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污染及防治措施
時間:2022-06-23 02:55:20
導語:水產養殖污染及防治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產養殖需要優良的水體環境作為基礎,傳統水產養殖模式多為生態養殖,對環境的影響較小。但隨著市場需求增加、水產養殖業規模和技術的發展,產業模式逐漸向高密度、集約化精養轉變。在此過程中,養殖戶大量使用餌料、肥料、藥品、環境改良劑等投入品,超過了養殖需求和水體自凈能力,過度放養導致養殖密度超過水體容量,水體中污染物大量增加,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底泥惡化,細菌病毒大量繁殖導致疫病頻發,最終造成養殖水體污染。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排入開闊水域中,又對周圍水環境造成污染,引起毗鄰水域水質的惡化,對工業、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造成影響,也造成了生產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尖銳矛盾。
2主要污染來源
2.1過量投入品。水產養殖水體中的污染物主要來源是養殖過程中的投入品。餌料和水產肥料是現今水產養殖過程中的必需品,水產養殖品種幾乎都是異養生物,在目前高生物負載量的水產養殖模式中,人工投餌是水產品重要的營養和能量來源。但在養殖過程中很多養殖戶過分追求高產高效,向水體過量投入餌料、肥料等外源營養物質,投放方法、用量不科學會導致餌料剩殘過量,投入品無法被水產品完全消耗。餌料剩殘量根據餌料本身在水中的穩定性及養殖生物取食的易得性有所不同,有實驗資料顯示在部分池塘和網箱養殖過程中,殘餌量可高達20%—30%。大量殘餌、肥料和生物排泄物沉降堆積,會在水體中析出氮、磷等植物營養元素、耗氧有機物等,這些物質分解轉化會消耗大量溶解氧,導致養殖生物缺氧。有機物氨化作用產生的氨會損傷魚鰓表皮細胞導致養殖動物免疫力降低;氨轉化成的亞硝酸鹽則具有低毒性,可使魚類血液中高鐵血紅蛋白含量升高,載氧能力下降,造成組織缺氧、神經麻痹甚至死亡。氨氮對幼體的毒性更加顯著,通過日本對蝦幼體的研究發現,隨著氨氮濃度的增加各期幼體死亡率明顯升高。水體中植物營養元素大量增加還會導致藻類爆發性生長,造成水華、赤潮等現象,使養殖水體和底質處于缺氧或低氧狀態,藻類死亡后釋放的藻毒素會影響魚類胚胎發育、生長和生理生化指標,并在組織中累積,對養殖生物產生毒害作用。這些有害產物的積累會導致養殖水生生物餌料系數降低、生長受抑制、甚至中毒死亡。2.2藥物濫用。現代高密度集約化養殖中常會使用漁用藥物和環境改良劑,用以預防和治療水產動植物病害,清除敵害生物,改善水體環境,促進養殖品種健康生長。這類投入品主要起到維持水體環境相對穩定的作用,是水產養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技術手段。常用的漁藥有用于防治病害的清塘除雜劑、消毒殺菌劑;控制水生植物的殺藻劑、除草劑;控制有害生物的殺蟲劑、殺螺劑;提高機體免疫力的疫苗;以及改良水質環境的增氧劑、底質改良劑等。大部分藥物的主要成分是化學制劑,包括抗生素、氧化劑、絡合劑、表面活性劑和吸附劑等。正確合理地使用漁藥和環境改良劑通常不會對養殖環境和水生生物造成危害,但由于缺乏相關知識,使用和管理的不完善,在養殖過程中普遍存在濫用化學藥品和抗生素的現象。有研究表明投加的抗生素僅有20%~30%會被養殖魚類吸收,剩余大部分都進入了水體環境中。且抗生素具有累積效應,養殖時間越長,水體中抗生素的總量越高。除草劑、殺蟲劑等投入品在水體中的半衰期都較長,過度使用勢必會污染水環境,并危害棲息其中的生物體,破壞生態平衡,對養殖水體產生危害。
3養殖污水處理方法
水產養殖產生的污水,在滿足國家規定排放標準的同時,還要考慮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目前常見的污水處理技術有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其中應用廣泛、效果最好的是生物方法。3.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常用的養殖污水初級處理方法,如過濾、機械增氧、底泥疏浚等。污水中的剩余殘餌和養殖生物排泄物等多以大顆粒懸浮態形式存在,物理過濾是最簡單快捷的處理方法。常用的過濾設備有機械過濾器、壓力過濾器、沙濾器等。合理適當的翻底也是常用的方法,池塘底質中經常有殘餌糞便、藥物以及死亡動植物尸體等殘余物富集,并隨池齡增長而增加。通過再懸浮、溶解、釋放等過程,各類有害物質能夠重新回到水體環境中,引發二次污染。