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異黃酮對養禽業的作用論文

時間:2022-08-14 04:56:00

導語:大豆異黃酮對養禽業的作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豆異黃酮對養禽業的作用論文

摘要:大豆異黃酮(Soybeanisoflavones,簡稱ISO)是一類從大豆中分離提取出的、具有異黃酮類化合物結構和主要活性的成分,是大豆生長過程中形成的一類次生代謝產物。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大豆異黃酮在人類具有抗氧化、抗癌、預防骨質疏松癥、預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婦女更年期障礙、抗衰老等有諸多生理功能,在畜牧業生產中的研究應用也取得一定進展。本文對大豆異黃酮的化學組成、生理功能及作用機理和在養禽生產上應用的研究概況進行了綜述,以利于畜牧生產,改善畜禽品質,進一步提高人們的身體健康。

關鍵詞:大豆異黃酮養禽業

一、組成和分布

1.1組成目前已發現大豆中異黃酮共有12種,分為游離型甙元和結合型糖甙。甙元約占總量的2%~3%,包括染料木素(三羥異黃酮,Genistein)、大豆甙元(二羥異黃酮,Daidzein)和黃豆黃素(Glycitein)。糖甙約占總量的97%~98%,主要以丙二酰染料木甙,丙二酰大豆甙、染料木甙(Genistin)和大豆甙(Daizin)形式存在。

1.2分布大豆異黃酮在大豆的不同部位的含量差異較大。胚軸中含異黃酮種類最多且濃度最高,約為l%~2%,但由于胚只占種子總重量的2%,因此盡管濃度很高,所占比例卻很少(10%~20%);而80%~90%的異黃酮存在于子葉中,濃度為0.1%~0.3%;種皮含量最低。而且研究發現大豆異黃酮含量隨著籽粒由大到小逐漸升高,并認為是大粒品種其胚軸在種子中的比例相對較小的緣故,間接證明了大豆異黃酮主要分布在胚軸中。

二、大豆異黃酮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機理

研究發現,大豆異黃酮具有抗氧化、抗溶血、抗菌、抗膽固醇、降血脂、治療腦血栓和血管疾病、抑制多種癌細胞生長等生物學功能。大豆異黃酮的結構和功能與動物體內雌激素類似,異黃酮在內源性雌激素水平較低時表現為雌激素激動劑的作用,而當體內雌激素水平偏高時,與雌激素受體結合,表現出抗雌激素的作用。大豆異黃酮主要通過雌激素或抗雌激素作用影響神經內分泌,從而調控機體的生殖和營養過程:1)抑制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蛋白激酶(PTK),抑制拓撲異構酶II活性,誘導DNA鏈斷裂,從而導致癌細胞萎縮或凋亡;2)抑制凝血酶形成和血小板活化,從而可以減少血栓形成,對心血管具有保護作用;3)增加雄性動物血液睪酮、8一內啡肽、生長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一1(IGF一1)、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狀腺素(Td)和胰島素水平,降低血清生長抑素含量,使肌細胞增大,總RNA含量提高,從而促進肌肉蛋白質沉積,加速肌肉生長和發育(韓正康等,1999);4)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受體活性,降低胰島素/血糖比例,導致瘦肉率增加(Banz等,1997);5)促進淋巴細胞增殖,提高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張慶榮等,1999)和抗病毒復制;6)提高奶牛初乳中乳過氧化物酶和一谷氨酸轉肽酶的活性,這兩種酶的活力與乳腺的非特異性免疫和蛋白質合成代謝有關。

三、在養禽生產上的應用

21世紀,動物營養學家極其關注異黃酮類化合物在動物生產上的應用。研究發現,異黃酮類物質在動物體中具有明顯的生物活性,能顯著地促進動物生長,減少腹脂沉積,改善繁殖性能,提高免疫力。現在,我國的雞、鴨等畜禽飼料中常見的蛋白源以豆粕為主,因而明確大豆異黃酮對家禽生長和繁殖的影響具有重要實際意義。

3.1提高家禽的繁殖性能朱建平等用大豆黃酮添加到肉種鴨配合日糧中,添加量2—6mg/kg,能明顯提高種鴨的產蛋率、促進卵泡的發育(P<0.05),這表明由于大豆黃酮具有雌激素和抗雌激素樣作用,直接調控母鴨的繁殖機能,能明顯提高種母鴨的繁殖性能,同時對其受精率結果分析表明,大豆黃酮對種公鴨的精液質量沒有負面影響。

3.2提高飼料轉化率,促進動物生長能明顯提高公雞、大鼠、豬及牛羊等雄性動物血清睪酮水平,達到促進生長的目的。郭曉紅等(2004)分別在肉仔雞日糧中添加大豆異黃酮5、10、15mg/kg,結果表明,添加大豆異黃酮可顯著增加肉公雞的平均體增重、飼料效率及平均日采食量。添加量為10mg/kg效果最好,4周齡和7周齡體重分別提高18.88%(P<0.01)和11.66%(P<0.01),飼料利用率分別提高8.21%(P<0.05)和9.99%(P<0.05),平均日采食量較對照組均顯著提高(P<0.05);對肉母雞生產性能無顯著影響,且添加高劑量(15mg/kg)會使死亡率升高。王國杰等(1994)在飼糧中添加大豆黃素3mg/kg,對87只32日齡紅布羅肉雞進行了28d生長對比試驗。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肉公雞日增重提高10.1%(P<0.01),胸肌重和腿肌重分別提高6.6%(P<0.01)和72%(P<0.01),胸肌總RNA含量顯著提高,但DNA含量無顯著變化。

