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農民增收問題考慮
時間:2022-11-28 10:47:00
導語:目前農民增收問題考慮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農村和諧穩定、農業高產高效、農民增產增收等一系列問題一直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4年以來連續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將改革的目光聚焦于農村。因此,很有必要探討分析“三農”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從而千方百計開拓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收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1“三農”現狀
農民貧窮,農民創業能力低,就業渠道窄,非農收入少;農村落后,農村發展能力低,農村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落后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十分突出;農業不發達,產業循環能力低,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產業鏈條短,農業效益不高。
目前農民面臨增收困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擴大。受資源短缺加劇、農資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農業比較效益持續下降;發達地區部分中小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導致農民工就業機會減少,返鄉回流,工資性收入增長面臨困難;國內農產品價格走低,需求不旺,增加農民來自農業內部的收入不太輕松;農業產業化經營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如龍頭企業規模和實力較弱,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較低,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低,產品附加值不足。
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深,農業自然災害頻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氣象信息傳輸存在一定的盲區和滯后性,農業受自然災害影響極大。由于發展現代農業很大程度上依賴氣候條件,農業總體上仍然是典型的“靠天吃飯”,一旦遇上大的干旱、冰雹、洪澇等,農業往往大幅度減產減收,“脫貧三五年,一災回從前”,“多年致富、因災致貧、一災返貧”已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一大困擾。
2對農民增收的途徑和建議
2.1提高政府服務水平
多給農民提供優惠政策,讓農民真正得到政策的實惠;為發展培育特色農業,做好宣傳造勢和引導搭臺服務,變行政干預為有形的生產服務,建立市場化運作機制,讓農民切實得到實惠,形成優種引進、科技指導、市場銷售等一條龍服務;抓好優勢農產品原產地地理標志申請保護工作,做強做大品牌農業;設法為農民提供一些有實際效果的致富信息,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市場繁榮營造寬松環境,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引導者、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者和農業發展的支持者。
2.2繼續加大投入,減輕農民負擔
農業是弱質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僅靠市場調節不行,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營造科技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外部環境。增加財政資金,扶持龍頭企業技改項目,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競爭力;同時仍需深化機構改革,精簡機構和人員,提高服務“三農”的辦事效率,減少農民開展生產經營的支出,幫助就業,尤其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要進一步降低門檻,給予更大支持,促進農民增收和地方經濟發展。
2.3抓好農業結構調整,加快休閑觀光農業項目建設
農業本來周期長、效益低,若結構再不合理,則會造成增產不增收。農業結構調整應在特色化、生態化、產業化上下功夫。把休閑農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亮點來挖掘,把農業項目的安排布置與鄉村旅游的景區景點建設結合起來,將發展觀光農業與發展農村經濟、建設新農村進行同步規劃。
2.4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推動農民變民工
勞務輸出投資少,成本低、見效快,是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最現實、最便捷的途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抓好農民工培訓,提升技能勞務輸出的質量,打造特色勞務品牌,提高勞務輸出的競爭力。
2.5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推動農民變市民
政府要切實抓好城鎮化建設的投入,整合各項資金和各項資源,夯實城鄉發展的基礎,突出發展公用事業和完善公共設施,為農民進城創業、安居創造良好條件,解決其謀生之路、安居之所和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問題。
2.6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重視科技興農,發揮好農家課堂、網絡、電視等載體的作用,多渠道、多層面、多方位組織農民群眾進行農業技術技能培訓和市場經濟知識培訓,加快實用技術的創新、集成、整合、組裝、配套及推廣,轉變農民的經經營觀念,引導、幫助農民順應市場需求,避免盲目發展生產,讓農民既懂生產,更懂市場,使其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又擁有一定的市場知識和風險意識的新型農民,從而有效規避市場風險,掌握增收門路。
2.7提高天氣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
堅持“以人為本、無微不至、無所不在”的服務理念,堅持氣象服務面向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力求預報精細、準確,服務主動、及時,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現代農業提供一流的服務產品,讓各級政府、各部門、廣大群眾及時了解天氣變化情況和災情發生情況,以便能充分利用氣象信息安排生產以及科學決策、搞好防災抗災救災工作,最大限度減輕氣象災害帶來的危害,保障廣大農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2.8加大氣象科普宣傳力度
采取建氣象科普專欄、專家講座(咨詢)、辦培訓班、印發科普手冊、贈送科普掛圖、深入農村析疑解惑等多種方式有機結合的氣象科技下鄉活動,創造條件在農村安裝電子顯示屏,傳播氣象科技知識與信息,積極開發、推廣農氣適用技術和設施農業的氣候調控,推進氣象服務進鄉鎮進村屯,幫助農民掌握氣象知識,引導農民巧用天氣信息趨利避害,提高農民防災減災、自救互救的意識以及利用氣象科技致富的能力。
2.9完善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創建更多農村書屋
通過政府出資購買、各單位自愿捐助、群眾熱情贈送等多種方式,盡快創建農村書屋。已經建成的農村書屋,須注意重視內容建設,把書屋管理好、經營好。重點添加種植、養殖、加工類的科技適用讀物以及政策解讀、身體保健類的書籍,使書屋成為宣傳農村政策法規、提供市場信息、傳播農科知識的主陣地,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支撐、智力支持。
2.10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大力提升農業組織化程度
堅持生態是生命、財富的理念,加快發展二三產業,推動農民變職工。大力推廣成熟的生態農業技術模式,以生態循環為紐帶,推動大批生態富民農業新產業群(帶)建立,抓好農業經濟的龍頭企業、大項目建設、民營經濟,優化產業結構,增加產業附加值,為進城農民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和機會,搭起增收平臺,進而不斷增強內需、保增長的主動力,實現拉動消費;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解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中政府部門“包”不了、單個農戶辦不了的事,將一家一戶的生產組織起來,為分散的農戶提供農資、技術、資金、信息服務等,共同應對市場風險,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