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供求與農業發展芻議
時間:2022-11-23 05:37:23
導語:食物供求與農業發展芻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丁聲俊
從本世紀五十年代初以來,世界人口不斷增長,全球范圍食物生產和食物消費也不斷提高,出現了地區性的供求不平衡。這種情況一般通過擴大世界農產品貿易而得到調整。對近三十年來農業市場的詳細考察表明,世界農業市場又有地區性和臨時性兩種不同的發展趨勢。它們至少要保持到下一個十年。基于上述,本文將從全球食物生產和需求及地區性食物生產和需求兩個方面展開闡述,重點分析世界糧食生產和消費以揭示世界食物供求及農業市場的發展趨勢。
一、‘世界食物供求地區性不平衡
尖銳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調查,從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世界食物生產總平均增長2.7%。其中1952一1961年,世界食物增長率為2.9%;1961一1970年為2.7%;1970一979年為2.4%。而在這三個十年中,世界人口的平均增長率保持在1.9%。可見,雖然這三個十年中食物生產呈現下降趨勢,但總的看來還是高于世界人口的增長率。除上述世界食物的總發展趨勢之外,還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地區性發展趨勢。在發展中國家里食物的生產和需求趨于惡化。在最貧窮的國家里,人口迅速增加并超過食物生產,使人均食物生產絕對下降。與發展中國家相反,經濟發達國家的食物供應良好,平均每人增長相當于全部發展中國家的2一3倍。這樣,世界食物供求中地區性不平衡性就更趨尖銳了。
二、世界糧食產量提高的兩種因案
整個世界食物生產和糧食生產的增長率與農業的有效利用面積和應用的科技成果有關。兩種因素的相對意義特別在主食(糧食)上表現出來。如果把六十年代初以來增產的糧食分配到種植面積和單位產量上,那么可以看出,其中1/4歸于種植面積的擴大,3/4歸于單產的提高。但是,這種土地因素在不同地區其意義是不同的。在經濟發達國家,增產的糧食只有1/6一1/5靠面積的擴大,而在發展中國家則為1/3一1/2。在各主要糧食品種之間,這兩種因素的比例也不相同:小麥,面積擴大占26%,單產提高占74%,大米分別占42%和58%;玉米分別占35%和65%。一般來說,面積擴大在土地資源豐富而價廉的地區才有意義(像美國、澳大利亞、發展中國家);相反,單產提高在土地缺乏而昂貴的地區才更有意義(如西歐、日本等)。
三、世界食物需求的決定因素
世界食物形勢的發展,不只是決定于供給的因素,而且也取決于需求因素的影響,即:人口的增長、收入的提高、價格的變化。先談人口增長。近三十年來,按世界平均,整個食物需求膨脹的大約70%是由于人口增長的結果。這個因素的重要性在國與國之間是不平衡的。而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特別嚴重。同時,由于人口結構的變化(即人口大量城市化)的結果,所需求的主要食物—糧食的儲備量必然大量增加。再談收入的提高。收入的提高對食物需求影響很大。從低收入和低食物標準出發,首先是滿足食物的數量。從一定的收入水平起,食物數量自然逐漸被食物結構的改善所代替。即隨著收入增加,對植物性產品的直接需求相對減少,而對動物性產品以及為此而對飼料的需求則相對增加。例如,在七十年代初,經濟發達國家耗用的飼料糧占糧食總消費量的72寫,而發展中國家則只占13%。最后談一下價格問題。價格在世界食物供求中發揮的作用是:自五十年代以來,食物價格下降,有利于解決世界食物問題。食物價格下降,對需求方有利,但對生產者一方增加了困難。與此相反,價格的提高對生產者一方產生積極影響,但對消費者一方卻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總之,世界食物供求形勢的發展,除決定于食物生產狀況之外,還取決于人口、收入及價格諸因素的共同作用。
四、世界農業貿易
