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農業發展情況及策略
時間:2022-05-11 11:40:00
導語:低碳農業發展情況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低碳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經營中排放最少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同時獲得整個社會最大效益的農業綠色生產模式,是低碳經濟在農業發展中的實現形式,是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改善全球氣候條件而在農業領域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固體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農業,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新特征,具備農業生產、安全保障、氣候調節、生態涵養多元功能的新型農業[1-2]。發展低碳農業對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及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目的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節約有限資源,改善農村環境,實現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其廣泛存在于農業生產與生活的實踐當中。現對大荔縣低碳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作一綜述。
1發展低碳農業的必要性
1.1低碳農業是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現實選擇
低碳農業的核心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獲取最大的農業生產效益[3]。因此,低碳農業既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理念,又符合我國特殊的生產條件。
1.2低碳農業是低成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在農業上的發展,其要求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發展農業生物質能源,既保證農作物高產穩產,又不會對氣候變暖增添壓力。發展低碳農業本身就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的內容,是農業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4]。
1.3低碳農業符合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趨勢
隨著食品安全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國際市場對農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綠色壁壘形成的倒逼機制,促使發展低碳農業,嚴格控制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環保指標,以提高農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提升區域國際競爭力。
2大荔縣低碳農業發展現狀
2.1農作物高產創建技術
縣農技中心圍繞項目建立主要作物萬畝高產示范區,先后開展了小麥、棉花、花生等高產創建技術示范。在各示范區整合農技、土肥、植保等技術力量,按照統一良種、統一種植模式、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草鼠害防治、統一機械化收獲的“五統一”要求,實施了規格化精量播種、平衡施肥、合理密植、節水噴灌、田間科學管理、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為帶動全縣作物豐收高產打下技術基礎。
2.2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體系
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主要在設施蔬菜上實施,秸稈在微生物菌種、凈化劑等的作用下,定向轉化成蔬菜作物生長所需的氣肥、熱量、抗病孢子、酶、有機和無機養料,進而實現作物高產、優質和有機生產。縣農技中心在設施蔬菜示范園區開展了此項技術示范,取得了很好效果。這種有機栽培技術成本低、易操作、資源豐富、投入產出比大,環保效應顯著。以秸稈代替化肥,以植物疫苗代替農藥,密切結合農村實際,促進資源循環增值利用和多種生產要素有效轉化,使生態改良、環境保護與農作物高產、優質、無公害生產相結合,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食品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提供了科學技術支撐及開辟了新的途徑。
2.3節肥節水技術
實施測土配方平衡施肥,增施有機肥,盡量減少化肥施用,提倡化肥深施,推廣緩釋長效肥,提高化肥利用率。針對設施蔬菜產業開展了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將灌溉系統與施肥系統相結合,根據蔬菜需水需肥規律,把施肥融于滴灌環節,提高科學施肥的技術含量,提高水肥利用率,節水節肥,是一項先進的節本增效實用技術,將成為助農增收的一項有效措施。
2.4病蟲綠色防控技術
在加強農業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提高監測預報水平的基礎上,加快農作物病蟲標準化防控進程。從提高生態控制能力入手,綜合運用殺蟲燈、色板及昆蟲性信息素等“三誘”防治技術及防蟲網阻隔等物理措施,增加生物防治比重,使用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等高效低毒農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縣農技中心近兩年在省植保總站的項目支持下,在大荔縣阿河建立設施蔬菜病蟲綠色防控示范區,開展了以黃板誘殺害蟲技術、太陽能殺蟲燈誘殺技術、科學用藥技術為主的綠色綜合防治技術示范,取得了良好效果。縣農技中心還在沙苑地區建立了千畝黃花菜蘆筍地下害蟲綜合防治示范區,開展了以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害蟲物理措施為主的技術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將進一步得到推廣。
2.5加大推廣農村沼氣建設的力度
