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常見魚病的防治方法

時間:2022-06-19 04:47:27

導語:水產養殖常見魚病的防治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產養殖常見魚病的防治方法

摘要:近年來,隨著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魚病問題也漸漸受到了廣泛關注,成為水產養殖過程中不得不面臨和解決的一大難題。結合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現狀來看,常見魚病由于發病較為頻繁,危害較大,因此,不僅需要對病害進行治療與防范,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提高養殖技術,最大程度上降低病害發生概率。基于此,本文主要對水產養殖中常見的魚病進行分析,并通過魚病治理與加強技術2個方向闡述常見魚病的防治方法

關鍵詞:水產養殖;常見魚病;防治方法

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使得養殖規模不斷拓展,同時又逐漸趨于集約化,雖然能夠有效提高魚類養殖的產量,提高空間和資源利用率,但也直接造成了養殖密度增大,魚病發生概率明顯增高的現象。根據近些年我國針對水產養殖病害的研究可知,水產養殖中,加強魚病的防治在一定程度上比治療更加直觀有效。本文主要對常見魚病的防治展開論述。

1水產養殖中常見魚病的類型

1.1寄生蟲類魚病。水不僅僅是魚類生存和繁衍的環境,同時還是微生物和病菌的滋生繁殖場所,若魚塘的消毒工作和水質處理沒有到位,很有可能會出現寄生蟲,寄生蟲寄生到魚類身上就會引發多種病害。最常見的寄生蟲有車輪蟲、環蟲等。這些寄生蟲對于魚類來說都具有嚴重的危害,甚至有可能導致魚類的死亡。車輪蟲是由于其在水體中運動時呈現出車輪形狀而得名。車輪蟲主要附著在魚類皮膚上繁殖,隨著車輪蟲的生長,漸漸移動到魚的鰓部。被寄生的魚類在發病開始階段頭部會形成白色病變特征,在水中活動形態也會出現明顯變化,病情逐漸加深,頭部的白色病變會逐漸由白轉黑,病魚在水中游動狀態也會變得更加焦躁。病情發展到后期,病魚身體表面會發黑,游動劇烈,速度加快,嚴重時會導致病魚死亡。鑒別車輪蟲病害的標準是魚類的游動狀態和體表特征,因為車輪蟲病很有可能導致魚類死亡,并且其快速繁殖,能夠導致大規模傳播,因此具有極高的危害性。環蟲和車輪蟲類似,也是常附著在魚類表皮或鰓部進行繁衍,但環蟲在侵入魚類身體后會在感染位置分泌許多粘液,這些粘液若是在魚鰓中分泌,則會影響魚類的正常呼吸,導致魚在水下出現缺氧窒息的現象,嚴重的會導致死亡。環蟲病害在幼魚期較常發生,成魚對于環蟲病的抵御能力相對較強,死亡率相比幼魚更低。1.2細菌類疾病。在水產養殖過程中,魚類具有針對細菌的免疫系統,對于細菌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魚類表皮鱗片外部會分泌一層粘液,這些粘液不僅讓魚的身體更滑,從而降低水體摩擦力,更重要的是能夠抵抗細菌的侵入,所以這層粘液可以視作魚類的免疫系統,但還是需要重點注意一些細菌感染導致的魚病,如爛鰓病、腸炎、赤皮病等。這3種細菌類疾病的患病位置和發病機理都具有明顯差異。爛鰓病是由于細菌感染而導致魚類鰓部病變腐爛的一種病害,鰓是魚呼吸系統的主要結構,和哺乳動物的呼吸道類似,若是鰓受到細菌感染,那么必然會對魚的呼吸帶來不利影響,甚至會導致魚因缺氧窒息死亡。腸炎是魚消化系統疾病,與人患腸炎類似,會出現明顯的腹部膨脹現象,并且食欲衰退甚至不能進食,最后導致死亡。赤皮病是由熒光極毛桿菌所引起,具有一定的傳染性,這類病原體具有繁殖快、患病率高、危害性大等特征,若未能及時防控或治理,很有可能會波及整個魚塘,出現魚類大范圍死亡現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患赤皮病的魚周身鱗片相繼脫落,露出紅色且附有多處出血點的皮膚[1]。

