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農機農藝相結合提高小麥的播種質量
時間:2022-03-24 04:33:00
導語:小議農機農藝相結合提高小麥的播種質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介紹埇橋區小麥耕作方式的演變及該區小麥播種的現狀,提出提高小麥播種質量的措施,以期為小麥高產提供參考。
埇橋區是農業大區,小麥是其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有“一麥吃全年”的說法。近年來,隨著農業投入加大、全區農業機械化水平逐步提高、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逐步普及推廣應用,小麥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勞動強度逐步減小。其中,農機的正確使用和農業技術的大力推廣在提高小麥產量上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小麥的播種環節上,農機和播種技術的有機結合使小麥的產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一、小麥耕作方式的演變
埇橋區小麥的耕作方式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1985年以前。全區小麥整地以畜力為主,播種全靠人工耬播和撒播。田間耕作層在20cm左右。一般耕作時間長,從9月下旬開始整地、播種,一直持續到10月底。北部鄉鎮先開始播種,然后中南部鄉鎮才開始。由于播期較長,土壤墑情難以掌握,造成播種質量不高,田間苗情差異較大。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作業周期長,工作效率低,受天氣影響較大,產量不穩且只在中產水平徘徊。化肥的施用比較單一,氮肥以碳酸氫銨為主,磷肥以過磷酸鈣為主,搭配鈣鎂磷肥,鉀肥和微肥用的很少。1980年前后該區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時期群眾種地積極性比較高,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種植業和養殖業。因此,對土地的認識和管理也比較到位,小麥增產幅度比較明顯。此時農業機械很少,人力和畜力是田間作業的主要動力,家畜、家禽幾乎家家都有養殖,田間農家肥施用比較普遍。另外,作物秸稈通過家畜過腹還田和高溫堆肥直接還田,使田間有機肥的平均施用量可達到11.25t/hm2以上。第二階段:1986—2000年。這一階段是傳統的種植方式向農業機械普及轉變階段。生產上由于大面積推廣博愛7422、皖麥19等小麥品種,單產逐步提高。中后期小型農機具開始使用,機耕、機播面積逐漸增加。家庭養殖大牲畜數量在減少,高溫堆肥等積肥方法逐步淡化,導致田間有機肥的施用量逐年減少[1-2]。第三階段:2001—2009年。農村大量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民主要收入由農業轉為以非農來源為主。農業機械開始大量使用,大型農機具廣泛被農民認可,小麥的耕作周期縮短。小麥品種進行了第7次更新換代,煙農19成為主要種植品種,小麥平均單產實現中高產,部分田塊和農民生產水平達到高產。農機大戶、種糧大戶、養殖大專業合作組織開始大量涌現。
二、小麥的播種現狀
當前埇橋區小麥整地方式中,機械完全替代畜力。機械整地又分2種方式:一是耕后耙地再播種。前茬作物收獲后播種深度一般能達到20cm;二是旋耕播種,播種深度在15~18cm,作業速度快,費用較低。秸稈還田的方式70%為就地焚燒,30%機械還田或堆漚腐爛后再還田。目前,小麥播種機播面積占98%以上,播種行距一般在15~18cm,播種深度3~5cm,有的地塊播種過深,達到6~8cm,造成出苗頂土困難,形成弱苗。近年來,隨著旋耕機械的增加,該區旋耕面積不斷擴大,其優點是旋耕速度快,墑情易抓住,表層土易細碎,成本低,能抓住最佳適宜播期。缺點是耕層淺,旋耕后不鎮壓,造成土壤過暄,犁底層上抬,根系下扎困難,土壤失墑快,容易發生凍害、旱害,后期易倒伏、易早衰[3-4]。
三、提高小麥播種質量的措施
(1)提高整地質量,關鍵是耕后要耙勻踏實,土地平整,無明暗坷垃,達到上虛下實,利于保墑。做到適墑足墑下種,遇旱時要先抗旱后播種。為了創造一個良好的土壤環境,應大力推廣土壤深松,能加大土壤耕作層,改變土壤結構,蓄水保墑,做到澇能排、旱能蓄,有利于農作物根系發育生長,提高農作物產量。同時,土壤深松對土壤擾動小,基本保持農田地表覆蓋狀態,是實施保護性耕作的保障技術措施。農田土壤深松一般3年左右進行1次,與傳統種植年年翻耕作業相比,大大降低了農機作業成本。
(2)近年來,干旱是小麥秋種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不僅直接降低小麥自身抵抗不利天氣的能力,而且加大了中后期田管、苗情轉化的難度。因此,要把提高秋種質量作為小麥高產的關鍵環節,真正做到“七分種,三分管”,為小麥增產奠定基礎。一是要大力推進深耕深松、整平耙實,切實提高整地質量。二是要從機械配套入手,切實扭轉旋耕機播不實問題。三是要從改善農田水利條件入手,大力推廣適墑播種。墑情不足的,要先灌溉造墑,然后再播種。四是以控制播量為重點,深入開展“少用十斤種,多收百斤糧”活動,進一步解決好一些地方播量過大的問題。五是防止半冬性偏春性品種過早播種為重點,適期播種。
(3)埇橋區秋種旋耕面積逐年擴大,降低勞動強度,但由于方法不科學,在實際生產中常常出現田間死苗和老小苗現象。旋耕后的田塊未進行鎮壓直接播種,造成土壤過于疏松,根系吸收能力差,旋耕的耕作層與下部土壤疏導能力被切斷,水肥難以向上傳導,從而造成麥苗發黃或死亡。解決的方法:一是旋耕的麥田播種后要進行鎮壓,并且每隔2年要進行1次深耕。二是把握好播期。煙農19播種期一般以10月6—18日為宜,皖麥系列在10月10—20日。三是控制好播量,因品種而異。煙農19分蘗力較強,播量控制在150kg/hm2左右,皖麥系列成穗率稍差,播量控制在180kg/hm2。四是打好播種基礎,行距的確定因品種而異,煙農19行距應在20~25cm,皖麥系列在18~20cm,矮抗58在15cm。播種深度控制在3~5cm,最深不超過6cm。另外,為了便于后期田間管理,每塊田均要留操作行。為了防止漬害,每塊田均要做到“三溝”相通。
落實好防倒伏、防病蟲、防凍害、防早衰的“四防”要求,是小麥中高產的必然要求,必須擺上重要位置。推廣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適期精量播種、普施拔節肥和后期“一噴三防”等關鍵措施,將選用優良品種、科學播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小麥生產關鍵技術具體落到實處。先進配套的農機具、控釋肥和配方肥、包衣種子等物化技術是實現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良法配套的載體,也是在分散生產條件下,加快關鍵技術轉化應用的最有效途徑。必須加大物化技術推廣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強化相關部門間的合作,切實使農機農藝相結合,良種良法配套落到實處。發揮關鍵技術的作用,需要良好的土壤墑情來保障,在埇橋區小麥生產已進入中高產水平的情況下,必須進行合理地農田灌溉,切實改變農業生產中靠天等雨的被動格局。
參考文獻:
[1]戚從清.淺析影響小麥播種質量的幾個因素[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8):65,79.
[2]馬艷勇,程淑芳,曲玲芳,等.提高小麥播種質量的關鍵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0(2):69-70.
[3]張健美.小麥播種機械化技術簡介[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0(8):42.
[4]張長文,陳洪波.小麥播種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農民致富之友,2010(2):28.
- 上一篇:探索不同外交決策中的判斷問題性質
- 下一篇:小議軍隊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問性轉向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