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農業機械化程度研討
時間:2022-05-07 04:02:00
導語:加速農業機械化程度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江蘇要發揮自身優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的意見》,表明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是推進“兩個率先”和“三化同步”的重要舉措。而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裝備,全面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通過學習,結合工作調研,現就鹽都區如何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思考如下。
1鹽都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分析
我區地處沿海開放地區,二、三產業較發達,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農業從業人員逐步減少,而農業生產仍以家庭承包經營的小規模生產為主體,隨著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影響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和農民增收。因此,根據當前農村實際情況,如何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新課題。據2010年鹽都農機化發展的調研情況,我區農機化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1農機裝備水平增長較快。但結構不合理從農業機械發展的數量看,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已達46.26萬kW,擁有大中型拖拉機1044臺,小型拖拉機5836臺,水稻插秧機337臺,秸稈還田機械1242臺,機動植保機械6616臺,各類排灌機械8542臺,各類收割機械1435臺,各類播種機械3724臺,農副產品加工機械3553臺,漁業機械4713臺,噴滴灌設備923臺,飼料加工機械760臺,農用運輸車1471輛,各類配套農機具7756臺套。農機裝備的數量比5年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糧食烘干機、畜禽糞便處理機、清淤機、田園管理機械及特色農業機械才剛剛起步,拖拉機、植保機械、收割機械、秸稈還田機械等在結構上需要優化,分布也不均衡。
1.2農機作業水平顯著提高。但發展不平衡由于農機裝備的不斷增加,糧油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85.97%。全區機耕水平已達100%;機播水平只有56.3%(其中水稻機械化種植水平為27.6%,是較薄弱的環節,三麥機播水平為85%);機械灌溉率達100%;機植保水平達到100%;機械收獲水平達87.6%(其中三麥機收為95%,水稻機收為92%,油菜、玉米機收水平較低1。秸稈機械化還田水平為38.5%(其中麥秸稈還田45%,稻秸稈還田32%)。可見,水稻機插秧是瓶頸,2010年只有0.6萬hm;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有待進一步推廣。
1.3農機服務水平穩中有升,但創新措施不夠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的建立,通過農機作業的社會化服務,滿足了農、林、牧、漁等產業發展中產前、產中、產后過程的各類農機作業需求,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到2010年年底全區共發展新型農機服務組織23個,其中專業協會7個,專業服務公司1個,農機專業合作社15個。合作服務組織成員達908人,固定資產達1894萬元,擁有各類機具數量2579臺套,2010年服務農戶14970戶,涉及135個村,取得經濟效益8904.2萬元,其中純收入3864萬元。但這些服務組織中能獨立進行實體運作,并且開展一定輔助性服務的為數不多,真正開展農機作業一條龍服務的更少,主要原因是,個體公司經濟薄弱,面對產業和農戶的服務需求顯得力不從心。專業協會曾經在基層農機作業服務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但由于自身經濟實力無法提高、與農戶關系松散、政府支持逐漸減少等原因,服務呈減少趨勢,作用明顯弱化。專業合作社近年來發展較快,主要得益于政策引導、法律保障、農民需求,但據我們調查,仍有1/3沒有發揮作用,1/3與農戶的關系不夠緊密,并且普遍存在資金、用地、機具維修、人員技術提高等困擾合作社發展的問題,需要在組織結構、運行機制、服務功能等方面創新舉措,才能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
2加快推進農機化發展過程中的制約因素
根據鹽都農機發展的現狀和特點,在加快推進農機化的進程中,還存在以下制約因素,需要我們研究對策和采取措施。
2.1家庭承包經營模式與發展先進農業裝備存在突出矛盾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容納不了先進的技術手段,也無力購置性能優越但價格昂貴的農機具。機動噴霧器的功效比背負式噴霧器高10多倍,但是很多農民買不起,即使買后利用率也不高。工廠化育秧比傳統的露地育秧優越,但是靠分散的單個家庭卻難以做到。總體上說,家庭經營雖然適合中國現階段農村生產力水平的要求,但從生產力水平更高程度發展的需要看,社會化大生產是一種必然趨勢。因此,發展現代農業裝備需要我們想辦法把家庭經營納入到社會化大生產的軌道上來,如何在保持家庭經營優點的情況下,利用高性能農機裝備來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困難重重。
