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縣級臺農業科技節目

時間:2022-10-10 03:41:40

導語:淺談縣級臺農業科技節目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縣級臺農業科技節目

最近幾年,縣級廣播電視臺普遍辦起了常年或季節性的自辦節目,以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那么如何才能辦好新形勢下縣級臺農業科技節目呢?筆者試著從多年從事基層宣傳工作經驗出發,作一下這方面的探討。作為最基層的平臺,縣級廣播電臺要辦精、辦活農業科技節目,就必須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總要求,明確責任,準確定位,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把體現黨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眾心聲統一起來,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通過聲音、通過電波傳遞給廣大農民,切實為“三農”服務,求得最佳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具體來說,要辦好新形勢下縣級臺農業科技節目,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適應“三貼近”要求,改進節目結構,擴大農村廣播節目的影響力

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舉辦農業科技節目,推廣本縣適用的農科技術,這是一項系統工程,縣級臺自辦農業科技節目,宣傳內容要能聯系本地實際,農村廣播節目的服務主體是廣大農民,因此,節目設計必須適合農民口味,適應農民需求.特別是農業科技節目,要根據本縣的地理環境,自然優勢,農業生產發展趨勢,農民生產,生活習慣,宣傳當地農民學得到、看得見、摸得到的科學技術和致富信息。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學,三靠投入.農民迫切要求學習農業技術,了解經濟信息和改革經驗,盡快脫貧致富。根據農民要求,我們改進廣播宣傳,為農民致富鋪路搭橋。擴大農業科技宣傳面,突出重點宣傳。發揮節目優勢,配合進行宣傳。傳播經濟信息,幫助解決疑難。一開始辦節目的時候,稿源缺乏,摘編報刊,網站搜索的稿件較多,針對性不強,又不大適合農民的口味,節目雖說辦下來了,但效果很不理想.當然,我們不必要求記者和編輯,每次采訪都腳穿膠鞋,深入田邊地頭,但是必須要求有來自農村一線的真實聲音,以保證農業科技節目的純正“農味、農色”。

二、推廣本縣適用的農科技術,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依靠社會各方面力量,變獨家辦節目為聯辦節目

《農業科技》節目剛開始獨家辦的時候,遇到了稿源少、內容空洞,沒有說服性。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認識到不足后,我們積極發揮通訊員的作用,“揚獨家之優勢,匯天下之精華”,從全縣農、林、水等系統聘請通訊員,進行稿件的采寫和組稿工作,節目組根據農村的實際需要,提前謀劃,作到選題、撰稿人、交稿時間三落實,按計劃分期播出,通訊員有專業知識,又有實踐經驗,寫的稿件能講到點子上,農民聽了信服。例如,為了做到“廣播講在季節前,農民用在季節中”,引導農民克服重化肥,輕農家肥的偏向,記者深入到農委和專家一起策劃了錄音系列報道《要重視用農家肥》、《高溫堆肥》、《怎樣種好綠肥》、《合理使用化肥》等稿件,分別在積肥、施肥的季節播出。農民覺得在理,眼下又正用的上,就按照節目里的內容去做,收到很好效果。

三、變單一節目宣傳為配套服務

過去,我們宣傳農業科技知識,只限于農業科技節目,很少和其它節目特別是新聞節目相配合,縣鄉兩級的農業科技節目又是各辦各的,因此,宣傳一項新技術,形不成一定的氣候,往往收效甚微。有鑒于此,在新聞節目和有關專題節目中也推廣農業科技知識。比如,夏季水稻病蟲害來勢猛、面積大,除了在新聞節目中宣傳行動和經驗之外,還舉辦了防治水稻病蟲害的專題節目,介紹防治技術。各鄉鎮廣播站也緊密配合,迅速把防治技術傳播到千家萬戶。去年霍山縣發生6.30特大洪災,洪災過后,水稻病蟲害來勢猛、面積大,防治水稻病蟲害工作迫在眉睫,我們除了在新聞節目里宣傳全縣各地的行動和經驗之外,舉辦了水稻病蟲害的專題節目,介紹防治知識。另外,在本臺的網站,微信配合推送防治技術,同步報道,“多兵種”作戰,這樣發揮各種媒體的宣傳作用,相互補充,加深印象,使農技宣傳既有一定的聲勢,又有相當的深度,農技知識在全縣很快推廣開來。結果幾天時間,水稻病蟲害得到及時防治,災年獲得了好收成。農民說,廣播里講的正是我們要做的,很及時,很實在。

四、變“一播既之”為跟蹤服務

以前我們宣傳農業科技,想了許多辦法,費了不少精力,宣傳了許多項目,但很少考慮農民聽眾是否聽懂了、真干了,在實踐中遇到哪些困難,如何幫助他們解決。于是,我們“一播即了”,聽眾也就“一聽即過”。近年來,我們在這方面也有所改進,廣播稿力求口語化,生動有趣,使農民悅耳、入腦。對記者采寫或通訊員來稿,我們要求稿件要通俗易懂,有趣味性,讓農民朋友易于接受。同時要加強典型報道和連續報道.推廣一個新項目,宣傳一項新技術,我們有計劃地報道它的效用、從頭到尾應該怎么做,有些重要問題,要用典型事例進行發復的宣傳。只有這樣,農民在實踐中每前進一步,都有榜樣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辦法。我們宣傳的東西就易于普及了。做好跟蹤服務,在欄目中開辦子欄目,如農民來電,農民聽眾來信等。對于來電詢問技術問題,我們都熱情接待,力求有問必答,還把農技資料送給他們,幫助他們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今年年后,針對連日來出現的大幅降溫天氣,記者同霍山縣農技專家,會同鄉鎮農技站工作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給農民朋友詳細講解應對措施,及時預防冷害天氣給農作物帶來的影響,除了在廣播宣傳外,又利用宣傳車播放預防冷害天氣給農作物帶來的影響等內容,巡回宣傳傳授防治辦法和施藥技術。農民說:“發展農業靠科學,學習科學靠廣播”,通過宣傳,農民們及時進行田間清溝排水、病蟲害防控和追施速效肥料,促進苗情轉化,把損失降到了最低。我們深深的感到,只有播出前、播出中和播出后各個環節的工作都做好了,才能辦好節目,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在發展商品經濟中,農民把信息看的很重要,我們把介紹農村致富信息作為節目宣傳的一項重要內容,農民從廣播里聽到合適于他們的致富信息后,來人來信來電咨詢,我們為他們牽線搭橋,幫助他們找到致富的門路。對農節目,顧名思義,是辦給農民朋友聽的,農村廣播節目的服務主體是廣大農民。因此,我們的節目就要心系農民。農業科技節目應根據本縣的地理環境、自然優勢、農業生產發展趨勢、農民生產、生活習慣,宣傳當地農民學得到、看得見、摸得到的科學技術和致富信息,并做到以上幾點,縣級廣播電視臺就能把農業科技節目辦得有聲有色,最主要的是能貼近農民的生產需要,收到實實在在的社會效果。

綜上所述,縣級臺辦好對農節目并不是一件多么難的事情,只要我們善于動腦,用心去做,節目一定可以辦的有聲有色。

作者:呂潔 單位:霍山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師玉俠.淺談農業科技電視節目的可視性[J].今傳媒,2013(12).

[2]王寶聰.農業科技報道追求新“三性”[J].新聞實踐,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