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鯢幼鯢生長性能養殖研究
時間:2022-10-08 04:33:50
導語:大鯢幼鯢生長性能養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鯢(Andriasdavidiaus)俗稱娃娃魚,屬兩棲綱,有尾目,隱鰓鯢科,是現存個體最大的兩棲動物,有“活化石”之稱,為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其肉質鮮嫩、味道獨特,具有極高的經濟、藥用和食用價值。經過近40年的研究和推廣,大鯢的人工養殖已經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特種養殖業。目前大鯢人工養殖技術已經基本成熟,形成了原生態、仿生態和工廠化養殖3種模式,其中原生態養殖多用于人工增殖放流,后兩種生產中應用較多,但是這兩種模式對大鯢生長情況的研究還未見報道。該文從工廠化和仿生態養殖兩種不同模式對幼鯢生長性能的影響進行了總結,旨在為大鯢幼鯢養殖時選擇合適的模式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點及材料。試驗時間2018年4月—2019年4月,地點在江蘇省句容市龍泉大鯢繁殖中心養殖基地。選用的幼鯢為中心自繁自育的規格均勻、體質健壯的3齡幼鯢,平均質量為(498.95±25.32)g。1.2養殖場地構建。1.2.1工廠化養殖池構建。依據山洞地勢建造養殖池,首先在山洞最高處泉水出口建成2口蓄水池,每口蓄水量30m3左右;另建規格為1.5m×1m×0.7m的幼鯢養殖池50口,池底和四周均為水泥抹面,池底由四周向中央傾斜,傾斜度為1.5%左右,再由中心向一邊角的排水口傾斜,傾斜度1%左右。池底一角建排水管,管徑2.5cm,通過調整池外連通管的角度和高度來控制排水量。池上方與排水管相對應的一邊設塑料進水管,管徑2.5cm,管上開小孔,可全天向池內微流水。1.2.2仿生態養殖池的構建。沿山洞泉水口直接引管道通向洞外,構筑2條人工渠道,順渠道水流方向在兩側修建洞穴,洞穴為圓形,直徑120cm,高度60cm,洞口24cm×33cm;洞內鋪設鵝卵石,向洞口呈一定斜坡;養殖池水位保持在30~35cm,控制洞穴頂部有25cm露出水面。洞穴上方有圓形蓋板,蓋板上設直徑30cm的觀察口,洞穴蓋板覆蓋泥土10cm,水渠內種植水草,整個養殖區內廣種綠植,并在夏季設置雙層遮陽網,確保養殖區內的水溫在有效范圍內。全天保持微流水。進排水口和陸上通道口安裝防逃設施。1.3養殖場水質。養殖場水源為山洞內天然泉水,山洞內水溫常年穩定在(20±2)℃,洞外仿生態養殖池水溫隨外界氣溫變化,溫度為(20±8)℃。常規水質指標采用快速分析盒測定,重金屬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量,水質情況如表1所示。1.4幼鯢種放養。為防止大鯢體表的病原微生物帶入養鯢池內,將所放養的大鯢苗種用1%~3%的食鹽水浸洗15~20min,然后放入養殖池中進行人工飼養。工廠化養殖池放養密度為3齡幼鯢10尾/m2,仿生態養殖池放養密度為5尾/m2。該試驗中工廠化養殖池每池15尾,仿生態養殖池每池6尾。工廠化養殖模式和仿生態養殖模式各選取5個養殖池進行生長速度的試驗,每3個月進行體長和體質量測量,連續監測12個月,根據體長與體質量計算分析大鯢的生長速度。1.5日常管理。1.5.1餌料投喂。該試驗所用大鯢餌料全部為鮮活小鯽魚。一般2d投喂1次,自由采食,待池中剩少量小鯽魚時再投喂。鯽魚投喂前用3%~5%的食鹽水浸泡15min。1.5.2水質管理。該研究采用微流水養殖,且殘餌和排泄物能夠及時排出,保持了養殖水質的清潔。及時清理水中的殘留物,防止殘留物的腐爛而污染水質。仿生態養殖池洞穴內水流交換稍差,需及時用水管沖洗清池,夏、秋季每2~3d清池1次,冬、春季每6~7d清池1次。1.5.3病害預防。疾病的防治按照“無病早防、有病早治、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進行。預防措施上,既要注意消滅病原,切斷傳染與侵襲途徑,又要注意為大鯢創造適宜生活環境,提高大鯢抗病力;治療措施上,要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良好的養殖環境是大鯢健康養殖的保證,做好養殖水體水質、水溫監測工作,餌料要消毒后投喂,養殖池內定期用碘或二氧化氯消毒,發現魚病,及時隔離,積極治療,操作中要防止大鯢機體受傷。