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思考

時間:2022-09-29 08:23:12

導語: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思考

【摘要】農業經濟增長農村金融發展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本文首先介紹了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相關理論,隨后探討了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機制,接著從我國農村農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入手分析了其發展的不足之處,最后針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瓶頸”,探討了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的具體措施,希望這些觀點能夠有效完善和優化我國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農業經濟增長;農村金融發展;投融資渠道

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村金融發展具有一定的相關關系,可以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利用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脈沖響應函數等統計分析方法加以驗證。農村金融規模的壯大能夠激發農業經濟的增長,創新農村金融結構是農業發展的保障,對農村金融部門的投入和產出也會進一步帶動第一產業的發展,從而為農業經濟的增長貢獻力量。

1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相關理論

1.1經濟增長理論。經濟增長理論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內的經濟增長規律和影響制約因素的解釋,其特征是通過建構不同的經濟模型和均衡分析方法,以考察總產出、總收入的變化趨勢。一般來說,經濟增長是一個量的概念,其常被定義為實際總產出的持續增長以及人均實際產出的持續增加。常見的經濟增長理論為Harrod-Domar經濟增長理論、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新經濟增長理論,Harrod-Domar經濟增長理論假設儲蓄能夠有效地轉化為投資,且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只涉及到勞動力和資本兩種生產要素,資本與產出之間的比值是不變,不存在技術進步也不考慮資本折舊,是一種非常理想化的經濟增長理論,與實際情況具有較大的出入。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修正了Harrod-Domar經濟增長理論的生產技術假設,認為資本和勞動是可以替代的,勞動數量固定的情況下,資本存量越大,經濟增長越穩定,并逐漸固定在一個特定值上,該理論主張引進先進技術、合理配置資源,調整產業結構,通過外力來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新經濟增長理論的重要突破就是將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的"勞動力"的定義擴大為人力資本投資,放棄了技術外生化的假定,突出了技術的內生性,并強調勞動力的教育水平、生產技能訓練和相互協作能力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1.2農村金融發展理論。農村金融發展理論主要包括農業信貸補貼論、農村金融市場論和不完全競爭市場論。農業信貸補貼論假設農村居民、特別是貧困階層是完全沒有儲蓄能力的,農村的金融發展的主要問題是慢性資金的不充足和不穩定現象,因而,要想促進農村的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需要盡可能的降低農業的融資利率,擴大政策性資金的投入,以緩解農村的資金需求壓力,縮短農業與其他產業的結構性收入差距。農村金融市場論批判了農業信貸補貼論,認為即使是貧困階層,也是具備儲蓄需求和儲蓄能力的,沒有必要由外部向農村注入資金,該理論強調了市場的自我調節機制,極力反對通過政府的干預手段調節金融市場,應當將正規金融市場與非正規金融市場結合起來,以促進農村金融改革。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認為在農村金融機構體系較為完善的前提下,發展中國家政府可以采取有必要的干預促使,以補充金融市場機制,其強調借款人的組織化等非市場要素對于解決農村金融問題的重要作用,是當前最受矚目的農村金融發展理論[1]。

2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相互影響機制

2.1農業金融發展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根據新經濟增長理論模型的建構和分析,農村的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資本邊際產出率、儲蓄投資轉化率以及農戶的儲蓄率,因而,農業的金融發展將加大的影響到農業的經濟增長。首先,農村金融發展能夠拓寬農村的投融資渠道,促進儲蓄和投資的轉化,擴大農村的金融規模,以促進金融市場的完善,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其次,農村金融發展能夠推動金融服務體系的完善,提高金融資服務的專業化、人性化和個性化,以不斷有優化農村的金融結構,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和資金的快速流通,從而降低農民的交易成本,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最后,農村金融發展能夠推動金融機構風險共擔機制的建立,顯著提高閑置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投資的配置效率,以實現農村金融管理制度的完善和金融產品的多元化,提高金融機構的支農效率,促進信貸資金在農村地區的流通,從而為農村經濟增長奠定堅實的基礎。2.2農業經濟增長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農業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有利于農村金融發展的穩定。首先,農村經濟增長為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提供的資金保障。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民的人均收入已經得到了長足的增長,可支配貨幣資金的積累刺激了農民的投資需求,提高了農民的投資能力,從而逐步實現了對投資金融市場所產生的高額進入費用和固定交易成本支配,促進了金融機構各層次的建構[2]。其次,農業經濟增長促進了農村金融機構資金的積累,隨著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農戶的閑置資金得到了豐富,對于理財和投資服務的需求也隨之增長。與此同時,農業金融市場競爭壟斷性的消解和農村金融工具的多元化,也強化了農村金融機構資金的積累。最后,農業經濟增長促進了農業金融機構功能的完善。當農業的經濟發展程度較低時,相關的金融機構職能開展單一的存貸款業務以保障資金的安全性,當農業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農戶對金融機構的服務選擇將開始呈現復雜化的趨勢,原始的金融服務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將會促使金融機構不斷開發適應農業發展需求的金融產品和高質量的金融服務,以實現資金投資的增值保值,從而促進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