2.2農機裝備結構性矛盾仍然很突出在機具推廣類型和數量上,存在“三多三少”現象,即低檔次機具多,高性能機械少;糧食生產機械多,其它經濟作物等特色農業機械少;小型機械多,大中型機械少。我區有相當數量的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植保機械是20世紀80、90年代購買的小型老舊機具,有的甚至是70年代買的,存在嚴重“超期服役”現象,這些機具還霸占了相當大的作業市場,使得報廢更新推進速度十分緩慢。
2.3區域間發展不平衡有的鄉鎮機具推廣得多,作業水平高,有的鄉鎮機具推廣少,作業水平低,而農機服務能力相差更大,主要原因,一是領導重視程度不夠;二是配套設施不健全,表現在一些道路橋梁不適合大、中型機械通過;三是種植結構差異,有的地方以水產養殖為主,有的以種植業為主。
2.4水稻機械化種植成為農機化發展的瓶頸全區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八五”期間,實現了三麥種植機械化,“九五”期間重點推廣了機械收割技術,‘十五”期間重點研究水稻機械化種植問題,“十一五”全面推廣水稻機械化插秧以來,機插秧面積增長不快,效果不明顯,主要原因,一是受水稻直播的影響,農民只考慮到眼前利益,不注重長遠發展;二是以前只注重宣傳育秧技術和機插秧如何省工節本,沒有很好研究栽后苗情管理以及施肥、施藥、大田后期管理技術,造成了機插秧的優越性不明顯;三是能夠承擔育秧和機插秧一條龍作業的合作組織發展不快,農民自己想搞,但顧慮較多。:
2.5過了三包服務期的農業機械維修相當困難這種現象普遍存在,特別是在農忙期間,個別機手能因一個小故障耽誤幾天時間。主要原因:一是農村中缺少懂技術的專業維修人員;二是鄉鎮上買不到高性能機械配件;三是農機維修點少,維修服務質量差。大型機械和高性能特色機具維修難的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機化的發展。
2.6農機投入不能滿足農機化發展的需要近幾年國家雖然實施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激發了農民投資的熱情,機具保有量增長也較快,但對為農民服務的體系建設投入不足,農民培訓和農機管理使用者的技術業務能力跟不上發展的步伐。地方政府對農機的投入更少,機具的更新和優化、農機作業的扶持等往往被忽視。有些鄉鎮體制不健全,管理隊伍不穩,人員技術素質不高,影響了為農服務工作的開展和服務質量的提高。
3對今后加快發展農機化的思考和建議
在新的形勢下,針對我區農機化發展的現狀,如何利用農機合作組織來解決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共性問題和制約農機化發展的難點問題;通過政府扶持促進舊機具的淘汰更新,發展高效設施農業裝備;創新模式、引導扶持農機維修產業的壯大;加強農機、農藝結合,推進水稻機插秧快速發展;是我們必須不斷探索和深入思考的問題。
3.1要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首先要加快新型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建立農機公益性管理人員、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農機維修網點“三位一體”的基層農機推廣服務體系,是加快農機化服務組織和機制創新,提升服務水平,同時又適應我區當前農業經營模式的有效途徑。一是強化農機技術推廣服務。爭取區政府出臺加快農機化發展意見,將農機工作擺上位置,列入考核內容,使鄉鎮領導重視,穩定公益性人員隊伍,促使農機一條線人員能正常開展工作。同時加強技術培訓,提高業務能力,在新技術、新機具試驗示范和應用上創新服務機制,拓寬服務領域。二是培植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農機合作社是促進規模經營、土地流轉和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提高,推動農村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載體。我們要把農機合作社建設當成基層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抓,利用各種手段和措施加快建設,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解決“農民有機找活難、有活無機干”的難題,提高機具使用率,增加農機戶的收入,帶動農機化的健康發展,同時提高農機管理水平。農機社會化服務主體的培育必須堅持滿足需求和自我發展有機結合的原則。要重點針對一家一戶難以辦到又迫切需要幫助的內容開展服務,如統一機械耕作、收獲解決農戶資金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統一植保、機械化育秧解決農戶技術低、成本高的問題;同時,盡可能增加服務的覆蓋面,起到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的作用。三是加強農機維修服務。在每個鄉鎮都要建立三級以上的農機維修網點。爭取項目,強化投入,建設高性能農機具修理中心,積極爭取省級以上資金的同時,區級財政也要配套扶持,真正做到全區的高性能農機具大修不出區、小修不出鎮,切實解決用機戶修理難的問題。總之,加快推進以合作社為主體的農機服務體系建設,使農機服務走向市場化、社會化,通過耕作、機插秧、機械化植保、收獲的統一服務,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科技應用和機械化水平,生產者可以花錢買服務,農戶可以安心于專業化生產管理,體現了現代農業的社會化分工。
