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市場的風險轉移綜述
時間:2022-11-23 05:12:20
導語:農業市場的風險轉移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蔣和平工作單位:浙江農大經賈學院
農業向市場經濟轉變,這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廣大農民擺脫貧困,奔向小康的必然選擇。但是,我國農村真正從計劃經濟轉變到市場經濟,決不是一件輕而易岸的事情。特別是把農民引向市場,更需要一定的條件。因為農民進入市場就要擔負一定的市場經營風險。怕市場經營風險,這是當前農民走向市場的最大心理障礙。因此,除了教育農民樹立市場經營風險意識以外,抓緊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經營風險轉移機制,對農業市場經營風險進行適度轉移,也是很重要的。
一、農業市場經營風險對農民走向市場的制約
農業市場經營風險是指農民生產或經營農產品時,因生產過程中的損失、產品銷售不帆或肖‘價銷咨而引起農民收入的不穩定性和生產經營各環節的無序性。包括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所謂自然風險,是指因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經營風險。由于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在一起的,農業收成的豐歉,受自然條件的制約,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生產成本低,遇上早澇冰雹自然災害,就會增加成本,降低單位面積產量,造成農民歉收。因此,農業是一種風險型產業。所謂社會風險,是指農民進行生產經營過程中,社會各方面因素的制約而造成的風險,它包括:1.政策風險。由于各種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使得農業發展與政策相關但很大,農業政策是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或經營的導向和保障。政策穩定是農業穩定的前提。近年來,我國某些農業政策缺乏連續性,農民怕政府農業政策變的思想比較嚴重。因此,他們對進入市場持徘徊觀望態度。這種政策的不穩定擾是農民進入市場所面臨的一種風險。2.價格風險。價格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杠桿,還是農業資源配置的重要信息.農產品在市場上價格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農民的經濟利益,進而波及到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如某一農產品市價高而又平穩,農民生產或經營這種農產尸:所面臨的市場價格風險就小,反之,農民所面臨的價格風險就大。3.營銷風險。農產品營銷是農業再生產能夠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農民只有把所生產的農產品及時銷售出去,取得銷售收入,才能實現農產箭:價值。用換回的貨幣資金購買生產所需的物質,支付其它的費用,使得農上再生產順利進行。如果生產的農產品不能安全、及時、經濟、順利地運銷出去,則農民進入市場所面臨的營銷風險就大;反之,風險就小。4.農用生產資料供應風險,即來自生產資料供應方面的風險,包括生產資料供應量風險和供應價格風險。由于我們農業市場和價格機制不健全,造成農用生產資料市場建設滯后,農用生產資料的數量和種類不僅供應不足,而且價格高昂。特別是近年來,由于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造成農產品成本不斷上升,農業的比較利益不斷下降,從而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農民進入市場所面臨的風險。5.服務風險。要把農民引入市場,必須注重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在農技、農經、植保、農機、水利、信息、運銷、生產供應等方面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全程服務,幫助農民克服生產和經營中面臨的種種困難。農民進入市場能否得到相應的配套服務,這是農民所面臨的服務風險。如果農民在生產和經營中得不到相應的配套服務,農民的經濟利益就難以實現,就會影響農民進入市場的熱情。6.質量風險。農產品質量的優劣,決定著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如果農民生產的農產品質量高,則其市場競爭能力就強,盈利就高,對農民就越有利,農民面臨的質量風險就越小,農民進入市場的積極性就越高。7.信息風險。信息對農民走向市場發揮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國農村市場信息服務未成體系,信息傳遞手段落后,加上部分農民自身素質較差,難以捕捉真實可靠的市場信息,農民還容易被眼前虛假的市場信息所迷惑,容易造成生產的一窩蜂和市場農產品供求的波動,使商品經濟陷入產品價高一一盲目發展一一滯銷一一產品短缺的惡性循環之中,增大農民生產風險。因此,為農民提供真實可靠的市場信息才能更有效地促進農業市場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農業市場經營風險的存在,極大地制約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這種制約作用表現在:第一,市場經營風險使農民產生恐腸乙理,他們需要市場卻又怕市場,擔心進入市場后無所適從,不知道經營那種農產品能賺錢,尤其害怕生產的農產品賣不掉而遭受損失。他們感到市場變化莫測,從而畏懼市場,不敢進入市場。第二,市場經營風險給農民帶來損失,減少農民的經濟收入,影響農民生產和經營的積極性,不利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更不利于農民走向市場。因此,把農民推向市場,就必須對農業市場經營風險進行適度轉移.
