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管理的挑戰及應對對策

時間:2022-04-21 11:12:11

導語:農業經濟管理的挑戰及應對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經濟管理的挑戰及應對對策

摘要:農業經濟管理是指為實現農業發展目標,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生產、交易、消費等多項活動實施規劃、統籌、管控等措施,與農業發展效益與成果息息相關。基于此,文章以農業經濟管理為基礎,從新時期新背景入手,論述農業經濟管理面臨的挑戰,結合農業經濟建設實踐,總結農業經濟管理的應對對策。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產業結構;農業基礎設施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指引下,我國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深化推進農業經濟體制改革,與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等政策協調配合,共同促進農村地區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但在基層政府部門的工作實踐中,政策執行效果欠佳,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水平、農業生產能力均有較大發展空間,需改進。

一、農業經濟管理面臨的挑戰

在三農政策完善、資金投入加大背景下,農業經營管理表現出現代化、智能化特點,對農業經濟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部分地區的三農政策落實效果不理想,農業經濟管理面臨如下挑戰。

(一)制度建設滯后

在現代化農業發展背景下,農業生產作業模式體現出大規模特點,傳統小農經營模式不滿足新時期要求。出現該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新舊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未有效轉型升級,農村地區專業農業生產人才缺失,城鎮化發展使大量農村地區青壯年進城打工,農村生產力流失,留守老人與兒童難以承擔現代化農業生產任務,導致部分地區農田資源閑置,且受土地承包制度影響,加大了農村土地的流轉難度,難以發展種田大戶[1]。同時,部分地區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滯后,規模較小,不能發揮其帶頭作用,難以在區域內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新型農業生產機制,不利于農業經濟發展。

(二)農業產能較低

就農業發展現狀而言,農業產能較低體現在農業金融與產銷聯結兩方面,具體挑戰如下:(1)農業金融的支農惠農效果欠佳,農業作業、農產品生產均需資金支持,但我國部分地區農業金融發展滯后,金融機構的支農力度較小,甚至部分金融機構從農村地區吸納儲蓄,將資金轉移至發達地區,難以為農業生產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顯著降低農業生產效能,不利于農村產業結構升級。(2)產銷聯結機制流于形式,部分地區的農業經營者缺乏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宏觀、全面認識,不能以長遠目標規劃農業生產,導致農產品產銷聯結機制與區域實際脫節,農產品生產與下游消費者需求不符,農產品產銷聯結機制流于形式,不能為農業生產提供指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民受益,降低農業生產力。

(三)科技創新不足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是推動農業生產轉型升級的關鍵。但在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中,這兩項工作均存在缺陷,科技創新力度不足,不利于農業現代化、智能化發展。細化來說,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挑戰如下:(1)大部分農村地區農田資源豐富,對農業基礎設施的需求較高,但受農業金融發展局限,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可用資金較少,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出現“撒胡椒面”現象,不能全面覆蓋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難以發揮農業基礎設施作用,不能真正實現現代化農業生產。(2)雖然我國各地區的農技站、農業局擁有大量農業技術人員與教育隊伍,但因政府財政支持不足,農業技術人員將工作重點放在維持機構生存方面,農業科技推廣、宣傳工作不到位,難以將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設備投入使用,擺脫傳統農業生產的低效困境[2]。

二、農業經濟管理的應對對策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農業經濟管理面臨諸多挑戰,可以總結為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思維缺失、農業經濟管理生產化不足、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滯后三方面,為推動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切實落實三農政策,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各地區應采取針對性措施應對,文章結合農業生產實踐,總結以下三項應對對策。

(一)健全農業經濟管理制度

針對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建設滯后問題,建議農業工作者樹立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思維,結合新農村建設、農業生產規模化發展要求,健全相關管理制度,為農業生產提供指導。細化來說,農業工作者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1.優化土地流轉制度針對農村勞動力缺失問題,各地區政府部門應從土地流轉制度優化角度入手,切實落實宏觀政策,全面推進區域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確權工作,以縣級政府部門為基礎,構建土地確權信息管理平臺,再由鄉鎮政府部門進行相關數據的采集整合工作,將數據信息準確錄入平臺內,進行區域土地承包檔案的編制,用于分析區域民情、土地利用狀況,提高農村地區土地經營權的靈活性。在此基礎上,當地政府部門可出臺相應補貼政策,對土地流轉項目提供支持,并為農民提供種糧補貼,調動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避免農田資源閑置,推動農業經濟發展[3]。2.推廣集約化經營針對農業資源閑散分布現狀,當地政府部門應發揮其宏觀調控作用,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利用土地流轉項目,為龍頭企業提供發展建設資源,匯集農村地區的農業人才、資金與技術,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同時,各地區政府部門應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盤活農村經濟。以某地區為例,當地政府部門指導所轄鄉鎮以整村整組為單位進行土地流轉,鼓勵農民通過土地入股方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導農村土地資源匯總為土地資本,將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為土地股權,有助于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經營,顯著提升區域土地利用率。

