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民族治理理論分析
時間:2022-04-21 11:09:29
導語:馬克思主義民族治理理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馬克思主義對民族治理方面中形成的一整套治理理論內涵十分豐富,涉及內容包括民族自決、民族自治等重要研究理論。以相關理論為核心,共產黨人結合實際發展狀態,最終打造了科學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其不僅實現了國家統一、民族和諧發展目標,同時也在民族治理理論發展階段內發揮十分關鍵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民族治理理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國家統一
1馬克思主義民族治理理論的形成
《共產黨宣言》的,代表馬克思主義正式進入成熟化發展階段,同時也驗證了馬克思主義民族治理理論開始進入相同發展歷程。在《宣言》內,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民族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就如何解決民族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路。階級斗爭作為社會主義革命中最直觀的斗爭方式同樣可以應用在民族解放運用之中。在馬克思看來,民族壓迫和民族不平等的根源就是由于階級的產生導致的,只有消滅階級,民族對民族的剝削才會最終消失。同時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的解放不是為某個民族服務的,而是為全人類服務的,因此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是建立在全人類高度之上的,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民族解放問題受到了馬克思的關注,《共產黨宣言》在為無產階級革命斗爭進行指引的同時,也對世界范圍內的民族解放運動提供著指導。在列寧的領導下,十月革命的勝利讓俄國大地上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蘇聯建立之后,列寧沿襲著馬克思關于民族問題的研究思路,同時進行了深化,針對蘇聯境內復雜的民族問題,列寧提出了“民族自決權”這一概念。民族自決概念用今天的話簡述,即被壓迫和殖民統治的民族具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和選擇,與美國《憲法》中“人人生而平等”相似,殖民之下的民族也是人類,擁有獲得幸福和平等的權利。列寧強調民族國家是資本主義的通例和常態,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是資本主義條件下民族運動的核心發展方向,所以,任何情況下,不能忽略經濟因素所發揮的重要影響作用。“民族自決權”在實行之后,極大的激起了蘇聯內各民族的共鳴,民族首領紛紛響應列寧的號召,這也使得蘇聯在建立之后在短時間內得到了穩固,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增添了生命力。賦予“民族自決權”這一方法不僅在解決蘇聯民族問題上得到了很好的反饋,同時也成為世界范圍內解決民族問題的新思路,列寧對“民族自決權”進行了初步深刻的闡釋,確立了無產階級“民族自決權”的基本原則,發展、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民族自決的理論,對后來其他國家無產階級解決本國民族問題、爭取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勝利,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為實現民族自決,社會始終抵制各種由外部因素影響民族自決的行為,例如殖民者的暴力侵占行為和利益組織的非正義侵占行為等。并且社會民族黨將沒有任何條件地承認任何民族自決自由斗爭,但支持和幫助殖民民族或弱勢民族并非社會的第一要義,促進各民族無產階級自決才是社會在實現民族自決中的首要任務。列寧在馬克思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民族治理理論,將理論和實踐統一了起來。
2民族治理理論在我國的歷史演進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深受蘇聯影響,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當時的共產黨領導人照搬了蘇聯的民族治理模式。在1922年主張建立聯邦國家,參照民族自決方法提出了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實現民族自決的主張。然而在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卻發現,蘇聯的方法不適配于中國民族問題的解決,在1934年紅軍長征期間,在少數民族地區行軍作戰的經歷使得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廣泛地接觸了少數民族,在艱苦的斗爭中將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與中國民族問題實際相結合,1937年后,中國抗日形勢嚴峻,面對著國民黨的圍剿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1938年10月,同志在《論新階段》報告中,系統闡述了如何使存在的國內民族問題得到解決,其表示,多個少數民族應當與漢族享有相同權力,在原則一致條件下,各自管理自身事務,但始終與漢族共同形成統一化國家。如果部分區域范圍內屬于少數民族與漢族群眾混合居住狀態,則需要少數民族群眾代表共同組建委員會,負責相關事務管理,包括對各民族關系進行調節等,各級政府委員系統中也應當為其保留相應位置。六屆六中全會上的講話標志著我國民族治理政策開始與蘇聯的民族政策相分離,中國化的民族治理理論正在逐漸形成。新中國成立之初,《共同綱領》正式,其明確表示,在我國區域范圍內,擁有多個少數民族,政府制定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維護祖國的統一。從中也能夠看出,全國各民族群眾都希望團結一致,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后續發展階段內,民族區域自治也被納入我國憲法管理范疇,因此也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所強調的民族區域自治不僅體現在理論研究方面,而且在解放區進行了積極的實踐。一是在實踐中形成了三級民族自治地方的體系。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正式組建,其也為我國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儲備豐富經驗,同時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標志著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走向成熟。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建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縣以及民族鄉鎮等。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出臺,不僅對民族自治區域進行劃分,同時也提出民族鄉能夠對相關體系起到一定補充作用。后續發展階段內,又先后成立了四個民族自治區。二是加大民族團結深度,要求少數民族地區也要從長遠發展角度考慮問題,成立更多民族自治區域。新疆、廣西、寧夏、西藏4個自治區的籌備時間一般都用了二三年的時間,經過各級干部、上層人士和群眾反復地充分協商,使得這些地區的各族干部群眾認識到聯合起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重要性。在醞釀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時,總理親自做廣西漢族和壯族代表人士的工作,深刻地闡明了漢族與壯族“合則雙利,分則兩害”的道理,并指示要把這個問題提到省、縣、市的人大、政協以及廣大群眾中去討論,以達成共識,使自治區的建立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3黨的十八大之后民族區域自治在我國的具體實踐