二、市場經營風險轉移方式的構想
1.報失補償。這是對市場經營風險損失給予適當補償的一種風險轉移方式。其宗旨在于保護農民的利益,穩定農民的收入幫助農民轉嫁市場經營風險。因此,政府和有關部門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完善農產品儲備制度,對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糧棉等大宗農副產品,國家要從財政中安排一定資金,逐級建立儲備制度,搞好吞吐調控,平抑市場價格,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二是建立風險儲備金制度和農產品風險基金制度。當出現較大的自然災害時,應從經濟上給農民一些補償。此外,要允許農產品經營單位按規定、按購銷額的一定比例,在稅前提取農產品風險基金,實行??顚S?以豐補歉,以夷補險。三是通過國家保險機構和興辦農村合作保險,有重點地開展一些農產品經營或生產保險,以保證農民經營收入的穩定。四是國家必須實施價格支持政策。五是引導農民聯合起來經營農產品,集體承擔農產品市場經營風險。2.放寬政策。這是對政策風險轉移的一種方式。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應該采取措施調整和放寬有關農村經濟政策,使農民走向市場有一個寬松的政策環境。具體應做到:(1)要真正放開農產品經營和價格,形成多渠道、少環節、開放式、高效率的流通網絡,讓農民全方位進入流通,參.與市場競爭。(2)放手發展農民個體運銷,鼓勵農民進城經商,大力發展各類運銷專業戶和聯合體。(3)允許農民直接進行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4)對農民進入流通領域應實行低稅或免稅照顧,保證參與流通的農民有錢可賺;國家還應在貸款上給予扶持,為農民進入市場創造良好的經濟條件。3.配套服務。這是通過完善的服務,理順生產經營各環節的關系,使生產經營協調進行來減少風險的一種轉移方式。增強農民抵御市場經營風險能力,就需要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科技、信息、農機、農技、植保、水利、儲備、銷售等系列化服務,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民收益。4.信息保障。一要健全信息服務機構,建設經濟信息網絡,努力形成一個包括各級政府經濟潔息中心、經濟主管部門、專業協會、專業大戶在內的多層次、多渠道、縱橫交錯的信息系統。二要廣泛開展對外信息交流,特別是要加強與中心城市、經濟發達地區、信息咨詢機構的聯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和手段,為農民進入市場提供真實和準確的信息。三要以準確及時的市場信息引導農民按照市場要求安排生產,調整產業結構,從而減少農民生產的盲目性.保證農產品適銷對路,貨暢其流.5.市場連接。轉移農業市場經營風險,國有企業、外貿企業、供銷合作社、農產品加工企業等中介組織要與農民建立起利益均沾和風險同擔的貿工農一條龍、產供銷一體化的經營組織,通過產銷一體化經營,解決千家萬戶農民小生產與國內外大市場的矛盾,把小生產與大市場連接起來。這種經營組織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緊密型,由聯合組織(集團、公司式企業)向種養專業戶供應種苗、飼料、原料,提供生產過程的技術服務,專業生產農戶則執行聯合組織的生產計劃,按技術規程進行生產,按時、按質、按量向聯合組織交售產品,雙方均按內部商定的價格進行作價計算,并簽訂經濟合同,聯合組織與農戶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均沽;二是半緊密型,由聯合組織向農戶提供種苗、飼料、原料、技術、銷售服務,農戶向聯合組織交售產品,雙方價格隨行就市,聯合組織對農戶產品實行保護價格收購,并實行利益保護;三是松散型,由聯合組織向農戶提供市場信息和生產技術服務,按市場價格供應種苗、飼料和原料,或由農戶自己組織種苗、飼料和原料,農戶委托聯合組織代銷產品,聯合組織收取合理的手續費。6.建立經濟合同制度。完善經濟合同制是轉移農業市場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因為經濟合同制是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市場自發調節之間的一個中間環節,它使國家的計劃與農民的生產緊密銜接。它既保護農民的利益又保障國計民生的安全,對于防備農業市場經營風險具有重要的作用。完善經濟合同制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對供求關系比較穩定的農產品,經營部門可與農戶簽訂購銷合同;以購銷合同為契約,固定產銷關系,明確權力義務,以購銷合同指導農民生產。二是對市場供求波動較人的農產品,可以引導經營部門與農民簽訂農產品期貨交易合同,發展包括套期保值交易和投機性交易在內的農產品期貨交易,通過在期貨交易合同未到期前買賣雙方的合同,進行套期保值,減少農產品市場風險,保證農民收益,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
- 上一篇:農業市場建設的設想
- 下一篇:當前農業市場模式的探究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