(二)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針對農業產能較低問題,政府部門應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充分利用區域資源稟賦優勢,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實現農業生產規?;l展,延長農產品價值鏈,提高農業生產收益。以某地區為例,政府部門通過如下措施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目標。1.優化頂層設計該地區政府部門在調整前實施市場調研工作,了解區域資源稟賦優勢,結合下游消費者需求,設定相應產業建設方案,編制意見文件,加深產銷聯結,計劃投資2.7億元進行農業產業調整,調整產業涉及百合、食用菌、農業保險等,結合各地區農業生產現狀,逐步細化產業調整目標,要求縣政府、鄉政府、村政府逐級簽署目標管理責任書,將農業經濟管理任務細化至村,確保各村莊按照意見文件要求實施農業生產,提高產業調整執行力。2.提供政策扶持為延長農產品價值鏈,推動農產品深加工發展,該地區政府部門為種植大戶和民營企業提供政策扶持,鼓勵民營企業注冊發展為專業農業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成為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同時,該地區政府部門加大農業龍頭企業引進力度,打造“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生產模式,減少農產品價值鏈的流轉成本,提高農業產能。3.以點帶面落實為保障新型生產模式的有效落實,該地區政府部門從農戶著手,以點帶面,形成合作社、基地與園區,切實優化調整農業產業機構。細化來說,該地區政府部門根據建設規模,為農業設施產業園、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及農村合作社提供資金扶持,并對評選為市級、省級示范農場、農村合作社的組織,提供8萬元獎勵,充分調動農民參與農業生產積極性,推動農業集約化經營發展,顯著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三)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

針對農業科技創新不足的問題,政府部門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廣農業生產機械化作業,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促進農業生產的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打造綠色、生態農業。以某地區為例,政府部門采取的農業科技創新措施如下。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當地政府部門加強農業生產的資金投入,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現狀,評估農業基礎設施需求,從農機道路網、農田水利設施、防護林網、農業電網等方面入手,建設大量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全面覆蓋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規避“撒胡椒面”的問題。例如,針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該地區政府部門根據區域地理條件,建設完善灌排設施,實施“管灌”“滴灌”,在節約用水的同時,提升農田的抗災能力,減少農業生產的農藥、人力成本投入,強化農田生產的薄弱環節,實現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順利完成農業發展任務。2.推廣農業機械化作業針對農業科技推廣不到位的問題,當地政府部門加大對農業科研機構的資金扶持,根據農業科技機構的農技研發、成果轉化效果,給予獎金激勵,加大農業技術與設備推廣宣傳力度,為農民生產作業提供便利。例如,該政府部門組建農業專家組,負責農業科研機構、農技推廣單位研發成果的評估,選拔優秀農業技術推廣獎,在區域內推廣普及,切實發揮農業技術的作用,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細化來說,在2020年,該地區推廣的新品種包括11個水稻品種、2個棉花品種、1個玉米品種;新生產模式包括稻田養鴨及保護性耕作;農業作業技術共32項,如園藝特產技術、溫室生產技術、植保土肥技術等。同時,該地區政府部門設立農機具第三方管理機構,負責農機具供給、維修等工作,保障農機具的安全、廣泛應用,充分利用農業生產技術與設備的作用,為農民創造更高生產效益。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制度建設滯后、農業產能較低、科技創新不足等問題。農業工作者應健全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推動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進而縮短城鄉差距,實現一體化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郭志峰.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問題及對策研究:評《農業經濟管理》[J].植物檢疫,2020,34(6):89.

[2]歐璇.“一帶一路”背景下農村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20(10):146.

[3]宋瑞莉.大數據環境下農業信息管理對農業經濟的影響[J].農業經濟,2019(4):18-20.

作者:曲利利 單位:鄒平市焦橋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