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稻鴨共作生產技術應用
時間:2022-07-28 05:58:00
導語:略論稻鴨共作生產技術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概述了稻鴨共作技術的原理和作用表現,總結了該模式的生產技術要求,以為其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稻鴨共作;生產技術;江蘇金壇
1稻鴨共作技術的原理
稻鴨共作指在水稻栽后活棵至抽穗階段將鴨子圈養在成片的水稻田中,稻和鴨共同生長發育。稻田為鴨子的生長提供食物、水域、遮蔭等生活條件,養育鴨子;鴨子的活動為水稻生長除草、滅蟲、施肥、促進生長、松土等,養護水稻[1]。兩者互惠互利,相得益彰。稻鴨共作是一項環境友好型的生態農業技術,該模式利用水稻與鴨子這2個主要物種構建起一個種養殖復合生態統熱、水、氣以及生物資源,通過鴨子在物種、時空結構上的有機嵌合,形成了一個動態的多級食物鏈網結。
2稻鴨共作的作用表現
2.1除草
鴨子在放養期間的主要活動就是采食,除了綠色植株外,一些闊葉雜草的種子、地下塊莖、塊根均可成為鴨子的食源[2]。鴨子對禾本科雜草植株的采食興趣較差,但喜食其發芽或未發芽的草種子。因此,選擇適宜時間將鴨子放養于稻田,可有效去除雜草。另外,鴨子的采食活動還可以抑制雜草叢生。因鴨子在稻田中活動形成持久的渾水,可明顯減少光照和熱量進入水層,從而抑制大部分雜草種子的萌發[3]。據金壇市生產實踐,稻鴨共作田的除草效果好于使用化學除草劑,僅有少量夾棵稗草殘留于田中。
2.2滅蟲
除植株、雜草外,鴨子還比較喜食稻田各種昆蟲。因此,對稻葉蟬、稻飛虱、稻象甲的控制效果很好。尤其在水稻拔節前,可有效控制稻縱卷葉螟和螟蟲,在蟲口密度不是非常大的情況下,原則上在齊穗前可以不用藥劑防治害蟲[2]。
2.3抑病
采用稻鴨共作的生產模式,水稻宜采取合適的定植密度。應保持相對較大的株行距,促進稻株中下部的通風透光條件,也可使鴨子便于在其中活動,從而增加稻株間的空氣流動和水層氧氣含量,也可及時剝落基部枯葉,使稻株生長健壯、抗性增強,對紋枯病的控制效果相當明顯[4]。
2.4施肥
稻鴨共作期間,每只鴨食入精飼料5kg以上,加上田間覓食,排泄糞便量達10kg以上,1hm2稻田放養225只鴨,排泄物含氮素10.5kg以上、五氧化二磷15.0kg以上、氧化鉀7.5kg左右,對水稻生長有顯著的肥效。2004年實施該技術以來,多數農戶大大減少了粗肥和穗肥的用量,平均施氮254.85kg/hm2,比常規田少28.55%。
2.5促進生長
鴨子在稻株間頻繁活動,稻株、水層均可成為其活動的場所,因其不停地用嘴在尋找食物,這種“按摩”作用能刺激水稻的生長和形態變化,表現為分蘗多、開張角度大、莖稈粗壯、成穗率提高、根系發達、穗型增大、抗病抗倒性增強[3]。
2.6提高稻米品質
該模式可用較少量的農藥和化肥取得水稻高產,達到改善稻米品質、提高水稻生產效益的效果。2008年稻鴨共作田施用化肥的平均成本為1285.5元/hm2,農藥成本229.35元/hm2,分別比常規田節省685.8、417.6元/hm2,合計節本1103.4元/hm2,節省拔草工本150元/hm2,直接效益增加近1500元/hm2。有些地區的稻谷質量受到企業和市場認可,市場售價和效益普遍提高。
2.7提高生態效益
稻鴨共作可大量減少稻田的肥料用量,增加有機肥投入,減少對水源、土壤的污染,有效保護土壤及水稻害蟲的天敵,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利于可持續發展。一是有利于發展養鴨業。稻鴨共作生產模式中的鴨子品質好,得到了市場的高度認可,前景發展廣闊,養鴨效益可達3312元/hm2,該技術逐漸成為發展養鴨業、促進農民增收的新途徑。二是提高養鴨效益。由于環境條件好,鴨子的抗病能力增強,成活率平均達到92.65%,同時每只鴨子實際消耗精飼料5.39kg,比圈養節省50%左右,每只鴨子的凈效益達3~8元,顯著高于圈養效益。三是提高鴨肉品質。目前,市場上的鴨以高密度圈養為主,鴨肉品質、風味遠遠差于放牧養殖[3]。而稻鴨共作生產中鴨子的食物來源和活動條件接近放牧,所產的鴨肉品質好、風味佳、符合市場需求。
3稻鴨共作的生產技術要求
3.1環境