3.3對產蛋家禽生產性能的影響在產蛋雞日糧中添加3mg?kg異黃酮可提高產蛋率和蛋重,而且血清中]r3、r4和孕酮水平明顯提高,說明異黃酮提高產蛋性能與提高r3、r4和孕酮水平有關。產蛋鵪鶉日糧中添加6mg?kg異黃酮,產蛋率提高10.3%。因此異黃酮可以通過提高機體營養物的代謝和利用而影響產蛋性能。劉燕強等(1998)分別在330日齡和242日齡羅曼產蛋雞日糧中添加3mg/kg的大豆黃酮,結果表明,產蛋率顯著提高(P<0.05),蛋重和飼料轉化率也有升高的趨勢,而且試驗組雞血液中、T4和孕酮水平升高(P<0.05)。劉春燕(1998)報道,蛋雞日糧中添加3mg/kg的大豆異黃酮,可以顯著提高蛋雞的產蛋率(P<0.05),蛋重和飼料轉化率也有改善的趨勢,但統計上差異不顯著。3.4提高動物機體免疫機能異黃酮類不僅對機體的免疫細胞、體液及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有影響,還能通過直接作用于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臟)或各種免疫細胞上的雌激素受體,調節垂體生長激素(GH)和催乳素(PRL)的分泌,通過GH和PRL間接發揮作用;降低體內生長抑素ss,解除ss對免疫細胞的抑制作用,進而提高動物的免疫機能。體外培養脾淋巴細胞發現,大豆黃酮能顯著提高刀豆素A(ConA)或脂多糖(LPS)誘導脾淋巴細胞的增殖反應,并促進T淋巴產生白介細胞素1和白介素2。異黃酮類能提高動物非特異免疫,在正常情況下,每天給小鼠灌注20mg?kg,1周后小鼠的胸腺重明顯提高,胸腺巨噬細胞功能明顯提高??梢姡慄S酮可作為動物免疫增強劑,增加畜禽抗病力。

3.5大豆黃酮對膽固醇代謝的調控Carroll首次報道了大豆蛋白可降低血液膽固醇,現在發現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成分為大豆異黃酮。尹靖東等試驗表明,日糧中添加10mg?kg大豆黃酮有降低產蛋雞血漿總膽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并顯著降低蛋黃中甘油三脂含量。Tovar表明,大豆異黃酮具有降血脂作用,顯著降低猴血液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和載脂蛋白B(ApoB)。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和載脂蛋白A(ApoA)等抗動脈硬化成分,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大豆黃酮能降低肝臟中ApoA一1mRNA水平,表明大豆黃酮降血脂作用可能通過影響脂質代謝相關基因表達而影響其代謝。異黃酮對其它動脈硬化相關因子也有影響,可抑制凝血酶和血小知化因子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抑制TXA釋放。低密度時抑制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殖,高濃度時抑制血管滲透性因子誘導的冠狀動脈舒張,并能抑制平滑肌NO的生成,這些因子共同作用,使受損傷動脈壁滲出減輕,抑制動脈硬化形盛。因此利用大豆黃酮的添加,減少雞蛋中氧化膽固醇的形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公務員之家:

四、大豆異黃酮在家禽飼養中的適宜添加量

大豆異黃酮類是一種具有雙重生物活性的生理調節劑,并根據體內雌激素濃度高低、受體數目、結合程度及加入異黃酮的劑量,而表現對體內雌激素活性的協調或拮抗作用。因此,異黃酮類在畜禽飼料中的添加量應根據它所起生物學功能不同以及動物的種類、性別、生長期的不同而變化。一般來說,異黃酮類作為動物的生長促進劑、免疫增強劑、催情劑、抗氧化劑等,在飼料中添加量分別以2-5mg/kg,5-20mg/kg和100-200mg/kg為宜。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系統地分析大豆異黃酮類作為動物生長促進劑、免疫增強劑、催情劑、抗氧化劑等在不同種類、性別、不同生理階段動物飼料中的適宜添加量,以更好地發揮其生物學功能。

五、大豆異黃酮的應用前景

綠色食品對飼料添加劑的要求立足于純天然的能夠替代抗生素和相關激素等生長促進劑。大力研制和開發更為安全、有效的飼料添加劑,逐漸降低甚至禁止抗生素、激素和抗氧化劑等藥物添加劑的使用,生產無毒、無害、無殘留的綠色畜禽產品已成為新世紀中國畜牧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種既能促進畜禽正常健康生長,同時又能增加個體免疫能力的一種純天然型生物活性物質一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sofsoybean),目前已引起許多動物科學家的密切關注。經研究表明,大豆異黃酮滿足綠色飼料添加劑的基本條件,其作為飼料添加劑的前景無比廣闊。

參考文獻:

[1]馬海田;異黃酮植物雌激素對動物生長及其吸收機理的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05年

[2]皮雄娥,費笛波,王龍英,袁超;大豆黃酮及其生理功能的研究進展[J];飼料工業;2005年04期

[3]黃藝丹陳正禮大豆異黃酮的生物活性及在畜牧生產上的應用《動物醫學進展》2006年S1期

[4]楊麗杰大豆異黃酮在畜牧生產中的應用--《中國飼料》2004年17期

[5]郭曉紅,趙恒壽;大豆黃酮對肉仔雞生產性能的影響[J];當代畜牧;2004年02期

[6]馬得瑩,單安山,杜娟;大豆黃酮對動物生產性能、免疫功能與抗氧化作用的影響[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