近年來,縣農技中心以“一池三改”為主要內容,因地制宜地推廣了“四位一體”能源生態模式,逐步普及農村戶用沼氣,即把沼氣建設與改廚、改廁、改圈結合起來,將生活垃圾、牲畜糞便、作物秸稈發酵成沼氣,而沼液可以代替農藥,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既變廢為寶,美化環境,又節省開支,增加收入,這就是典型的農業低碳化。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推廣農村沼氣建設的力度,以集約化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為重點,加快建設養殖場沼氣工程;在人畜分離、實行小區集中養殖的村莊,建設沼氣集中供氣工程。
3目前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
3.1氣候性自然災害發生的頻次增加由于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加,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造成很大影響,最明顯的是自然災害發生的頻次不斷增加,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氣候變暖后,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規律和出現的范圍擴大,異常氣候出現的概率大大增加,尤其是極端天氣現象增多,如大荔縣近年春季低溫凍害和夏季暴雨冰雹災害明顯增多,這些都造成農作物減產和品質降低,形成較大損失。
3.2生態環境惡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構成了威脅
農業環境污染嚴重,一方面由于工業的發展引起了土壤、水分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濫用化肥、農藥,使土壤板結,有機質含量下降,從而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3.3社會環境條件弱化
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占用大量土地資源,另外,農產品增長的空間日趨變小。農村人口基數過大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條件不適應,加劇了人口數量與質量的矛盾,給資源環境造成壓力,從而使農民收入降低,農業生產投入下降,農業科技滯后。
4低碳農業發展對策
4.1發展低碳農業與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
積極地提升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形成結構合理的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大農業,使各業之間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把優勢農產品集中連片,并按照自愿、有償、依法的原則,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促進土地等要素向專業大戶集中,集約化經營,多途徑節水、節地、節約能源,適度規模經營,逐步擴大低碳農業試點,及時推廣應用。
4.2發展低碳農業與創新機制相結合
發展農業產前產后的延伸產業,積極招商引資,扶持龍頭企業,強化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種養加、農工貿相配套的農業產業化體系,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根據大荔縣農產品豐富的縣情,可以招商引資,引導和扶持企業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對各類農產品加工后的副產品及有機廢棄物化害為利,變廢為寶,進行系列開發,深度加工,做大做強加工業,增加附加值,既節約資源,又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另外,要把發展低碳農業與創新投入機制相結合,探索建立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投資的低碳農業發展機制。
4.3引導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
目前農業生產的經營機制,從整體上講,還是一種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的小規模的農戶和農場模式,這為規模化的低碳農業發展帶來困難。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在傳統農業的組織形態上進行改變,大力推進各種形式的農業專業合作,擴大現有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合作規模和合作內容,引導不同專業合作社圍繞發展低碳農業進行經營合作,引導小規模的生態農戶和農場,通過生態合作社擴大規模。
4.4發展低碳農業與生態農業建設相結合
可在果園建立“果、草、畜、沼、水”五位一體的循環工程,大田建立“糧(菜)、畜、沼、水”四位一體的循環工程,即農業生產與養殖業相結合,利用畜禽糞便建沼氣,配套實施節水灌溉等節水技術。在果園可通過種草實現立體種植,既為畜禽提供飼料,又能保水保肥。這種模式以土地為基礎,以沼氣為紐帶,形成以農帶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配套發展和良性循環體系,可實現凈化環境、減少病蟲害、減少投資、增產增收增效等目的。近年生態觀光園發展較快,可因地制宜,整合農業旅游資源,積極引導和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增加群體效益。
4.5推進相關技術培訓
目前農村廣大干部群眾對發展低碳農業了解較少,要通過行之有效的相關技術培訓,提高廣大農村干部和農民群眾特別是基層干部、農技人員及經營大戶對發展低碳農業的認識,尤其是要掌握一定的技術和知識,使低碳農業真正良好地發展起來。
4.6積極開展減排技術模式示范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選擇適宜的模式,建立低碳農業示范園區、示范農戶、示范企業,充分發揮典型的傳幫帶作用,積極推廣應用作物高產創建技術、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節水灌溉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秸稈生物反應堆應用技術、沼氣工程、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等各種節能減排技術,從而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保護生態環境。
- 上一篇:深究語文老師言語
- 下一篇:安監局軟環境大討論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