稻鴨共作田要遠離集鎮、工廠等人員多的地區或交通要道,宜選擇相對僻靜、人為干擾少,土壤、水源、大氣均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要求,土質肥沃,地勢平坦,穩水性好,排灌方便,田塊連片成方,附近有可供鴨子暫養的池塘、水生作物田或溝渠[5]。
3.2規模
一般以戶為實施單位,連片面積2hm2以上,規模要與勞力相適應,不宜過小,也不宜過大。因鴨子為水禽,在稻田覓食活動期間,需要田面有10cm左右的淺水層,同時也可便于鴨子休息,則田埂必須加高到20cm,加寬至50~80cm。
3.3水稻、鴨子品種
目前,金壇市的中粳、晚粳品種均適宜實施稻鴨共作,以產量較高、抗性較好、大穗、高稈、分蘗性強、生育期長的品種更有利。種植方式以機械插秧為佳,手插秧行距在23cm以上、株距16cm以上。根據用途和市場需求選擇適宜的鴨子品種,一些中等體型品種如紹興麻鴨、建湖麻鴨均較適合,成鴨個體2kg左右,肉質好,鴨毛易脫。小體形鴨前中期市場易銷售,鴨苗價格低。
3.4設施搭建
(1)簡易鴨舍。1個小區面積為1.33hm2,每區建1個鴨舍,地基長10m,寬1.5m,加高至田埂高度,可容納300只左右鴨子棲息,四角設立柱,上架2根高約1.2m的橫梁,覆蓋石棉瓦或塑料編織布,地上鋪干燥谷殼、碎草,四周圍網。為防止飼料外溢,可用塑料編織布縫制長、寬各1m的數個食盤,四周用木條墊高。
(2)初放區。在鴨舍外圍的水稻田圍初放區,面積50m2左右,網高70cm,每隔3~4m設1根木樁,將網固定在樁上,可供鴨子下田初期試放。
(3)大田圍欄。選擇2cm×2cm網眼的尼龍網作圍網,高度70~80cm,為便于將圍網固定在樁上,上下兩端分別穿1根較粗的尼龍繩作綱,樁長1.0~1.2m,直徑2~3cm,每間隔3~4m設置1根木樁,網的下端嵌入土中,上下綱與樁扎牢[2-3]。
3.5鴨子放養
(1)放養密度和時間。鴨子的放養密度以150~225只/hm2為宜。10只就可以滿足對水稻養護的需求,飼料用量較少;若考慮養鴨的效益,也可以適當增加放養數量。從秧苗的生長要求看,鴨子最早在手插秧栽后7d、機插秧栽后15d以上可放養于田間,過早會損傷秧苗造成缺穴,過遲會使草齡過大難除凈;鴨子在下田前必須在室內育雛10d以上,時間稍長有利于提高鴨子的成活率和適應能力。如果養2批鴨,第1批可在下田前養20d以上。
(2)鴨子的室內養育方法:①飲水。鴨苗進育雛室后(出殼18~20h)即可飲水。首次飲水用冷開水,加入3%葡萄糖或食糖,再加入適量禽用多維。飲水后15min可以開食。②開食。以鴨全價料為宜,第1~3天每4h喂1次,6成飽即可,3d后自由采食。③光照。第1~3天保持24h光照,3d后可逐步減少光照,1周左右采用自然光照。④氣溫。1~3日齡時最低氣溫不低于27~30℃,以后逐步降溫,鴨子活潑,采食飲水正常,休息時不打堆即表明溫度適宜。⑤馴水。鴨齡7~10d時,選擇氣溫較高的晴天,在淺水池或盆中進行馴水,對下水后毛濕、不適應的鴨子要及時取出烘干,待下次再馴,直到鴨子能夠在水中活動自如,出水毛干為止。
(3)鴨子下田后的飼喂方法。15日齡內保持不斷喂食臺中飼料,16~30日齡期每天飼喂2~4次,以全價顆粒料為宜;30日齡后飼喂成鴨料,如小麥、稻谷、玉米粉(粒)、米糠等,每天1~2次,每只鴨日平均精料50~80g。
3.6田間管理
(1)施肥。秸稈還田和有機肥照常施用,手插秧施水稻專用復合肥375kg/hm2作基肥或葉面肥,栽后5~7d施尿素75kg/hm2、專用復合肥150kg/hm2,施專用復合肥225~300kg/hm2作穗肥;機插秧基施或葉面噴施專用復合肥300kg/hm2,栽后7~10d施尿素112.5kg/hm2,15~20d施專用復合肥225kg/hm2,施尿素150kg/hm2、專用復合肥225kg/hm2作穗肥。
(2)水漿。鴨子下田前保持淺水層,鴨子下田后根據稻苗高度逐步加高水層,保持10cm左右,苗數達到穗數指標的90%時脫水擱田,然后繼續保持深水層,鴨子離田后可以適當斷水,促使土壤硬實。
(3)病蟲草害防治。無需使用化學除草劑,后期人工拔除零星稗草[2-3]。鴨子在稻田放養期間,原則上不宜使用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如果蟲情發生特別嚴重,可使用苦參堿、阿維菌素等非化學農藥,齊穗期螟蟲和后期可選用阿維菌素復配劑、吡蟲啉、井岡霉素等。
- 上一篇:教育中提問能力的訓練
- 下一篇:市工業經濟推進會講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