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病害監測分析

時間:2022-05-14 09:18:47

導語:水產養殖病害監測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產養殖病害監測分析

摘要:為及時了解和掌握我省冷水性魚類病害發生、流行情況,在2017年1~12月期間,對全省冷水魚養殖重點地區的1市、8縣,28個養殖場,33.7hm2養殖水面的虹鱒、白鮭進行病害監測,并分析了冷水性魚類病害發生的原因,提出了控制病害的相應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水產養殖;冷水魚;病害;原因;建議

為及時掌握我省水生動物疫病病原分布情況,提高疫病風險防控能力,避免發生重大疫情;為進一步提高我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魚病檢測工作方針,及時掌握水生動物養殖病害發生情況,控制疫病流行,減少養殖生產損失,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促進我省鮭鱒魚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2017年度選擇我省冷水性魚類養殖重點地區開展水產養殖病害監測工作。

1監測主要方法

1.1監測點設置和監測時間根據青海省水產養殖品種的區域性分布特點,選擇海西州格爾木市、西寧市大通縣、海東市互助、化隆、循化縣、黃南州尖扎縣、海南州共和、貴德縣和海北州門源縣28個監測點開展水產養殖病害監測工作,以一個養殖場為一個監測點。1.2監測品種和面積2017年根據青海省“十三五”期間大力發展冷水性魚類養殖部署,選擇主養品種作為測報品種。截止2017年12月份監測面積33.7hm2,其中網箱25.3hm2,池塘8.2hm2,淡水工廠化0.16hm2,網箱監測面積占全省鮭鱒魚網箱養殖面積的75.18%。1.3監測方法依托1市8縣水產站(漁政站)病害測報員,每月不定期到各個監測點進行調查、了解水生動物病害發生情況,根據養殖種類、發病時間、目測鏡檢結合,解剖并進行相關試驗確定病害種類,采取防治措施,同時將檢測結果及相關數據匯總至我站。1.4計算方法發病率﹦發病面積÷監測放養面積;死亡率=本月死亡數量÷月初存塘量(每月初監測面積的存活數量);經濟損失=平均死亡率×產量×系數×價格,系數=實際每月監測月份數/12。

2監測結果

2.1病害種類2017年1~12月監測品種共發生3種疾病(見表1,分別為爛鰓病、三代蟲病、水霉病。其中全年每月監測疾病種類(見表2)中細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疾病分別占全年疾病種類的14.29%、42.86%、42.86%(圖1)。在所有疾病中,細菌性爛鰓病、三代蟲病和水霉病為鮭鱒魚主要疾病,對鮭鱒魚生產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2.2發病率及死亡率2017年監測品種病害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見表3)。虹鱒年平均發病率0.5433%,年平均死亡率0.1321%。6、7、8月為發病高峰期,主要由細菌性爛鰓病、三代蟲和水霉病引起。2.3病害發生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2017年監測品種病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累計95.184萬元(表4)。其中寄生蟲疾病損失最大,占損失的97.58%。

3病害發生原因分析

3.1病害檢測手段落后我省養殖企業和養殖戶缺乏病害診斷的儀器和技術人員,養殖魚類發病時不能及時進行正確診斷,也不能掌握最佳治療時期和精準用藥,延誤治療時機。3.2疫病防控意識有待提高我省養殖企業和養殖戶普遍沒有“無病先防”、“防重于治”的病害防控觀念,在日常的養殖生產過程中不注重管理,操作技術不規范,病害防治措施不到位,使得一些在正常養殖條件下不會發生的病害也時有發生。3.3水生動物苗種產地檢疫工作需進一步加強個別養殖企業存在自繁自育,在苗種培育和流通過程中不注重水生動物苗種產地檢疫工作,忽視病菌的帶入,致使病害發生、流行和傳播。

42018年病害流行趨勢預測

根據2017年監測品種疾病的發生和流行情況,預測2018年青海省冷水性魚類病害發生仍以寄生蟲病為主,細菌性疾病和其它疾病相繼會發生,但不會大面積爆發。

5控制病害的措施與建議

5.1加強日常管理在養殖過程中,HDPE網箱要加蓋網衣,以防水鳥啄食魚類,造成魚類受傷引發各種疾病;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清洗網衣,改善水質環境,降低養殖密度,保證箱內外水流正常交換;需更換的網衣和工具用生石灰水消毒再經過暴曬后使用;做好水質監測和器具的消毒工作;盡量減少對養殖魚類的人為刺激和干擾,避免人為操作不當造成魚體機械損傷,以防擦傷導致疾病發生;做好雨季防洪和高溫季節防缺氧工作;做好上游雜質污染、生物污染處理工作。5.2合理投餌根據水體環境要求,按照我省《虹鱒網箱養殖技術規范》標準,結合不同飼料廠家所提供的投餌率表進行投喂。5.3規范用藥疫病一旦發生,需要藥物治療時,要選用國標漁藥,并按照說明書要求科學用藥。5.4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實施生物安全管理疫病防治措施,加強養殖日常管理,做好養殖場各項生產記錄及出入人員、車輛、運輸工具、養殖工具等的消毒和登記記錄。病死魚按照《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進行無害化處理,以防疫情擴散。加強對養殖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樹立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科學防病意識,推廣健康養殖技術,推行科學合理用藥,提高病害檢測技術和診斷能力。加強水生動物苗種產地檢疫工作,嚴格執行水產苗種引進前后申報審批制度、水產苗種生產許可制度和檢疫工作,杜絕從疫區引種和未經許可自繁自育經營銷售苗種,以便從源頭切斷病原傳染途徑。

參考文獻:

〔1〕馮東岳,王立新.我國水產養殖動植物病情測報工作開展情況〔J〕.科學養魚,2009,(8):48-49.

〔2〕溫周瑞,汪亮,雷曉中.水產養殖動物病情預測預報方法淺析〔J〕.科學養魚,2011,(3):48-49.

〔3〕方蘋,陳靜,倪金俤,袁銳.2015年江蘇省水產養殖病情監測分析〔J〕.水產養殖,2016,(9):11-15.

〔4〕呂永輝.當前我國水生動物疫病監測工作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科學養魚,2015,(7):1-3.

〔5〕加強病害監測促進水產養殖持續健康發展〔A〕.江西省水產學會.泛珠三角區域漁業經濟合作論壇第三次年會會議論文〔C〕.江西省水產學會,2008.

作者:龍存敏 趙 娟 高桂香 單位:1.青海省漁業環境監測站 2.青海省高原水生生物及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