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化如何適應農業發展探討

時間:2022-01-04 03:11:24

導語:農機化如何適應農業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機化如何適應農業發展探討

一、玉溪市農機化發展現狀

玉溪農機化因地制宜,發展迅速,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為玉溪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提供了更優質的農機服務,促進了玉溪現代農業的發展。玉溪市農機化發展呈現以下幾個主要特點:1.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促進玉溪農業機械總量持續增加從2011年到2016年,玉溪市共使用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6877萬元,補貼各類農機具95788臺套,受益農戶89491戶。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帶動下,全市農機裝備水平持續提升,截止2016年,玉溪市農機總動力達到270.1萬千瓦,比2015年增加農機總動力6萬千瓦。2.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促進農業產業化迅速發展截至2016年,玉溪市微耕機擁有量為94673臺,比2012年增長了52.9%;農產品粗加工機械27904臺,比2012年增長了17.1%;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9.1%,比云南省平均水平高出1.4個百分點。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促進了土地流轉向節約化、規模化發展,也解放了大量農村勞動力,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3.農機服務組織蓬勃發展,呈現農機發展新局面截至2016年,玉溪市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52個,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38個,比2012年增長了90%;農機戶135284戶,比2012年增長了26.3%。玉溪市有2個專業合作社被農業部評選為全國農機合作社示范社,峨山縣坡拉坡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被評為全國20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大量增加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極大地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服務水平及服務能力極大的提升。4.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為農機化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玉溪已形成了以各種農機服務組織為主體,以各鄉鎮農機服務站、縣區農機化學校、農機鑒定推廣站及農機監理站為培訓陣地,以各類農機網點及供應點為后勤保障的服務體系。截至2016年,玉溪市農機維修廠及維修點769個,農機經銷點219處,農機維修人員1615人。5.農機監理、農機技術培訓不斷加強,為農機化發展提供了安全保障認真貫徹執行相關法律法規,開展“平安農機”、安全生產大檢查、農機事故處理應急演練等一系列活動,加強對農機的注冊登記管理,加大對農機操作人員的培訓力度、考核力度和農機違章查處力度,有效地排除事故隱患,降低了農機事故率,為農機化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二、玉溪農機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1.國家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2016年農業部與發改委、工信部聯合印發了《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明確了未來十年農機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到2025年,農機裝備品類齊全,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所需裝備的技術水平大幅提升,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以上。這一行動方案的提出,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機遇。2.當前農業產業化發展迫切需要農業機械化一是解決現階段農村勞動力日益緊缺的問題需要農業機械化。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導致農村務農青壯年勞動力短缺,加之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逐漸減少,農村的拋荒地逐漸增多,給國家的糧食安全帶來嚴重的影響。而農業機械化則是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的有效而長遠的辦法。二是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需要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發展將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提高了經營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2016年玉溪農機化成本與費用89950.46萬元,總收入141040.7465萬元,利潤總額51090.28646萬元。通過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農業機械,我國糧食實現十二年增,農業機械化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發揮了巨大作用。三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需要農業機械化。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過程就是造就高素質農民的過程。隨著農機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到農機服務中來,他們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知識,成為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四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土地流轉需要農業機械化。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各類農機服務組織快速發展,為農戶提供系列化、全方位的服務,解決了很多個體生產無法實現機械化的難題。各類農機社會服務組織的發展,為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規模經營、規模種植提供了便利,進一步促進了家庭農場的建設及農村土地的流轉,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了條件。五是發展低碳農業,促進農業提質增效需要農業機械化。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推廣應用,不僅節約了育秧田,提高了產量,而且株距及行距一致性好,通風透光,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減少了農藥的施用量,減少了糧食的農藥殘留,也降低了環境污染。開展機械收割、秸稈粉碎還田、秸稈綜合利用等新技術,不僅提高了秸稈綜合利用率,培肥地力,也減少了秸稈的隨意焚燒和堆放對大氣環境的污染,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3.“一帶一路”政策為玉溪農機化發展帶來新機遇玉溪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發展城市,也是云南輻射南亞、東南亞的重要港口城市。“一帶一路”建設加速了中國與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將國際先進的農機技術引進中國,促使中國農機制造技術快速發展,為玉溪農機化的發展注入新動力。4.“互聯網+農機”的發展模式促進智慧農機建設云計算及大數據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互聯網+”技術在農機領域的應用,為農機的研發、使用、管理等帶來極大的便利。玉溪市科技創新城的構建,已為玉溪“互聯網+農機”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機遇,讓玉溪農機營銷、維修和作業服務電商化成為可能,推動玉溪農機化生產方式、組織方式、服務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創新,促進玉溪智慧農機建設。

