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
時間:2022-11-25 10:32:28
導語: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農業機械化的簡介
(一)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簡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時農業的經濟增長向經濟發展產生變化時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一般我們所說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概念是相同的,但是實際上,它們的重要區別在于經濟增長并沒有改變原來的經濟增長模式,在經濟增長中出現的問題并不會因為經濟層面的數值增長而消失,經濟結構并沒有得到改變,一些問題仍舊十分嚴重,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來說,我們要做的不只是數值上的增長,還要進行質量上的改變,農業的經濟發展方式要從單純地依靠生產要素的增長轉變為效率更高的科學發展的增長,這種帶有經濟結構轉變因素在內的經濟增長才能被稱為經濟發展,這其中重要的環節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二)農業機械化的簡介。農業機械化是指使用先進并且適用的農業機械設備來對農業進行優化和生產經營條件的改善,對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各種效益都有一定的提升,農業機械化是體現在農業的整個過程之中的,它通過機械的裝備和技術和農業勞動力、農業特點的結合,對農業中的大部分作業都有提高效率優化效果的作用,所以實現農業的機械化是農業走向現代化的重要一步,也是農業技術進步的重要標志,對農業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有著極大地促進作用。
(三)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之間的關系。農業機械化有利于農業整體的發展,并且促進農業由生產力的推動模式轉向科學技術的推動模式發展,而農業科學技術推動模式的發展又勢必會為農業的機械化做出貢獻,所以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式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關系,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條件與必然結果,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是農業機械化能夠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利用農業機械化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措施
(一)加強農業產權的流轉以促進農業活性的提高。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是我國當前的農業土地制度,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之后,耕地較為分散、產權無法轉讓的限制讓當前的土地制度限制了農業的活性,農民過度追求短期的經營利益使得農業發展處于一個長期的不健康的階段,所以促進農業土地的產權優化和產權流轉有利于促進農業更加有效率的發展,也會帶動農業的活性,從而實現農業的自動化和機械化,將機械化農業生產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二)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農業機械化的重要保障,在農業機械化的進行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對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有著一定的要求,否則農民不僅從心理上無法接受機械化農業的設備和思想,在行為上也沒有辦法對機械化的農業進行熟練的操作,所以在推行機械化農業的時候增強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就顯得極為重要,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政府要對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引起足夠的重視,具體采取的措施比如將發展農村的教育女入政府部門的考核指標,在相關的教育政策方面進行一定的強化認識,國家在出臺教育政策的時候也應該對此進行傾斜。另外還要注重對于該方面的宣傳,對農村的科學文化教育要從最能打動農民的地方開始說起,和對農業機械化設備進行的使用方式培訓等,但是使用方式培訓知識臨時增強農村機械化的手法,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加強對農村的科學文化建設和科學文化教育的宣傳和鼓勵。綜上所述,中國農業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兩者雖然是農業領域內比較大的問題,但是在分析和處理的時候卻不能分開看待,要用統一的眼光來看待這兩個領域的問題在相同的中國農業前提下的互相促進、互相協調的作用,并且要使用較為合理的措施對農業機械化進行促進,從而使得我國農業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速度增加、轉變的效率也有一定的提升。
作者:張敏杰 單位:松原經濟開發區興原鄉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
- 上一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探討
- 下一篇:縣域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