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推廣的難題與策略
時間:2022-02-01 03:54:00
導語:農業科技推廣的難題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合肥市耕地面積21.6萬hm2,鄉村人口276萬人。該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春溫多變,秋高氣爽,梅雨顯著,夏雨集中;年平均氣溫15.7℃,降雨量近1000mm,日照時數逾2100h。農技推廣機構的職能主要是從事農業技術推廣、試驗示范及科技培訓等農村公共服務工作。目前,一個以縣農技中心為龍頭、鄉鎮農技站為依托的縣級農技推廣體系基本形成,已成為合肥市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要生力軍,為合肥市的農業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做出了較大的貢獻。現將合肥市農業科技推廣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總結如下。
1合肥市農業科技推廣現狀
1.1推廣服務機構設置及人員組成
目前,全市共有國家公益性推廣服務機構1個,市級推廣機構有4個(推廣中心、植保站、土肥站、種子管理站),縣區級推廣機構有9個(三縣一區共4個中心,三縣共3個種子管理站、肥西縣植保站和土肥站),鄉鎮級推廣機構57個。合肥市三縣農技推廣部門現有在職農技推廣人員共193人,其中國家技術干部164人,工人29人。從專業職稱來看,高級職稱24人,中級職稱61人,初級職稱79人,高、中、初級職稱人員比例為0.15:0.37:0.48;從文化素質看,本科以上學歷38人,大專學歷65人,中專學歷70人,高中學歷8人,初中以下學歷12人,人員比例為0.20:0.34:0.36:0.04:0.06;從年齡結構來看,35歲以下68人,36~49歲92人,50歲以上33人。三縣鄉鎮級農技推廣部門現有在職農技推廣人員共294人,其中國家技干203人。國家技干中從專業職稱來看,高級職稱13人,中級職稱42人,初級職稱148人,高、中、初級職稱人員比例分別為0.06:0.21:0.73;從文化素質看,大專以上學歷109人,中專及高中學歷86人,初中以下學歷8人,人員比例分別為0.54:0.42:0.04;從年齡結構來看,35歲以下94人,36~49歲91人,50歲以上18人。
1.2經費來源及基礎設施配備
合肥市穩步增加對農技推廣的投入,對公益性農技推廣所需的相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近幾年每年從支農專項中安排300萬元左右用于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對市、縣推廣中心及站所的儀器設備進行更新,配備交通工具,提高監測、實驗手段和水平,改善工作條件。省、市共建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進一步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和農技推廣手段和能力。積極爭取農技推廣項目,抓好項目配套資金的落實。通過重大項目的實施,改善農技推廣機構的服務手段。如通過實施植保工程,在縣區建立完善病蟲害測報點和重大有害生物縣級監控區域站;通過實施沃土工程,建立土肥化驗室,配備相關檢測儀器。目前,三縣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有辦公樓、農業科技示范場等一些基礎設施建設,農技推廣所需的實驗室和實驗設備基本齊全。然而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只有少部分有職工住房和辦公區域,大部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辦公室和職工住房緊缺;全市鄉鎮基本沒有相應的農業技術推廣實驗儀器設備。
2存在的問題
2.1農業推廣體系不完善
農技推廣雖然經歷數次改革,但收效甚微,大部分改革僅僅是程序上精簡了人員,保證了農技人員的工資收入,但其他實質性問題依然存在,農技推廣的效果和現狀仍未從根本上好轉[1]。農技推廣技術裝備差,服務手段落后,大部分農技人員與外界接觸少,信息閉塞,知識更新慢,在觀念更新、技術創新等方面不能適應新形勢對農技推廣工作的要求,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技術創新[2]。而隨著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的逐年增加,縣級農技推廣中心逐漸忙于處理業務,但大部分鄉鎮農技人員卻無所適從,真正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時間少,絕大部分時間放到鄉鎮日常中心工作中,使農技推廣工作落實不到位。村級就根本沒有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即使前些年配備的科技副村長也是名不副實。
2.2知識缺乏,人才流失嚴重,人員結構不合理
一是知識缺乏,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結構出現很大變化,缺乏專業人才。二是人才流失嚴重,素質好、表現突出、個性能力強、有專業特長的人員被轉到其他黨政機關,或者是停薪轉職。由于受到財力、編制的限制,留下來的老同志憑經驗工作,新進來的年輕人思路開闊,但缺少實踐經驗,都難以適應當前農業生產對科技的需求。三是人員結構不合理。在職人員中,女同志多、工人身份多、男同志少,能干事的少。四是用人渠道狹窄,出現人才隊伍的斷層,農口有近10年(長豐縣農技推廣中心1992—2000年進人為0)幾乎沒有分配過農業院校畢業的大學生,致使農技推廣隊伍后勁不足和人才缺乏。
