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鯢互殘的因素及預防方案

時間:2022-05-13 06:33:00

導語:大鯢互殘的因素及預防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鯢互殘的因素及預防方案

大鯢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特別是人工養殖條件下,時有大個體、壯個體攻擊、吞咬小個體、弱個體,致使被攻擊者傷亡的現象,謂之同類相殘。大鯢幼苗在外鰓消失前,常見一尾咬著另一尾的尾部,但這種行為并不引起傷害,可能不屬于相殘,而是一種包含游戲成分在內的行為。接近或達到性成熟年齡的大鯢,其追逐行為(除繁殖季節追逐交配外)多演變為相殘行為。本文介紹了這一現象的原因和預防對策。

1大鯢同類相殘產生的原因

一般認為,個體差異大、餌料不足、放養密度高易發生相殘。但何者是決定因素,不同的情況有著不同的結果。

1.1個體大小的差異

外鰓萎縮前的幼苗,相殘現象很輕或不產生相殘,一般攻擊尾部,且不易造成傷害。外鰓萎縮后至性成熟期間,有相殘現象,攻擊尾部或后肢,造成皮膚或肌肉損傷,絕大多數不造成死亡。性成熟的大鯢個體,一旦發生相殘,輕者造成皮膚損傷,重者造成尾部肌肉深度損傷或后肢骨折;若個體大小懸殊,既小于攻擊者體重的1/4,有可能造成大個體吞食小個體或將其咬死;個別大鯢也有攻擊頭部及前肢的情況,攻擊體側者極少。

1.2密度的影響

性成熟前的大鯢,同批同規格大小,不易發生相殘;密度過高只是對生長速度造成影響。性成熟后的大鯢密度過高,發生相殘,可能是大鯢獨居的習性所至,造成大鯢緊張、狂燥不安,產生應激反應等引發同類相殘。

1.3大鯢的領地行為

達到或接近性成熟的大鯢個體,其領地行為顯著。如果將一尾大鯢放入已有大鯢的養殖池,即發生相殘。弱者必然受到強者攻擊,弱者將處于緊張狀態,其型體消瘦,體表沾液增多無自凈能力,布滿水中污物;若長時間不進行隔離處理,將導致其死亡。如果將來自不同池的大鯢同時放入同一養殖池,領地行為重新分布,基本不相殘。間隔一段時間后,若又將其它池中的大鯢放入,相殘行為又會發生。

1.4餌料豐欠的影響

饑餓對大鯢同類相殘的產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每年3-9月是大鯢的攝食旺季。如果餌料嚴重不足,饑餓過度的大鯢極易發生同類相殘。同一批幼苗,經過一年甚至幾年的飼養不分池,大小相差懸殊,可能存在大個體是小個體的4-5倍,在餌料充足的情況下,會相安無事,不相殘,但會抑制小個體的生長。

2大鯢相殘行為的預防對策

在大鯢的養殖過程中,有效地防止同類相殘,可減少傷亡。目前,根據同類相殘產生的原因,可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2.1適時分池

同批或同規格的大鯢,養殖半年以上,個體大小即表現出明顯的差別,此時應及時分池飼養。

2.2提供充足優質的餌料

大鯢雖然耐饑餓,但在每年3-9月份的攝食旺季,需要攝食足量優質的動物性餌料,腐敗變質的餌料,大鯢不會攝食,此時易發生相殘。

2.3注意放養密度和放養方法

合適的放養密度是:稚鯢30-50尾/m2,幼鯢10-15尾/m2,成鯢1-3尾/m2。不同批不同地域的大鯢,特別是成鯢,最好不要同池飼養,成鯢的獨居性及領地行為決定其發生同類相殘。

2.4避免過度的外源刺激

外部的強烈刺激易使其動怒,動怒時易傷人或引發同類相殘。

2.5保持適宜的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的不適應,會使大鯢狂燥不安,影響生長,誘發同類相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