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28 11:30:21

導語:農業機械發展情況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機械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一、發展現狀

成武縣位于魯西南,人口72.71萬,面積998平方公里,是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和全省“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示范縣。全縣農機總值達18.9億元,農機總動力342.6萬千瓦,平均百畝耕地擁有農機動力167.5千瓦,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3%,其中糧食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8%以上,基本實現了農機化水平由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整體跨越,農業機械已成為農業生產和抗災救災的主力軍,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二、加快農機化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調整農機裝備結構。結合實際,科學制定方案,合理確定機型和補貼額度,解決生產急需,滿足迫切需求,大力推廣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節約環保的新技術、新機具。(二)提高農機作業水平。在“春耕”“三夏”“三秋”重要農時季節,抓住機耕、機播、機收等重點生產環節,組織好機械化生產,搞好農機跨區作業等社會化服務,滿足農民對農機化的需求,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三)強化農機技術培訓。通過加強戶上培訓、點上示范、面上推廣,加快節本增效農機化技術的普及與應用。培訓工作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讓機手真正學到農機的操作和維修技能,從而能致富創收。(四)努力建設和諧農機。加強農機化系統的自身建設,不斷提高干部隊伍素質,打造一支專業基礎好、業務能力強的農機管理推廣隊伍,進一步增強依法行政和管理服務的能力和水平,解決農機化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三、存在問題

(一)農機投入不足,推廣力度受限。由于農業機械(玉米聯合收割機等)一次性投入大,效益比較低,農戶購買的積極性不高,雖然有了購機補貼,但資金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補貼機具種類和標準少,局限性大,縣財政對農機的投入也比較低。(二)農機裝備水平低,結構性矛盾突顯。多數農村家庭都采用小型農機作業,不僅暴露出大機械和小地塊生產方式的矛盾,而且成為成武縣農機化水平提高和規模化發展的瓶頸,同時大農機數量少,配套率低,科技含量不高,技術狀態差。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引導下,農民購買農業機械呈現出三多特點,即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農具多,收割機多,高質量、高性能機械多,農機裝備結構日益優化。但從總體看,仍存在小型拖拉機多、高性能動力機械少,主機多、配套機具少,農機作業項目單一、缺少高性能復式作業機具等問題,養殖業、林果業、經濟作物和農產品加工等機械化程度較低。(三)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長效發展機制不健全。現有的農機服務組織多采取傳統的管理模式,農機農田作業組織發展較快,但組織化程度低,管理散亂,具有現代經營意識和管理模式的經營性農機合作服務組織還處在起步階段,農機大戶聯合形成的農機合作組織較少。

四、幾點建議

(一)搞好技術推廣。農機化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最終還是靠科技解決問題。一方面,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是農機化的先導。實現機械化的過程,也是先進科學技術推廣的過程,必須加快推廣步伐。另一方面,把示范園區建設與農機大戶示范相結合。農業機械化示范園區是農機技術優勢和農藝技術綜合應用的典范,應以示范園區的輻射帶動和農機大戶示范作用,引導廣大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提高農業勞動率和集約化水平。(二)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鼓勵、引導和支持農機合作社的發展,用足用好國家的扶持政策,激發農民建社積極性,帶領農民走農機合作經營之路。要對合作社帶頭人進行培訓,為合作社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幫助合作社進行規范化建設,從做大規模、做強服務、規范運作、完善制度入手,促使其不斷發展壯大。(三)加快發展與農業結構調整配套的農業機械,解決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問題。及時調整和優化農機化發展的結構和布局,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資源配置,著力調整大中型機械與中小型機械、動力機械與配套機械、種植業機械與農村其他各業所需機械的比例。在農機化發展布局上要因地制宜,突出優勢產業,以機械化促進產業化的發展,逐步形成區域優勢。推進農業機械化由產中環節向產前、產后延伸,由主要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拓展,由種植業向林、副、牧、設施農業發展。

作者:李美英 李同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