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綜合處理防治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03 03:28:00

導語:土壤綜合處理防治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土壤綜合處理防治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土傳病害;土壤處理;設施蔬菜

論文摘要土傳病害是一類嚴重的植物病害,土壤處理是防治土傳病害的重要途徑之一。針對睢寧縣設施蔬菜發展較快的特點,提出蔬菜栽培土壤處理技術。

睢寧縣地處徐淮地區北部,溫光資源豐富,春季氣溫回升早而且迅速,適宜早春設施蔬菜栽培。近兩年由于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我縣設施蔬菜發展較快,目前,全縣已有6000~7000hm2,主要以春提早辣椒、西瓜、番茄、黃瓜等為主。但隨著面積的擴大及重茬次數的增加,在生產過程中病害越來越多,特別是土傳病害發生嚴重,如根腐病、立枯病、枯萎病、炭疽病等,只要發現就很難根治。每年3~4月份都有不少農戶反映這個問題,這些病害都是由土壤帶菌引起,要想根治必須從土壤處理上著手進行。

1重施草雜肥,提高土壤綜合肥力

茄果類蔬菜一般都是連續坐果性強、采摘期長、產量高,當然對營養的吸收也就很高,要想滿足這些蔬菜品種的生長需要,就必須加大施肥量才有可能形成高產,但過多地施用化肥不但會造成土壤板結、根系不發、營養不全等,而且植株生長不健壯,抗病性極差,所以要想蔬菜高產、抗病,搞好土壤培肥是關鍵。培肥土壤就是在田內多多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土雜肥)、爛草(稻殼)等。至少施土雜肥75~120m3/hm2、爛草45~75m3/hm2,提前1個月施下去后深翻40cm以備用。特別是糧田改菜田的農戶,由于糧田土壤板結,容易造成根系難發,更要加大草雜肥的施用量。如我縣梁集鎮光華村農戶劉金山在這方面就做得比較好。他每年4~5月份就開始將鮮雞糞(牛糞)摻些碎草,然后蓋上薄膜,堆在田頭進行腐熟,一直到11月份才施入大田。他家辣椒從1997年種到現在都未換過茬,但是從來就沒發生過根腐病等現象,而且產量都在75t/hm2以上。這是因為多施土雜肥不僅能為作物提供全面而又充足的養分,更重要的是它們能使土壤變得疏松、透氣,這樣才能促使根系發達,養好根,從而使植株生長健壯,抗病性增強,形成高產。

2加熱

加熱的基本原理是使土壤的溫度升高,從而有效殺死土壤中的病原體、節肢動物和害蟲,通常70℃處理30~60min即可有效殺滅大多數害蟲,但對于特定的病毒病TMV沒有效果。在歐洲20世紀前該方法即在溫室中被利用。該方法的2個關鍵性問題是:①溫度必須達到或超過土壤中害蟲可以忍受的溫度;②溫度不能太高,高于70℃特別是溫度達到100℃時,可能會傷害土壤中的大多數生物,并導致有益微生物(根瘤菌、菌根、拮抗菌)死亡。如果溫度控制不當,加熱的土壤可能比不加熱的土壤更易感病。因此,土壤剖面溫度的分配對于最小限度地擾亂土壤中微生物活動非常重要。

3大水浸泡

大水浸泡土壤被認為是種植前有效防治病害的處理方法。氧氣濃度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增大,以及各種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對于土傳病害的存在是不利的,如厭氧過程中有毒物質的產生。經典的例子就是大面積地控制香蕉的枯萎病:香蕉種植園中土壤被浸泡3~4個月或更長的時間(水深至少30cm),可有效控制香蕉的枯萎病。

4深耕

深耕可減少植物根系與病原菌的聯系,利用土埋和暴露病原菌在自然溫度和干燥的條件下提高病原菌的死亡率。深翻有機質是無污染的耕作方式,可有效控制花生的白絹病。同時與淺耕相比,深耕降低了番茄枯萎病的發生率,提高了產量。

5光能利用

在種植前借光能加熱土壤防治病害。方法是在土壤上加蓋塑料薄膜,提高土壤的溫度,從而控制病害的發生。溫室大棚即運用了該原理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6土壤衛生

土壤衛生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各種方法阻止或減少病原菌侵入土壤。農作時注意農具的衛生,防止因農具造成病原菌的傳播;很多地區為了更好地控制土壤的衛生,選擇在溫室種植可以方便地控制各種條件,從而減少來自土壤外界的污染,對于出現的病害植株及時地處理清除,可減少進一步侵染。

7施用土壤添加劑

土壤添加劑是一種由動植物體有機質、化學肥料及少量無機鹽合成的有機、無機營養混合物。無機添加物可以直接促進作物的生長,還可以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有機質可增進土壤肥力,改善土壤通氣性和增加微生物總量。

8搞好土壤藥劑處理

根治土傳病害的另一有效措施就是進行土壤藥劑處理。具體做法:在土雜肥深翻入土后撒五氯硝基苯或敵克松30.0~37.5kg/hm2,進行淺翻20cm,然后整畦即可。據山東壽光及我縣梁集鎮光華村經驗介紹,在栽培前進行1次土壤藥劑處理,對土傳病害預防效果可達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