自建立民族區域自治以來,各少數民族自我管理的積極性被不斷激發,各少數民族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成立不僅鞏固著新中國的政權,還為少數民族同胞生活安定提供著制度保障。在70年的實踐中,共產黨人在民族治理上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也得到了少數民族同胞的一致認同。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度重視民族治理問題,在馬克思主義民族治理理論的指引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完善,中國民族治理理論迎來了新的發展。在民族治理上,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區域的發展,先后于2014年召開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其主要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行相應闡述,并提出了“兩個結合”發展目標,即將統一與自治、民族與地域因素緊密結合在一起,要把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放在第一位,將這些條件視為民族區域自治實行的初衷,堅持的依據,同時也為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2017年10月,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對一部分黨章內容進行調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覆蓋其中。簡單理解即是,中華民族團結事業發展階段內,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也會得到相應完善;2019年黨的四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人民當家做主制度體系”,并且將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體系的五大支柱之一。同時對于祖國的邊陲地區,尤為關心,先后召開了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擘肌分理地分析了西藏工作面臨的新形勢,系統闡釋了新時代治藏方略,即做好西藏工作,時刻圍繞在黨中央周圍,走民族區域自治發展道路,并將治邊穩藏戰略作用全面體現出來,這些真知灼見,既閃耀著馬克思主義民族治理的光芒,又顯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對于民族治理理論的新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斷被激發,經濟發展的快速步伐也推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保障下,各少數民族跟隨者改革的步伐,享受到了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少數民族的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民主權利方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使少數民族可以獨立進行民族事務的處理,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有了更為明晰的制度保障。同時在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進程中,各少數民族可以和漢族一道,推選本民族的人民代表。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選舉人大代表規定,自治區和聚居少數民族的省,在進行全國人大代表選取時,可以另增加百分之五的代表名額,此項規定是切實地保障少數民族地區利益,及維護中華民族各民族團結,同時也極大地激發了少數民族的政治熱情,少數民族代表的增多正是這一情況的有力佐證。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制度
第一,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在我國的實行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中國長期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幾千年來,各民族人民勞動生息在祖國的土地上,共同生活、共同勞動、共同斗爭、共同發展,并在不同民族之間打造緊密的經濟文化發展關系。通過長期的經濟交往以及文化交流,基本達到了誰也離不開誰的程度。這就為我們創造了建立統一的社會主義大家庭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條件。第二,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過程中,各民族經過長期的革命斗爭,在中國共產黨引導下,各民族有效團結在一起,共同為國家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不可否認,各民族團結會直接影響國家的興衰。第三,我國民族分布狀況完全滿足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政策要求。受客觀因素影響,我國各民族逐漸形成了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呈現出大流動、大融居的新特點。幾乎沒有一個少數民族完全單獨地聚居在一個地方,而某個少數民族比較集中的地方也有多種民族成分。只有民族區域自治。才能使人口多的民族以及人口的民族,在享受的民族自治權利方面并不存在顯著差異。
5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綜合考慮了各民族發展關系要素,尤其是近代中國革命的進程及社會和政治經濟條件所共同決定的,是完全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的。在70年的發展中,少數民族感受到了黨中央的關心,和全國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馬克思主義民族治理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人創造出了符合中國實際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維護著國家統一的同時又加快了少數民族的發展步伐。事實證明,中國堅持民族區域自治是正確的,在新時期,我們更應矢志不渝的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此基礎上,推進民族地區取得更大的輝煌成就。
參考文獻
[1]黃仲盈.制度自信: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解決當代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治制度———“三個自信”與中國民族問題研究系列論文之四[J].廣西民族研究,2015,(02).
[2]列寧.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國家民委.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
[4]國家民委.新時代民族理論政策問答[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0.
[5].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Z].2020.
[6]趙海靜,張翠娟.民主改革以來的西藏民族工作實踐研究[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2).
作者:曹猛 單位:西藏大學
- 上一篇:企業檔案整理方法及改進策略
- 下一篇:農業經濟管理的挑戰及應對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