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述土地與能量循環轉化規律

時間:2022-12-08 09:46:09

導語:闡述土地與能量循環轉化規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闡述土地與能量循環轉化規律

作者:甄李黃巖單位:泰來縣國土資源局

土地生態系統的功能

發揮土地生態系統的各種功能是人們進行土地利用活動的主要目的,不當的利用活動會帶來土地退化現象,進而對這些功能的發揮產生消極影響。一定程度上說,土地保護就是圍繞這些功能的保護而展開的綜合治理活動。

1生產功能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資源本身的性質。它體現為自然植被第一性凈生產力,意指綠色植物在單位時間和單位面積上所能累積的有機干物質,包括植物的莖、葉和根等的生產量以及植物枯落部分的數量。勞動生產力是施加人工影響而產生的,即人類生產的技術水平。主要表現為對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約程度。人類通過對自然的改造,大力發展集約化經營,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生產能力,滿足了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

2土地生態系統的交換功能土地生態系統及其環境之間以及土地生態系統內部各成分之間,通過各類營養關系,相互聯系在一起,期間不斷地進行著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交流,這就是生態系統的交換功能。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最根本的實現方式,能量流動與信息傳遞統一于物質循環中。

3凈化功能土地生態系統具有凈化功能,包括自然凈化和人工凈化兩種形式。自然凈化還原功能是通過自然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分解和同化作用,使自然生態環境得以恢復原狀的能力。進入土地生態系統的污染物質在土體中可通過擴散、分解、沉淀、膠體吸附、生物和化學降解等作用,使污染物變為毒性較小或無毒性甚至有營養的物質,或者變為難以被植物利用的形態存在于土地中,暫時脫離食物鏈退出生物小循環。

4土地生態系統的景觀美學功能土地生態系統的景觀美學功能主要包括自然景觀美學功能和文化景觀美學功能兩個方面。土地生態系統的自然景觀是地球表面經千百萬年演化形成的,是具有價值的景觀客體。自然景觀結構性最強,和周圍的環境相比最有序,具有“最大的差異性”與“最大的非規整度”,因此它最能吸引人,喚起人們追求奇異的特性。土地生態系統又是人與自然長期作用的產物。在長期的人類干擾下,它帶有深深的人類活動烙印,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檔案功能以及作為旅游資源的價值,這種景觀被稱為文化景觀。

土地生態系統的特性

1整體性任何一個土地生態系統都是由多種因子、不同層次和多個子系統構成的。若干小的土地生態系統單元可以構成一個大系統,若干個大系統再構成一個更大的系統,以此類推,直至構成全球土地生態系統。在某個子系統中,無論是環境組分還是生物組分,都是各種因子縱橫交錯而形成的復雜網絡結構,各個因子相互聯系,是一個彼此制約而又協調一致的整體。土地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特征決定了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具有綜合性和系統性。

2開放性不管是人控的還是自然的土地生態系統都是不同程度的開放系統,不斷地從外界輸人能量和物質,經過轉換,一部分以有機物的形式積累在系統內,另一部分以熱量或廢棄物的形式輸出到系統外,從而維持系統的有序狀態。任何生態系統沒有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就談不上系統的生存和發展。

3區域性土地生態系統有明顯的區域性。由于各地氣候條件多樣、地形各異,森林、草地、農田和水域等土地生態系統地域性特征明顯。因此,土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發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例如,山區應以林地生態系統為主,平原區建立以糧、油、棉為主體的農田生態系統。我國在西部進行的生態建設,就要根據當地具體的自然環境條件,仔細考慮生態退耕后的土地應以“還林”為主,還是以“還草”為主,以實現理想的生態恢復效果。

4可變性土地生態系統的邊界、結構和功能都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這是由于土地生態系統內部組成要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所決定的。引起土地生態系統變化的因素也是多樣的,既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這都存在較大隨機性,人們目前還無法對其變化進行長期精確的預測。一般說來,生態系統層次越多,結構越復雜,系統就越趨于穩定,受到外界干擾后,系統自我調節及恢復能力也越強。相反,食物鏈越單一,系統越趨于脆弱,穩定性也越差,稍受干擾,就可能導致系統的崩潰。對于系統結構簡單的農田生態系統,只有通過人工調控才能維持系統的穩定性。

5土地生態系統是各種過程最活躍的場所土地生態系統是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和水圈等相互作用的中心,是各種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物質和能量交換轉化過程最活躍的場所;自然界的四大基本循環———大氣循環、地質循環、水分循環和生物循環都在土地生態系統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