通過翻動底泥,使底泥疏松通氣,能夠促進有機質分解,同時使營養物質釋放進入水中,防止底質問題集中爆發。3.2化學方法。化學方法主要是通過投入氧化劑提高水體中的氧化還原電位、使用絡合劑絡合金屬離子等,如臭氧處理法,臭氧在水中分解的中間物質羥基自由基具有強氧化性,能夠迅速殺滅細菌病毒,氧化氨、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還可增加水中溶解氧。3.3生物方法。生物方法主要利用微生物和水生植物,選擇和培育有益的生物種群來調控水質,達到凈化水體環境的目的。養殖水體環境中的污染物多為氮、磷等植物營養元素及BOD、COD等有機物,也是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所以可利用生物的生長代謝來完成污染物的凈化。生物治污技術經濟節能、安全性高、處理效果好,幾乎不會引起二次污染,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常用的生物技術有生物膜法以及人工濕地法等。3.3.1生物膜法。生物膜是由好氧菌、厭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動物以及藻類等組成的生態系統。在充分供氧的條件下,使污水以一定的流速流過填料,微生物附著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分解吸收水中的有機物,使污水得到凈化。應用生物膜法的技術有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流化床等。生物膜具有穩定的生態環境,包含微生物種類豐富,可以棲息如硝化細菌這樣生長繁殖速度緩慢的菌種及真菌、藻類、后生動物等。生物膜含水率低,單位體積內的生物含量大,因此具有較大的處理能力。處理后剩余污泥量少,能耗低,運行管理方便,工藝穩定,是目前廣泛使用的污水處理技術。3.3.2人工濕地法。人工濕地處理系統是模擬自然濕地,人工設計建造的由土壤、人工介質、植物、動物、微生物和水體組成的復合體系,用以對污水、污泥進行處理。按水流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表面流濕地和潛流濕地。流經人工濕地的污水在土壤、植物以及其他介質的吸附、分解和利用下去除污染物質。水產養殖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機物、氨氮、磷等,人工濕地中的植物可以吸收水體中的氮和磷,有機物則可通過微生物的消解作用去除掉。人工濕地具有能耗低、穩定性強、運行維護方便、氮磷去除率高和對負荷變化的適應能力強等優點,目前用于處理生產生活污水、面源污染、凈化受污染的河流湖泊等多個方面。在國外已經較多地應用于水產養殖污水處理,我國近年來也在進行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4防控措施
科學喂養、加強管理,能夠有效減少污染物,保持養殖水體環境健康。養殖前對養殖區域環境容量進行測算和分析,了解水體承載能力,確保養殖污染負荷不致于超過水體環境的自凈能力。在此基礎上決定養殖品種、養殖密度和養殖模式。改善餌料營養成分組成,如添加碳水化合物、酶等提高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率,減少氮、磷等營養元素的排泄量。采用科學的投喂方式降低殘餌量,減少餌料溶失對水體的污染。嚴格控制漁用藥物的使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選用藥物、明確劑量、遵守休藥期制度,盡量減少對水體的危害。養殖污水處理方式較多,實際生產中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以達到最優效果。同時大力開發生態、高效、環保的養殖方式,使水產養殖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達到與環境的和諧,實現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吳偉,范立民.水產養殖環境的污染及對策[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4(02).
[2]王仁杰,姜令緒,李建.氨氮和硫化氫對日本對蝦幼體生長和變態發育的影響[J].海洋科學,2007(07).
作者:王丹薇 單位:遼寧省朝陽市閻王鼻子水庫工程建設管理局
- 上一篇:水產養殖動物抗菌肽研究
- 下一篇:水產養殖實習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