3我國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

3.1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從我國農村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式來開,農村的金融市場主體是極其不完整的,其金融體系主要以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與和農村信用社三大機構為主,而農業保險公司、農村養老基金、農村信用擔保基金、農村證券經紀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存在嚴重的缺失。與此同時,很多農村地區現有的金融機構的功能還存在不完善的現象,農業發展銀行只能開展單一的貸款業務,其農業政策性金融更是虛有其表;農業銀行作為完全的商業性金融機構,并沒有在鄉鎮以下的地區設置分支機構,也無法調節與農業生產經營之間的矛盾;農村信用合作社具有強烈的官辦色彩和行政傾向,在金融供給方面具有壟斷性,并不能滿足廣大農民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需求,從而限制了農業經濟的增長。3.2缺乏功能齊全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場的交易載體是金融工具,但是當前我國農場金融市場流通的工具僅限于傳統的存貸款和短期國債,對于中長期國債、企業債券、股票、保險等投資工具的投入較少,甚至并沒有這些產品。此外,農村金融市場的業務服務也存在單調性,信用拆借、質押式回購、票據貼現等市場業務的開展僅針對城市金融市場,迄今為止,還沒有農村企業在資本市場發行債券進行融資,農村金融市場也缺乏提供中長期國債、金融債券、企業債券等交易的機會,期貨、股票指數交易、匯率期貨交易等延伸金融產品更是無從談起[3]。3.3農村信貸供給不足。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決定當前農業金融主要用于大宗農副產品的收購,而對于其他的金融服務的供給則是有心無力,農業銀行在農村地區的存在價值僅僅為吸收儲蓄存款,極少有為農民和農村經濟組織提供貸款的機會,而農村信用合作社為了減少貸款風險,也在逐步提高農業資金的貸款門檻,過度強調了貸款抵押擔保的審核。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抵押能力較弱的農業經濟主體很難利用充足的信貸資源來發展農業經濟,從而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地區的存貸失調,即農村金融組織結構對農戶儲蓄存款的吸收比重不斷加大,而農戶獲得貸款額度的比重卻不斷下降。

4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的措施

4.1重構農村合作金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的金融機構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需要進步完善制度改革,以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首先,要堅持合作制產權制度,在遵循合作制的前提下,對現有的信用社進行清產核資,在堅持明確產權,用于發展的原則下,促進初始入股增值,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增資擴股,轉變單一的股權設置辦法,提高其配置機制的靈活性。其次,要組建高級化的農村合作銀行,依照合作制規范,加強縣聯社建設,并選擇的將那些經營規模較大,資產規模良好,經營運算規范的農村信用社進行有機整合,以漸進的方式,自下而上的構建適宜農村經濟發展的合作銀行體系。最后,要積極探索合作制和商業性深度融合的經營機制,妥善解決好社內服務和社外服務只安靜地管轄,明確自身的市場定位,合理配置商業化經營和非商業化經營的資產,以拓展金融業務,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4.2建設人性化的農村商業金融。服務于農業發展的商業金融經營機制能夠適應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需要。第一,要選擇適宜的農業銀行產權組織制度,建立起產權明晰、政企分離、管理科學的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金融市場競爭主體,以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拓寬金融資本來源渠道,以實現決策、執行和監督的相互制約,分散金融機構經營風險,強化所有權對經營權的約束。第二,要建構新型的組織結構,遵循經濟區劃原則、集約經營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依照市場份額、核算成本和經營規模構筑科學合理的機構格局,并對金融機構內部的現有部門進行適當的合并,以促進綜合效益的提升。第三,要進一步確立農業銀行的商業化經營機制,強化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風險管理,探索資產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型的最優組合,并依照國家準則建立資本補充機制,以有效控制資產的風險含量。第四,要積極開展金融創新,推動多元化經營,實行產融資本結合和管理的現代化,以不斷滿足農業客戶不斷增長的投資理財需要,促進金融機構的長遠發展。第五,要優化外部保障機制,理順與政府、金融管理部門以及客戶企業的關系,在符合國家金融政策的前提下,順應監管體制,完善監管規則,實現社會資金的良性循環。4.3加強農村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農村的政策性金融能夠引導農業資金流向,實現國家財政職能和金融職能的有機融合[4]。加強農村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首先,要完善經營管理制度,依據效率原則,因地制宜的調整經營體制,完善組織結構、運作方式以及獎懲機制,以避免政策性資金流失和配置失誤。此外,在資金管理方面,還要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建立資產負債動態平衡分析系統,以嚴格控制不良資產的產生,防止資金比例配置失衡。其次,要建立農業資金來源制度,通過國家財政渠道和發行政策性金融債券融資,分散金融風險,獲取長期的資金來源,保障資金儲備的充足性和穩定性。另外,還可以面向社會吸收各類存款進行融資,以減輕中央銀行基礎貨幣投放的壓力,促進資金的循環周轉,提高金融機構的經營積極性。

5結論

綜上所述,農村金融的發展有利于我國農業的持續增長,在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的過程中,不斷優化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的主體性作用,并在此基礎上規范發展農村民間金融,以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者簡介:鄧濤,男,助研,研究方向:農業經濟。

參考文獻

[1]孟慶文.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關系分析[J].財會學習,2018(1):203.

[2]丁金梅.關于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的研究[J].農技服務,2017,34(16):169.

[3]黃和漂.關于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的探究[J].農業與技術,2017,37(08):172.

[4]馬春紫.我國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關系分析[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7(1):4-5.

作者:鄧濤 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