2水產養殖中常見魚病的防治方法

2.1魚病的針對性治理。2.1.1魚類車輪蟲病。731魚類車輪蟲病的防治需要從以下幾點著手:通過KMnO4進行藥浴浸泡,時間控制在30min左右,并加入1g左右敵百蟲,藥浴后可以在1d之內殺死車輪蟲;利用神農168藥劑也能夠起到殺滅車輪蟲的效果,在應用該藥劑前,需要對養殖塘的水溫進行檢測,根據水溫和水深來調控藥物用量,將藥劑進行溶解,稀釋到10000倍液,在養殖塘中進行噴灑,從而殺滅車輪蟲。2.1.2指環蟲病的防治。對于指環蟲病來說,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每米水用90%晶體敵百蟲200~330g/667m2的規格進行潑灑,在潑灑過程中需要保證潑灑的均勻性;池塘全面潑灑甲苯咪唑,具體使用劑量詳見說明書,但部分魚類,如日本鰻,需要謹慎使用。2.1.3魚類爛鰓病。在飼料中進行藥物拌和投喂治療,大約100kg魚飼料拌藥氟哌酸20g、土霉素3g,持續投喂7d時間,再利用009速康靈進行殺菌消毒,可以有效滅活病原體。此外,細菌在6%食鹽水中便難以存活,因此可以利用這一點,通過加入食鹽來控制病原體,但需要確保應用發酵型糞便化肥,在魚塘中進行均勻噴灑,從而起到爛鰓病的防治效果。2.1.4腸炎病的防治。魚類腸炎病的防治需要在日常的飼料投喂上著手,提高投喂管理,而治療用藥也需要在飼料中進行拌和投喂。投喂新鮮的配合飼料,投喂時最好達到80%飽度,在投喂過程中需要做到定時定量;在腸炎病的流行季節需要在飼料中拌和大蒜素,以20d為1周期的形式投喂,每周期投喂3d;使用二氧化氯、強氯精等消毒藥物對池塘進行消毒,并根據具體病情來選擇使用大蒜素這類藥物拌和飼料投喂,連續投喂3~5d。2.1.5赤皮病的防治。對于魚類赤皮病的防治來說,需要在養殖期間做好以下幾點:在魚苗放養、成魚捕撈、養殖過塘等方面需要小心操作,避免對魚造成傷害;輪捕輪放捕魚需要控制在3次之內,在捕撈完畢后需要對魚塘進行消毒處理,每米水深利用生石灰以10~15kg/667m2的用量進行潑灑;使用強氯精以及二氧化氯等藥物進行消毒,同時可以利用磺胺甲氧嘧啶150~200mg/kg的用量與飼料拌和投喂,每日投喂1次,連續投喂3~5次即可[2]。2.2提高養殖技術。2.2.1營造良好的水質環境。水質環境直接決定了魚類生長的環境質量,同時降低病原體和寄生蟲的出現,抑制其生長繁衍。因此,必須要進一步加強水質管理工作,最大程度上降低病原生物的出現,提高水體整體質量,為魚類提供更加干凈且適宜生存的環境。養殖人員需要按時進行清水注入,從而減少水塘中有害物的留存。若處于高溫季節,養殖人員還可以適當加入水質改良劑,在提高水塘水體質量同時提升溶解氧的含量。同時還需要提高檢疫力度,對魚種傳染病源生物進行重點檢疫,并定期對水塘進行消毒處理,還需要對飼料和其它養殖工具進行消毒,為魚類創設更加安全的生存空間。2.2.2提高魚的抗病能力。對于魚類常見病害來說,提高魚類自身的抗病能力其實是成效最為明顯的辦法,因此養殖人員需要根據具體的養殖情況,如魚類品種、常見病害類型以及環境狀況等進行綜合分析,提高魚類的抗病能力,從而有效規避病害的發生。需要結合魚類的養殖條件和技術條件等進行分析,在魚類的放養規劃上實施調控,根據魚類的生長狀況與水體條件規劃合理的飼料投喂方案,提高水體溶解氧含量,起到改善水環境的效果[3]。2.2.3提高養殖巡塘力度。在水產養殖期間,需要每日進行3次巡塘,主要是觀察水體質量,如顏色、透明度等,以及魚類的攝食狀況,并結合魚的體表特征和行動特征分析有無發病情況。同時觀察池塘有沒有出現浮頭現象,特別是早晨,早晨的水塘常常會泛池,所以需要格外注意。若魚出現不按時吃食,或吃食攝入量過少等問題,并在行為上出現異常,如暴躁不安、水面徘徊等,則需要立刻將可疑病魚進行捕撈并進行檢查,若發現病害,及時解決。除此之外,還需要對水產養殖期間魚的動向與養殖狀態進行記錄,為之后的病害防治提供參考意見。

3結束語

對于水產養殖中的常見魚病來說,最為有效的方法是預防,只有最大限度避免病害發生,才能夠保證養殖的綜合效益,為魚類健康成長給予充分保障。養殖人員需要結合養殖場的區域環境情況和具體養殖魚種來制定科學的病害預防方案,并積極引進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病害治理技術,促使水產養殖的經濟效益實現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王生.水產養殖中魚病的防治措施[J].中外企業家,2018(35):149.

[2]宋海剛.水產養殖中常見魚病的防治方法[J].畜禽業,2019,30(01):62.

[3]姚佳.水產養殖中常見魚病的防治方法[J].南方農機,2018,49(06):198.

作者:傅紅梅 單位:吉安市水產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