三、玉溪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機化發展不均衡從地域上看,不同地形的地區機械化水平差距大,紅塔區、江川區、澄江縣、通海縣屬于壩區,基礎設施較完備,農機類型多,人均農機擁有量大,機械化水平較高;新平縣、元江縣、峨山縣和易門縣屬于山區,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且大多屬于山地、坡地,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從結構上看,糧食作物的機械化水平高,養殖業、經濟作物的機械化水平低;微耕機多,拖拉機少;機耕水平比機播、機收的水平高。2.農機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能力弱縣級及鄉級農機推廣機構不健全,農機推廣及農機管理專業人才匱乏,服務能力弱。縣級農機推廣機構集農機技術推廣、安全監理、技術培訓、管理服務為一體,人員配備不足;鄉級農機推廣機構工作辛苦,人少事多,很多專業技術人才不愿意去,也留不住人。3.農機與農藝的融合不夠適于機械化生產的作物品種培育和種植制度的標準化尚未得到重視,品種上過于追求高產;作物種植時間差別很大,收獲時節也各不相同;作物的株高、株距、行距均不相同,甚至有較大差別;作物種植沒有統一標準,栽培方式各異,未曾考慮機械收獲情況,難以實現機械化。4.機械化的集成配套技術體系有效供給不足推進農業機械化,涉及機械研發制造、土地環境、品種選育、栽培(養殖)方式,加工方式和生產經營組織方式等多個方面,需要進行技術體系的集成。我國農機化技術的儲備和研發還不夠,單項農機化技術比較多,集成配套和系統解決方案研究剛起步。適應丘陵地區的全程機械化技術較少且推廣難度大,大型農機成套產品基本不能滿足丘陵山區的作業要求且價格昂貴,難以在玉溪地區推廣使用。5.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低,土地流轉困難農民人均耕地少,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較高,土地流轉困難,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受到嚴重制約。農民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差,注重近期種植比較優勢,每家每戶的小地塊種植,土地流轉意愿不強,極難推進耕種收全程機械化技術。

四、玉溪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玉溪市農機化發展需全面按照《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總體部署,緊緊圍繞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供給與需求兩端發力,培育農機化發展新動能,推動玉溪農機化發展提檔升級。1.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扶持,強化農機投入一是積極爭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加強推動落實。積極落實云南省農業廳下達的購機補貼資金,合理使用,科學確定補貼農機具范圍,規范補貼的管理工作,強化監督檢查,確保補貼資金落到實處。積極爭取新產品補貼、報廢更新補貼,引導購買符合排放標準的農機動力裝備,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性能的設備,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和區域布局,提升農機裝備水平。二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地方政府在農業綜合開發、土地平整、溝渠路建設等方面,充分考慮到農機化的長遠發展。特別要加強山區縣的農村水利設施、農田道路及場庫棚等農機化基礎設施建設,進而可擴大農機作業和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能力,補齊山地農機難進入、機械化難發展的短板。三是爭取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項目,積極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圍繞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甘蔗、油菜6種大田作物和蔬菜、茶葉、花卉、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積極創建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和示范區,爭取項目資源,突破機播、機收等薄弱環節,著力提升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四是爭取深松補貼資金,積極推進高效節約農機化技術。積極穩妥推進深松作業補貼,強化技術培訓和宣傳引導,加強遠程監測系統推廣應用及作業信息管理平臺建設,保證補貼資金落到實處;積極推進秸稈還田、精準施肥施藥、殘膜回收、畜禽糞污處理利用等綠色高效機具的推廣使用。2.加強農機服務體系建設深入開展農機合作社示范創建活動,建立合作社示范社名錄,鼓勵經營模式創新,推進農機作業、維修、流通融合發展,推進合作社承接農機推廣、監理、培訓、信息等公共服務,激勵農機合作社創新發展。加大對農機作業、供應、維修市場的監管力度,規范各類農機服務組織行為,促進農機服務組織合法經營,切實增強農機服務能力。3.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促進農機化發展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契機,配合《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開發高原特色農機裝備,通過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加強與國際大型農機企業的交流合作,搭建協助創新平臺,提高研發能力和科研水平,促進農機化發展。4.加大農機技術培訓和農機監管整合農機專業合作社及其他農機服務組織的資源,通過各種方式對農機相關人員進行農機技術培訓和管理培訓。嚴把農機產品質量關和農機安全生產關,確保農機產品質量符合要求,安全防護裝置齊全。作業過程中加強監管,加強協調調度,及時排除故障隱患,及時認真處理質量投訴。加強農機牌證照管理,加強常態化制度化的農機安全生產檢查和指導,確保農機安全生產。5.加強智慧農機建設,促進農機智能監管抓住玉溪創建科技創新城的秸稈綜合利用契機,根據農機作業實際情況,搭建全市集信息化、智能化、可視化于一體的智慧農機決策管理信息平臺,爭取將農機智能終端設備納入到購機補貼范圍,綜合運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實現耕、種、管、收等全程農機作業的智能化、數據化,為農機手、種植戶、合作社、農業和農情科研部門,提供精準決策信息服務,切實提升農機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作者:普燕 單位:云南省玉溪市農機技術培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