增長率不斷降低由于地區性食物供求不平衡的發展,農產品的國際貿易迅速擴大了。但是,農產品貿易增長率還明顯停留在工業品增長率的后邊,‘致使農業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不斷降低,二十年代占50%現已降到17%。國際農業貿易發生變化,即在世界貿易中不斷降低的原因是眾所周知的:不同地區之間農產品過分同一化,產品大同小異;•在收入增長條件下,需求增長率下降,自給率提高;不同國家的農業政策與世界農業貿易相對立而存在等。值得注意的是,大約60%的世界農業出口是由發達國家以市場經濟所支付,大約只有45%是在國家間展開。此外,引人注目的是,工業國家之間的農業出口值比農業進口值增長更快。與此相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出口值比進口值增長要慢得多。屬于工業發達類型的國家,主要是在熱帶產品和農業原料上依賴進口,這些產品對基本食物關系不大。但相反,發展中國家卻依賴大量不斷增加進口基本食物,特別是由工業發達國家進口食用糧。這里有一個演變過程:還在三十年代末,發展中國家凈出口l,200萬噸糧食到發達國家(西歐)。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由于人口增加和收入提高,發展中國家對食物的需求量增長,以前的凈出口變為持續的凈進口,其進口量趨向增長。到七十年代末,發展中國家每年凈進口糧食5,300萬噸以上,而且幾乎全部是食用糧。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飼料糧和油料以超過平均增長率的速度增長。在經濟發達國家,由對植物性食品的需求結構轉向動物性食品的需求結構,因此,所需要的飼料糧不斷增加。在西歐、日本、蘇聯等地區,這種對食物需求結構的變化,必須賴以進口大量飼料。
五、世界食物供求形勢的展望以上簡述
了世界食物供求形勢的歷史發展。如果全面考察當今世界的食物供求形勢,可以看出,過去三十年來的發展趨勢將會繼續下去。這就是說,地區性不平衡將加強,即:經濟發達國家和貧窮國家之間、收入高的發展中國家和收入低的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不平衡性將日益增長。此外,臨時性的生產波動將產生更強烈的影響,并因此使世界農業市場增加了不穩定性。近十年內,導致世界食物需求膨脹的諸因素仍將繼續存在。但是,就總體而言,整個世界對食物需求的增長率與過去相比將減弱。這是因為人口增長率可能逐步下降。據預測,從1980年到1985年,世界人口將由43.74億增加到48.17億,增長率為1.9%;從1985年一1990年,世界人口將由48.17億增加到52。80億,增長率為1.8%;從1990年到2000年,世界人口將由52。80億增加到62.54億,增長率為1.7%。但是,地區性食物需求增長率不平衡,對糧食需求有特別影響。因為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對糧食需求將超比例地增長。在經濟發達國家和因石油輸出而收入高的國家和地區,由于對動物性食物需求量高,因此需要增補大量飼料。在非石油輸出國和一些食物需求膨脹的國家,按人口平均的實際收入很難提高,將使基本食物(食用糧食)的需求量進一步增加,而對動物性食物的需求量將相對減少。總之,世界食物的發展趨勢是:對動物性食物需求增長率將減弱,而對食用糧的需求將嚴重膨脹。據預測進口糧食的發展中國家,每年糧食需求增長率為3%。與此相適應,糧食加工將有所發展。為了滿足世界上繼續增長的糧食需求,必須繼續努力提高糧食生產。
世界糧食生產增加的潛力是巨大的。估計世界耕地面積還可以增加一倍,再加應用農業科技新成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世界糧食總產將會大幅度提高—曾有人計算有可能增長幾十倍。經濟發達國家將迅速吸收農業技術的進步,繼續保持高生產、高需求的狀況(如美國、加拿大等國),而蘇聯和東歐的情況則難以估計。從總的情況看,這里資金短缺、能源和技術力量不足,在擴大耕地面積和提高單產等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困難。因此,蘇聯和東歐,對糧食、特別是對飼料糧的需求將比以前提高。至于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發展趨勢,無疑對于評價最近十年內的世界糧食狀況具有決定性意義。因為世界耕地面積的擴大和產量的提高,其潛力大部集中在這里。因此,發展中國家未來糧食生產的增長要比發達國家來得快。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銀行新近的調查表明了這一趨勢。
- 上一篇:農業市場的體系與機制
- 下一篇:小議行政糾紛法律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