1.6指標測定和數據統計。在養殖試驗的第3月、第6月、第9月和第12月對每個養殖池的大鯢進行計數和稱重;并每池隨機選取3尾單獨稱重和測量體長,計算成活率、增重率、增長率,成活率、特定生長率、和肥滿度、等生長性能指標。WG(%)=100×(Wt-W0)/W0(1)LG(%)=100×(Lt-L0)/L0(2)SGR(%/d)=100×(lnWt-lnW0)/t(3)CF=W/L3×100%(4)SR=存活幼鯢的數量/試驗幼鯢的數量×100%式中:W0為試驗初始體質量g;Wt為試驗結束體質量g;L0為試驗初始體長cm;Lt為試驗結束體長cm;t為試驗時間d;W是一條大鯢的體質量,L為一條大鯢的體長。原始數據經Excel2003初步整理后,用SPSS18.0對數據進行單因子方差分析(one-wayANOVA),用Duncan氏多重比較檢驗分析組間差異顯著性程度,P<0.05為差異具統計學意義。數據用平均值±標準差(Mean±SE)形式表示。
2試驗結果
2.1養殖試驗周期內水溫變化情況。整個養殖周期內對2種養殖模式的水溫進行了監測,每天9:00和15:00各測1次,然后取整月的水溫平均值作圖,具體數據見圖1。由圖1可以發現,工廠化養殖模式處在山洞中,所以水溫一直保持(20±2)℃。而仿生態養殖模式的水溫由于受到山洞內水源溫度和外界氣溫的綜合影響,所以水溫的變化趨勢較大,7—9月,正處盛夏季節,水溫逐漸上升至25℃,8月平均水溫高達27.3℃;12月至3月時,水溫不斷下降,2月平均水溫低至14.3℃。2.2不同養殖模式對大鯢體質量和體長的影響。由表2可以看出在1年的養殖周期內,2種養殖模式下大鯢的體質量和體長不斷增加,養殖前3個月兩種模式之間均重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6個月至12個月之間,工廠化養殖模式的大鯢均重逐漸要顯著高于仿生態養殖模式。2種養殖模式下的大鯢均長和成活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2.3不同養殖模式對大鯢生長性能的影響。由表3可知,養殖試驗的第6個月到12個月,工廠化養殖模式的增重率要顯著高于仿生態養殖模式。工廠化養殖模式的增長率在第9個月和第12個月要顯著高于仿生態養殖模式。此外,養殖試驗結束時,工廠化養殖模式的特定生長率和肥滿度要顯著高于仿生態養殖模式。
3分析與討論
溫度對大鯢的攝食、生長、發育以及成熟起著決定性作用,在其他因子滿足條件下,水溫是影響大鯢生長的最重要因素。龍泉大鯢繁育中心地處山區,原本為廢棄礦洞,后因地下水從礦坑內涌出,逐漸開發成大鯢養殖場。洞內水溫全年保持在20℃左右,非常適宜大鯢的生長。大鯢生長最適水溫為16~22℃,當水溫超高22℃時,大鯢會出現不安的狀態,尤其超高25℃后,大鯢的攝食會急劇減少,活動量減少,出現類似“夏眠”的現象。該試驗所開展的仿生態養殖模式,設在山洞外的小溪中,水源為洞內泉水,但受室外氣溫的影響,導致水溫在1年中的變化幅度較大,1月和2月,水溫<16℃,而7—9月,水溫則會高于25℃,尤其8月高至27.3℃,這對變化對大鯢的生長不利。因此,比較兩種養殖模式下大鯢各階段的體質量、體長和生長性能等數據,前3個月兩者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第6、9和12個月時,兩者間差異越來越大。第12個月時,工廠化養殖模式比仿生態模式相比,均重增加298.35g,均體增加4.45cm,增重率高了59.33%,增長率高了10.85%,且肥滿度高了1.60%,工廠化養殖模式下的幼鯢生長性能顯著高于仿生態養殖模式。這與仿生態養殖模式中水溫的變化有關,尤其當水溫低于15℃或高于25℃時,試驗中發現大鯢的攝食量會大大降低,但仍有少量的攝食活動。因此,夏季和冬季大鯢的體質量、體長等仍有增長。該試驗夏季高溫時未出現其他研究者所說的“夏眠”狀況,分析認為這與該試驗中水溫的緩慢升高且28℃以上水溫的時間較短有關,大鯢對高溫有了一定的耐受能力,若水溫繼續升高則大鯢可能進入夏眠狀態,因此,開展仿生態養殖時要盡量采取多種措施防止水溫過高或過低,對大鯢形成傷害。該試驗結果表明:幼鯢商品化養殖最好采用水溫保持穩定的工廠化養殖模式;仿生態養殖模式因水溫變化幅度較大,故不利于幼鯢生長。
作者:洪玉定 巫愛軍 王煜恒 陳軍 周廣帥 湯傳全 單位:句容市水產技術指導站
- 上一篇: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探究
- 下一篇:畜牧養殖動物疾病病因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