3.2加快推進農機化的發展,必須要關注農機、農藝技術上相結合的問題我國土地廣闊,地形復雜,各地自然條件、耕作制度及作物種類也各不相同,如果不注意農機化與農業科學、耕作制度的關系,充分發揮科技人員和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為發展農機化創造條件,那么農機化程度就很難提高。我們應組織農機、農藝專家共同研究、協同攻關,制定互相適應的農機作業標準和農藝規范,形成農機和農藝相協調的良性機制,重點解決農機化發展中的瓶頸技術。一是研究推廣機插秧過程中的高產栽培技術,加快提高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農機農藝結合就是要按照農業技術標準實施各自的技術,應該堅持農機和農藝技術都要不斷進步,誰先進就應該以誰為主,不是獨立進行,而是結合發展,發展的關鍵不在于農機、農藝技術各自本身的發展,而在于兩者在發展中要相互適應并符合農業生產的要求。機插時的農藝要求和栽后大田管理技術是影響機插秧推廣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要組織農業專家考察苗情,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技術措施,并總結出一套適合鹽都地區的高產栽培技術。然后通過技術培訓,使插秧機手能夠了解和掌握機插秧過程中的農藝要求,不斷完善技術服務,構建水稻生產機械化的保障體系。二是通過農機農藝相結合,發展高效設施農業裝備。只有農機與農藝有機結合并使兩者相互適應,才能充分發揮農業機械潛力,實現農業增產增效目的。鹽都的蔬菜大棚作業機械、高效漁業機械、適合溫室大棚的物理農業裝備等等都很缺乏,我們應借助高效農業發展的初始階段,來加大技術研究力度,引進示范推廣與鹽都農藝措施相適應的農業機械。三是通過農機農藝相結合,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組織農機農藝技術人員重點研究秸稈還田后的技術措施,使這項關系群眾生產生活的好事變好。成立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宣講團,分赴各鎮舉辦秸稈機械化還田與機插秧集成技術培訓班,使村組干部、農機人員通過觀摩多媒體演示、傾聽專家講解,全面系統地掌握秸稈機械化還田的技術要求、作業方式及秸稈還田后機插秧移栽和田問管理的注意事項。
3.3加快推進農機化的發展,關鍵是利用好各級政府對農機的扶持政策抓住各級財政補貼購置農機具的機遇,宣傳推廣大、中型農業機械及高性能機械,因地制宜地發展各鎮的特色農機,以服務高效農業規模化,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農業機械,更新舊的農機裝備,優化全區農機裝備結構,解決“三多三少”問題。一是大力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及設施農業裝備。加快農機作業由稻麥生產的主要環節向產前、產后延伸,引導農民發展種子精選、包衣機械、糧食烘干、加工、倉儲機械,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順應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加快實施農機化發展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由大田農業向設施農業,由種植業向養殖業、運銷業全面發展的戰略轉移,加快引進、試驗、示范適應蔬菜生產特點的耕整、起壟、作畦機具,解決菜地耕整、平田、起壟等工序的機械化作業難題,逐步發展蔬菜保鮮、育苗、移栽、噴(滴)灌等機械。引進推廣苗木挖穴機、修剪機。穩步發展漁塘增養、飼料投餌、鮮活農產品運輸等機械,降低農民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促進高效農業持續、快速發展。二是強化農機裝備調優。逐步改善現有農機裝備“三多三少”的現象,引導農民優先發展44.1kW以上拖拉機及配套的旋耕機、復式作業機、高性能聯合收割機、乘座式插秧機等。同時,按照節能減排的要求,加快現有老舊機具的更新和淘汰,鼓勵發展節油、節水、節肥、節種、節藥農業機械,大力推廣秸稈還田、高效植保、化肥深施、保護性耕作等環保型機械化技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三是利用陽光工程、科技人戶等項目,加大農機實用技術培訓。利用培訓班和相關會議強調農機教育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重要性,進行廣泛宣傳,提高農機從業人員的思想認識和申請參加技能鑒定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活動,采取送教下鄉的形式,把技術送到鄉鎮,利用高性能收割機年檢年審、發放跨區作業證的契機,印發技術資料,對高性能收割機駕駛員進行復訓。農民群眾是發展農業機械化的主體,要發揮并保護好農民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積極性,就必須讓農民買得起、用得好。以培養農村農機實用人才為手段,大力實施農機化新技術推廣普及,一方面,為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普及應用提供技術保障,另一方面,讓農民充分共享社會進步的成果。
農機化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手段和實施農業科技的載體,其作用就是利用農業機械在生產中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效、保證農藝生產質量。實踐證明農機化在轉化農業科技成果、引導農藝改革潮流、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是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才能全面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 上一篇:縣政府全年消防工作意見
- 下一篇:市區金融風險排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