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研究

時間:2022-09-23 10:00:28

導語:改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研究

摘要: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對于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從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意義出發,分別從思想觀念、監管力度、資金投入、防治措施、生產技術以及生態農業模式等方面,對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舉措進行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生態農業;農業經濟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農業生產中也開始逐漸落實環境保護和生態農業等觀念,以此來保護我國農業的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我國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因此,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探討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舉措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1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意義

1.1農業發展的基本要求。農業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農業的生產水平關系到我國的整體經濟水平。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我國不斷對其投入人力、物力與財力,已經使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得到了有效建設。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指標的逐年提高,我國農業的生產與發展也隨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實現在保證農業生產的同時也要保證農村的生態環境不受損害,實現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走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這就要求我國農業在生產過程中,應加大對當地生態環境建設的保護力度,并將其落實在具體的農業生產之中,遵循生態農業的環保理念,提高農民的生態環保意識,提升農業生產的新技術水平,實現農村綠色生產的同時也保證當地農民的經濟得以穩定增長。1.2農業發展的必然保證。農業發展的必然保證是做好農業生態建設工作。通過犧牲當地的生態環境來實現農業經濟的增長并不具備長遠發展的生命力,當這種農業生產方式執行一段時間以后,就會使當地的生態環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而一個地區若缺乏當地的資源支撐,會造成當地經濟的停滯不前,同時還需要負擔沉重的環境建設資金,最終影響其區域內整體經濟的均衡發展。做好農業生態的建設工作,可以避免農業生態失衡現象的出現,促進區域內各項經濟的均衡發展,轉變農村傳統粗獷式的農業生產方式,實現農村精細化耕作,有利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有利于促進農業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最終為我國農業更好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1]。

2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舉措

2.1轉變農民思想觀念,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農民是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主要執行者,他們在生產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主導作用。若想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應當積極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增強其生態環保意識,使其認識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并愿意為此付諸實踐。相關部門可以采用生態環保知識宣講的方式,幫助農民認識到當地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的積極意義,使其充分了解生態環境對其農業生產生活的重要影響,保證其在進行農業生產時,可以將生態環保意識落實其中,貫徹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理念。此外,相關部門還可以發揮先進農民的榜樣作用對認真貫徹落實生態農業發展理念的農民們予以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并鼓勵這部分農民在當地農業生產中積極幫助其他農民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從而帶動全村農民一起發展當地的生態農業。2.2加強生態環保監管力度,嚴厲懲罰破壞環境行為。加強生態環保監管力度,不僅可以有效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它也是促進當地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之一。通過當地的環境監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的行為,從而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經濟長遠發展。因此,相關部門在進行生態環保監管工作時,必須要嚴厲懲罰當地破壞環境的行為。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建立完善的監管制度,施行分片監管,將生態環境監管責任落實到部門具體人員,安排專人定期進行農業生態環境監管工作,從而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的有效監管,一旦發現有故意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立即予以嚴厲處罰。例如,對于地處農村的生產企業,需明確工業生產中的廢物處理規范,當企業出現違規行為時,可以采取企業關停整改等懲罰措施,以此來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不受破壞[2]。2.3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充分發揮示范區帶動作用。進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需要資金的投入和示范區的帶動,這是促進農村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相關部門在開展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時,可以通過加大當地農業生態建設專用資金的投入力度,來保證各項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計劃在其執行過程中可以具有充足的資金保障,以避免出現由于專項資金不足而導致的計劃中止情況,從而為農村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提供相應的物質保障。相關部門還可以通過建設生態農業農村示范基地,充分發揮其模范帶頭作用,從而為其他村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提供相應的發展借鑒。當示范基地的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一定成就時,可以安排示范區中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到其他村的農業種植區中進行生產技術指導,幫助其實現農業種植成果目標,同時進行深層次的推廣,以避免其它村農業種植區在開展農業生態建設時出現技術上的誤差問題。2.4針對當地環境問題,提出相應防治措施。不同地域的農村,其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也各不相同,只有對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考察,并根據其實際環境問題,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才能夠真正實現當地農業的生態環境保護。在進行相應防治措施的執行過程中,還需要號召農村各領域的生產部門在進行生產時也積極關注當地的生態環境問題。政府相關部門也應該加大對當地農村環保工作的支持力度,增加污染治理工作的資金投入,重視各類污染治理技術的科學研究成果,并將其積極投入到環境防治措施的使用中,從而使農村當地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改善。當農業生產物種開始往單一化趨勢發展時,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保護農業生產物種多樣化,從而為生態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重要保障。2.5重視農業生產新技術,完善生態農業產業鏈。在現代農村的經濟建設和農業種植的過程中,重視當地農業生產新技術的應用,結合當地農業種植的科學合理規劃,將新技術與農業種植的發展技術綜合開發,可以提高當地農業種植的技術質量和農作物種植速率,降低當地農業種植的人力資源消耗,同時還可以減少農業種植成本,實現農業的生態經濟發展。當地種植部門還應該在農業生產新技術的利用下,逐步完善當地生態農業的產業鏈。充分結合當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合理利用現代的互聯網技術,來提高其農村信息的流暢度,從而保證農業種植的產銷平衡,完善農村生態農業產業鏈。例如,農民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將其種植的作物進行網絡在線銷售,以拓展農業銷售市場,通過互聯網技術做好外地市場銷售的信息搜索和調查,實現當地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從而形成一條龍式的產銷模式,促進當地農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2.6堅持可持續發展,形成能源型生態農業模式。堅持可持續發展,形成能源型生態農業模式是促進農村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相關部門應該確定農業經濟和能源供應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控制當地擁有的農業資源,開發適應當地農業種植的新型科研技術,在滿足農村現有生產標準的前提下,對農業生產中的能源使用情況進行細致分析,將新型科研技術應用到農業種植中的能源利用上,進而提高農業種植過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例如,水利水電工程就是利用對水能的轉化,降低農業種植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從而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結論

綜上所述,發展我國生態農業經濟,需要轉變農民思想觀念,增強其環保意識,加強生態環保監管力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針對當地實際環境問題,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同時重視農業生產的新技術,形成能源型生態農業模式,最終推動我國農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我生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文紅.基于改進農村生態環境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探究[J].現代國企研究,2019(06):136-137.

[2]王佃香.改進農村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J].農家參謀,2018(04):39-40.

[3]張成君.改進農村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J].農業與技術,2018(12):17-18.

作者:陶明珠 王昕煜 單位:山東省威海經區農業經濟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