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結構的現狀及發展研究

時間:2022-10-10 09:26:45

導語:農業經濟結構的現狀及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經濟結構的現狀及發展研究

摘要:自古以來,農業在我國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三農”問題也是長期性的問題。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業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過去農業產品比較短缺,現在逐步發展為供大于求,但由此也產生了問題及矛盾,對傳統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勢在必行。通過分析我國農業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探討促進農業經濟結構發展的有效對策,提出吸收國外農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充分發揮我國農業產物的優勢,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平均收入,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結構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結構;現狀;發展

農業是國家安定的基礎,是我國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工業發展的基礎。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對糧食的需求量非常大,只有糧食自給自足,保證農業經濟穩定發展,才能在發生危機時,確保社會的穩定,確保整個國民經濟不受影響。在發展實踐中,應結合具體情況,不斷調整我國農業經濟結構,促進農業的快速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農業經濟結構現狀,針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農業經濟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徑,為未來農業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1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歷程及成就

我國土壤肥沃、氣候適宜,耕種條件有利,農耕文明逐步發展。歷代君主的政令都體現出對農業的重視,比如:戰國時商鞅變法提到“獎勵耕織”,西漢時期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唐朝時的輕徭薄賦、興修水利,明清時期引進農作物、先進的耕種工具及方法,都充分體現了對農業的重視。新中國成立后,舉國上下都積極投身于建設新中國的熱潮中,我國大力發展重工業,工業產值不斷提高。改革開放后,農業發展開始受到重視,農業產業結構大幅度調整,提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民收入大幅提高,經濟持續增長,農業經濟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廢除農業稅,農民從此不再上繳農業稅,國家還給予相應的補貼,降低了農民的負擔,農民人均收入大大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大大提高,進入21世紀,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糧食生產大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在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農業技術建設系統,農業技術體系得到了很大發展,農田水利灌溉等基礎設施也在進一步完善,為農業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2我國農業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

第一,農業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生產率低下。我國資源配置上的傾斜政策,導致農業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由于農村投資比較小,設備自身老化問題嚴重,還沒有形成健全的農業基礎設施。有的地方基礎設備非常落后,根本不適合現代農業的發展。我國農業一直保持著家庭式的發展,主要表現在農業技術落后、工業化生81產程度低。經濟基礎相對較為薄弱,挫傷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第二,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有待提高,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不順利。我國農村人口比重相對較大,剩余勞動力比較多,供過于求,這對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其進行準換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解決剩余勞動力成為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環節。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主要通過農村工業或進城打工來完成,但是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實際情況是專業技能水平較低,綜合素質不高,這也加大了勞動力轉移的難度。第三,農產品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平衡,優質率較低,沒有明顯的地方特色。隨著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已經形成了農產品供過于求的局面,甚至出現大量庫存滯銷的問題。我國的農產品,比如水果產品、肉類產品、花卉產品等品種較多,可是在國際市場上,卻面臨著質量不高、品種不優等問題。各地還沒有充分發揮自身地區的優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平衡,從整體來看,仍然沒有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區域布局。第四,農村資源狀態不佳,農業生態環境惡劣。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受到了資源態勢不佳的影響,過去我國農業發展一直是以粗放經濟增長的方式為主,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多,城市化進程加快,土地資源逐漸減少,可耕種面積大大減少,導致環境壓力巨大,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由于之前農業發展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導致土地污染問題嚴重,經常出現地質災害和水質污染等問題。

3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有效措施

第一,加強農業經濟基礎建設,實行家庭經營制度的創新?;A設施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農業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應加大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對現有的農業科技體制進行改革。改變以家庭為基礎的自然分工方式,按照市場經濟對生產要素的需求選擇適合的方式。加強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建設,大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收入。維護農民的土地權益,加強對農業生產的技術投入,不斷提高土地的增值收益。第二,大力發展非農業,積極調整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重視縣域經濟的發展,加快二、三產業發展,優化城鄉二元結構,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合理的轉移。拓寬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渠道,結合實際情況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學習培訓的機會,全方面提升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掘農業就業崗位,發展農產品的深加工,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擴大農村就業市場。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民務工的合法權益提供保障,使其不受侵害。第三,科技創新,以市場為導向,推動農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加強我國優質農產品的研究、開發、推廣。在實踐中積極吸取國外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提升設計和農產品研究工作的各個環節,減少農產品生產成本,加大推廣力度。加強生產技術的合作與交流,鼓勵專業技術人員深入農業生產的一線,深化改革農業體制。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推廣優質、高效農產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多層次的市場體系,發揮市場對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促進形成良好的市場秩序。第四,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改善農業資源緊缺態勢。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改善我國農業資源緊缺的現狀,政府應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加大對綠色農業的宣傳,提高對綠色農業的正確認識。依靠科技手段,增強農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農業產品的產量。

4結語

針對我國農業經濟結構現狀進行了具體分析,發現了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產生問題的原因,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措施,我們必須敢于打開農業市場,引入國外先進的農業技術、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發揮我國農業產品的優勢,制定科學有效的政策,建立并完善農業發展的相關制度。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我國農業向多功能、多元化、綜合的方向發展,促進我國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作者:田峰 劉丹 單位:吉林大學

參考文獻:

[1]張玉榮.我國農村經濟結構的現狀與調整規劃探究[J].品牌研究,2015,(02):38-39.

[2]桂文龍,蘇治國,胡新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現狀及存在問題研究[J].現代農村科技,2016,(22):99-100.

[3]劉海峰.新時期我國農業結構的現狀及未來趨勢分析[J].中外企業文化(旬刊),2014,(03):133-134.

[4]李玉保.新農業新十年———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J].管理觀察,2017,(08):32-33.

[5]劉鳳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現狀與思路[J].新財經(理論版),2011,(07):86-87.

[6]王維新,徐霞.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結構的現狀及調整策略[J].北京農業,2015,(1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