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市場的體系與機制
時間:2022-11-23 05:27:47
導語:農業市場的體系與機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王山群
“開拓農村市場,搞活農產品流通,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是十六大報告在述及農業和農村工作時特別強調的任務。在目前的家庭承包生產經營體制下,農民單家獨戶的分散生產,規模狹小,品種雷同,加之市場信息不靈,生產帶有很大盲目性,生產結構的趨同性使農業市場需求與生產經營難以適應,結果是農產品價格周期性波動,使生產者、經營者、加工者、消費者均受其害。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質是完善農業市場體系并建立高效良性運行的市場機制,因此,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切實把市場問題解決好,大力推進農業的市場化進程,必須堅持以市場為起點、為目標,把精力主要用在研究市場、順應市場和開拓市場上,切實解決好農民“不愁長不出、養不出、加工不出,就怕銷不出、銷出后得不到好價錢”的市場問題。
加強信息流通創新,建立和健全農村商品經濟信息市場網絡體系政府要履行職能,主動適應市場經濟機制和信息社會以及加入后國際貿易競爭的要求,大力加強、培植、扶持農村經濟信息市場建設。政府部門除了向農民提供政策法律信息服務外,更要注意提供市場信息服務,有必要可以嘗試設立專門的農村經濟信息中介機構,通過各種傳播媒體加大信息市場有效供給,加強信息市場管理,重視研究和預測市場需求,優化信息產品結構,克服當前農村經濟信息中的“事后信息多,即時信息和預測信息少”,“宏觀信息多,微觀信息少”,“當地信息多,外地信息少”等不合理狀況。變“馬后炮”式的信息遲滯供給為“雪中送炭”式的及時服務和超前預報服務;強化微觀經濟信息的采集與傳播,使分散經營的農民盲目跟著感覺走,轉變為跟著信息朝市場走;加強信息的橫向、縱向交流,開拓新市場,使農民真正走出“蛋賤殺雞、雞少蛋貴、蛋貴養雞、雞多蛋賤、蛋賤又殺雞”的怪圈,在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由于農業信息專業性強,復雜多變,對從業人員有較高的素質要求,因此政府必須制定規劃,加強對農村地區的人員、科技、資金投入,培訓人才,建立機構,健全自上而下的信息服務網絡,以市場經濟機制運作,逐步促成農村經濟信息市場形成與發展。
加強商品流通載體創新,建立和健全城鄉農副產品市場網絡體系從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看,當前迫切需要著重建好以下市場:一是建立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形式、多渠道并存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二是建立規模大、輻射面廣、凝聚力強的骨干市場,發揮其“龍頭”作用;三是突破小而全的綜合性市場,建立跨地區、跨省市的大型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和中轉市場;四是建好眾多的鄉鎮農貿市場,以方便群眾,調節余缺,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可發展為大型的專業市場,同時建好無形市場,形成更廣闊的銷售空間;五是要十分重視培育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市場。尤其要注意的是,上述農村各類市場的建設都要與小城鎮建設配套進行,促進城鄉經濟共同發展。加強流通主體創新,培育農產品銷售隊伍,大力發展多層次的流通形式注重培育農民經紀人隊伍。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數以億計的農民小生產者是市場的主體,但不可能人人都涌進市場,必須通過經紀人隊伍把分散的小生產者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聯接起來。