2.3經費嚴重不足,辦公條件差,資產流失嚴重
目前合肥市大部分縣級農業科技推廣系統,除了人員工資以及很少的人頭經費(長豐縣前2年為每年1200元/人),縣鄉財政無力拿出更多的資金投入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工作經費不足是基層農技推廣工作面臨的最大困難,導致鄉鎮長期處于“只有錢養兵,卻無錢打仗”的狀態。2001年鄉鎮機構改革,農技人員“三權”下放,鄉鎮農技站經改革后合并為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人員大都在政府辦公且忙于政府中心工作,分工包村或下派擔任村書記(村長)。區域中心站雖經過多年建設、改造加之國家商品糧基地縣項目資金的投入,但因機構改革,其固定資產有的被無償占用,甚至有的地皮被拍賣[3-4]。
2.4服務手段落后,服務與需求脫節
農技人員服務基本還是憑經驗指導農民生產,按照傳統的一張明白紙、一塊黑板報、一次培訓班、一處示范點的方式抓推廣,缺乏現代高科技服務手段;而農民又受到文化程度、資金的制約,對新型實用農業技術難以接受,盡管有的地方開觀摩會、做示范點,但參加的群眾思想水平不高、認知程度不理想。在科技成果應用上,大多定位在大宗農作物上,對具有特色農業出現的問題研究不多,在技術服務中注重產前的新品種、新技術的宣傳,產中的技術指導、對產后的產品儲藏和加工出現的問題研究不多,對農產品的銷售信息等不夠,致使服務的需求與供給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直接影響農技推廣工作的實際效果[5]。
3建議
3.1加強農業農村規劃,加快土地流轉
認真對各個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生態條件、土地、種養業生產規模、科技水平進行分析研究,建立農村科技公共服務項目庫,對科技人員進行合理的調配,并在合肥市“十二五”的規劃中有所體現。縣鄉政府要成立土地流轉機構,宣傳土地流轉的政策,解決農民擔心政策不穩和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搞好土地流轉合同鑒定和公證服務,確保農民流轉后得到應有的收益。實現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使耕者有其田變為能者用其田[6]。從而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和效益,實現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同時,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可以先在新農村建設點、土地綜合治理、外出務工較多的空殼村或勞動力為老人和婦女的地區進行。對成一定規模(33.33hm2以上)流轉的土地和綠色長廊一樣給予同等的獎補政策。
3.2搞好培訓和引智工作,提高農技人員的待遇
一是對土地經營者(農民或種養大戶)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種養科技管理水平。二是對農技人員進行培訓,使他們適應當前農業生產對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新產業等的要求。三是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進行人才引進和引智,以滿足農業新形勢的要求。在每個行政村培訓和落實一個科技示范戶,以加速新品種、新技術等的示范帶頭作用;縣鄉農業部門對其考核,財政每年給予一定補助,以提高其引進新品種和新技術的積極性和速度。四是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辦公條件和待遇,對實施國家重大項目和省市重點項目的農業科技人員實行獎勵政策,提高農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3.3提高市縣財政投入,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認真執行《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隨著財政收入的增加,對農業和農業科技要按比例增加。認真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積極爭取國家對水利的投入,搞好大型水利工程配套的渠道除塞清淤工作,推進小型水利設施產權改革,明晰產權,鼓勵農戶深挖塘壩,并給予財政補貼,保證灌溉,兼顧養殖。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種養大戶、農業企業家、農產品加工和農村經營的龍頭企業,并給與政策上支持和資金上的扶持,通過各種實業企業的帶動,提高農民科學種田的水平[7]。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縣域內金融機構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地貸款的發放;大力推進“農業信貸+保險工作”進展,解決農民因沒有擔保、抵押而造成貸款難的問題,降低貸款風險,調動農民應用新品種、新技術的積極性,滿足農民擴大再生產的要求。
- 上一篇:食用藥安全整頓動員會講話
- 下一篇:學院校友代表聯誼會領導講話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