現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二是第一產業內部協調各業比例,在發展主導產業同時,因地制宜發展種養結合及蔬菜產業,提高勞動力利用率;三是發展勞務經濟。

3.4提高勞動者素質,適應生產力發展

**縣農村勞動力中,高中文化程度僅占9.8%,初中30.09%,小學40.4%,文盲18.99%,農民文化科技水平不高,一方面,使得農業新技術的應用、新品種的推廣受到限制,難以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求;另一方面,缺乏新知識、新思想,也使得農村勞動力在非農領域就業困難,難以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因此,需加大農村教育培訓工作力度,提高農民素質。

參考文獻:

[1]陳秉譜.甘肅省農民家庭經營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甘肅農業科技,1999(9):37-39.

[2]李曉婷,劉基林,郭小輝.云南省呈貢縣農業產業結構現狀及調整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09,13(12):109-110,128.

[3]雷三容.當前我國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18(4):12-15.

[4]黃本龍.田東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問題及對策[J].廣西農業科學,2003(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