經紀人一頭聯著農戶,一頭聯著市場,其利用各種手段將農民生產的產品源源不斷地銷住市場,同時又將在流通領域中獲得的市場信息及時準確地反饋給生產者,讓農民根據市場信息安排生產,避免了盲目性,減少了市場風險;而且,經紀人隊伍的不斷壯大,可以讓更多的農民從農業生產第一線分離出來,拓寬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提高了農業生產的規模效益。農民經紀人作為農產品流通的媒體,只有在更高的層次上發展,才能在更廣的領域里搞活流通,才能在更大的范圍內有效地組織農民生產。一是對起步階段的農民經紀人興辦的生產經營實體和對大宗農產品運銷起龍頭作用的流通大戶,要在資金、稅收、市場拓展等方面給予支持;二是須積極組織和發展經營大宗農產品的商會、行業協會、專業協會為龍頭,使經紀人由“單干”走向“合伙”,由“合伙”走向“合作”,提高農民經紀人參與市場競爭的組織程度,帶動廣大農民進入大市場。大力培育農民銷售隊伍,組織農民直接到大市場開辦農產品銷售攤檔、超市和連鎖專賣店。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以來,各地農村涌現出一大批規模經營的生產專業戶和專業生產合作社,他們生產的農副產品不僅數量大、品種多,而且上市集中,季節性很強,單靠經紀人很難解決季節性強、吞吐量大的銷售難題,于是,農民自產自銷隊伍就應運而生,即農民直接到大中城市興辦農副產品市場,這是走出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民經紀人經銷模式的又一創新經營模式。其優點為:一是減少中間環節,使農產品營銷成本降低;二是減少運輸環節,縮短農產品在途中停留的時間,提高農產品保鮮度、品位和檔次,賣到好的價錢;二是知識型農民既當生產者又當銷售員,可以直接了解市場行情和消費者需求,指導農民調整自己的種養業,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使之再上規模,再上檔次,再上新水平,創造更高的市場占有率和綜合經濟效益。
開辟名、優、特、新、稀農副產品進入城市大超市、大賓館、大市場的“直通車”,建立城市農產品連鎖專賣體系。這是農副產品營銷的又一創新方式,其主要做法是:在城市的大商場、大超市中尋找農產品商,建立農產品連鎖專賣店或賣柜,它可極大地緩解農副產品賣難問題,并且由于減少了中間環節使農產品營銷成本降低,給消費者帶去了放心的質量和低廉的價格,給商家帶來了可觀的利潤。在維護品牌、爭取消費者方面,生產者和商結成了互利互惠的利益共同體,發展前景極為廣闊,同時,根據商提供的市場信息,有利于促進農業的產業和產品結構的優化調整,加速農產品產加銷縱向和橫向一體化的發展。培育農產品運銷服務專業隊伍。在農村有數萬運銷大戶,許多是從種養加專業大戶分離出來的,他們既懂運銷,又懂生產、技術,既搞運銷,又搞生產服務,成為種養加銷服務專業戶。政府應支持他們跟農戶結成有機的利益關系,讓他們根據市場需要,與眾多農民簽訂合同,向農民提供生產、技術服務,產品收購后就地加工銷往各大中城市。農民通過這種方式直接介入了農產品流通領域,解決了長期以來農產品生產與市場脫節的矛盾,他們不但自己富起來,還搞活了農村經濟,帶動了農村的發展,這種作用是國有商業企業、合作商業企業都無法代替的。農民經紀人和直銷隊伍參加流通,既不要政府投資,也不會使政府財政背上包袱,他們不但承擔了全部市場風險,而且提高了農民收入,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各級政府部門應對農民經紀人、直銷大戶專業經營大戶采取大力鼓勵、支持、扶持的政策。
優化市場調節的條件與環境,有效發揮宏觀調控機制創新的政策保障效應這是政府在農業市場體系和機制創新中應該承擔起的責任。具體來說就是指政府應該積極想辦法消除市場調節的滯后性和盲目性,努力完善市場調節的手段,確保農業市場適應整個國民經濟的平衡發展,從而讓農民和其他經營主體在農業市場中依法、健康、有序競爭,使農業產業化經營步入良性發展軌道。一是消除行政對農產品市場的過多干預,特別是要防止某些行政單位操縱市場、壟斷經營、牟取暴利,把損失和風險轉嫁給農戶的現象,從而保證市場穩定。二是根據公平原則逐步調整區域間的利益關系,從而消除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的利益基礎,保證市場確實能擇優汰劣。三是校正市場機制的扭曲狀態,例如調整價格的不合理比例,使農戶的貢獻和收入成比例發展,從而確保農業生產有比例地發展。總之,應該為農產品的市場調節創建好的環境,在保證市場調節順利進行的基礎上實現市場調節的有計劃性。
- 上一篇:小議區域農民增收的制約
- 下一篇:食物供求與農業發展芻議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