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農業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9-14 11:24:39
導語:建設生態農業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指出了商南縣的地形、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植物資源,決定了在商南縣建設生態農業發展觀光農業的重要性,只有充分保護和利用當地的植物資源才能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為此,提出了利用當地植物資源建設復合當地的生態農業系統,達到:開發→保護→利用→經濟發展的模式,既保護利用了當地的植物資源,又可解決在發展生態農業中的問題,同時又推動了商南縣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生態農業;植物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經濟發展
1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綠色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力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在重點突破中實現整體推進。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對自然的干擾越來越多,造成環境不斷惡化,能源短缺,生物多樣性銳減,土地退化等一系列環境問題[1]。生態環境問題是指影響農業生產與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以及氣候資源的總稱[2]。既要解決環境問題又要發展就要求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來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3]。生態農業是美國土壤學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英國農學家M•Worthing將生態農業定義為: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以接受的小型農業[4]。在山區發展生態農業應建設循環農業和復合林生態系統。當一個生態系統的內部狀態穩定,遇到干擾時能自我修復,在缺少外界支持時能維護自身管理,這個系統就可以認為是健康的[1]。研究推廣生態農業關鍵技術和模式,應鼓勵農民采用清潔生產技術,開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系統[3]。當前,商南縣作為多山少耕地植物資源豐富的山區,不僅要建立生態農業系統還要輔之以生態旅游相結合才能促進該縣經濟的發展;而生態旅游就是生態農業與觀光農業相結合,是旅游事業向生態農業發展的產物[4]。因此就必須大力發展山區的生態農業才能為生態旅游的發展奠定基礎。
2商南縣農業概況
商南縣位于鄂豫陜三省八縣結合部,是陜西的東南門戶,屬淺山丘陵地貌,基本地理狀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總面積2307km2,耕地19.5萬畝,人均0.9畝。商南縣植物資源豐富,盛產花生、茶葉、芝麻、油桐、板栗、生漆、核桃等農林特產,是我國油桐、生漆基地縣之一。藥用植物1192種,其中國家掛牌收購的127種。商南縣特色產業漸成規模。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茶、畜、果、油、藥、菜等特色農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基地建設水平和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目前該縣茶葉、蔬菜、畜禽、獼猴桃等四大類10余處無公害基地已通過省級認定,2個千畝無性系茶園被批準為國家級標準化農業示范區。茶:茶葉是商南縣的形象產業,茶園總面積已達10.9萬畝,年產值8000余萬元,是我國西部最北端的新興茶區,被國家林業局、林業協會授予“中國茶葉之鄉”“中國名茶百強縣”,2012年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躋身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行列。畜:畜禽年飼養量165萬頭(只)。果:商南縣發展板栗、核桃、獼猴桃、油桐等各類林果基地40萬畝。油:花生是商南縣主要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312”國道以及丹江沿岸的低山川道區。全縣種植總面積達到5.3萬畝,其中無公害花生基地2.2萬畝。品種主要有魯花、豫花等系列品種,既有春播大中果型榨油品種,也有夏播小果型炒食品種,產量穩定在9000t左右,年產值2700萬元,主要遠銷到廣西、廣州、湖北、西安等地。以花生為主要原材料,形成了3大系列120多個花色單品,即花生油系列產品、花生休閑食品系列產品、花生糖果系列產品。產品已進入航空、火車站、連鎖超市等窗口市場,銷往湖北、安徽、河北、甘肅、寧夏等12個省市。
3利用資源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化學農藥的使用。無公害蔬菜生產是商南縣的主導產業,生產的蔬菜主要銷往西安、合肥、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近些年由于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大,農藥殘留量超標的問題,使部分蔬菜滯銷;連年蟲害嚴重連年農藥用量增加,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殺死害蟲自然天敵,嚴重污染了當地的土壤,且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平衡。3.2觀光旅游茶園的管理觀光旅游茶園是宣傳商南茶文化的重要窗口,近些年由于茶園管理不當使的部分茶樹死亡,其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不了解茶樹的生產管理以及茶樹的生長習性,在茶園耕作時期和施肥時期管理不當所造成。3.3植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當造成資源流失。食用菌生產是商南縣的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由于菇農片面追求利益的生產方式,形成“收入下降→過度開發→自然環境→破壞加重→生產減產→收入下降”的惡性循環[6],使得本應用農業廢棄物作主料的菇農為了擴大生產砍伐大量樹木進行香菇生產,造成森林植被被大量破壞。加之夏季多雨,裸露的山體在雨水沖刷下,泥土被沖入河流,堵塞河道,使河水漫過河堤沖毀農田。同時,在市場利益的驅使下當地的副業迅猛發展,主要以采摘野生五味子等藥用植物,由于采摘不合理造成許多藥用野生植物資源在當地部分鄉鎮的山區滅絕[5]。
4利用植物資源建設生態農業的對策
4.1應用新的栽培技術解決當地蔬菜生產問題。蟲害在蔬菜生產中無法避免,但只要技術得當就可以大大減少蟲害發生的可能性,從而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緩解農藥對環境的污染和農藥殘留問題。當地的蔬菜生產主要是在設施內進行,在夏季菜農不進行蔬菜生產,而進行深耕施肥,此時應施足未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并關閉所有通風設備和窗口,利用夏季的高溫使設施內溫度升高,夜間覆蓋上保溫材料,白天再揭開保溫材料。如此反復1d左右,利用有機肥腐熟時消耗氧氣釋放CO2、熱量和太陽光使設施內溫度升高,通過高溫會殺死大量害蟲和蟲卵。其次是在害蟲發生幼蟲期利用誘蟲板誘殺幼蟲,從根本上減少害蟲的數量。4.2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建設。以區域整體的資源可持續利用、環境可持續維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整合共建區域內的各類資源使用[7],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大力發展經濟,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另一方面要防治經濟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8]。對農業生態系統進行優化,提出優化生產模式,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生產力[9],加強植被被破壞山區的水利建設和造林工程,減少水土流失同時恢復當地的生態。4.3觀光旅游茶園的管理。觀光旅游茶園應在夏末秋初時進行深翻,施足有機肥。此時正是茶樹生長旺盛時期,耕翻可以切斷一些根系減少養分的消耗,同時可以除去大部分的雜草和未成熟的種子,而這時是茶樹根系生長旺盛的時期,切斷的根系可以自我恢復,耕翻后疏松的土壤可以蓄積冬季的雨水供春季茶葉生產需要,保證在茶葉生產產量和觀光效果,以增加茶園的吸引力,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帶動經濟的發展。4.4合理開發保護利用當地植物資源達到循環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部分廢棄材料不能被合理利用,不是被燒毀就是丟棄在田間地頭,而這些材料往往正是食用菌生產的原材料加以利用實現循環農業。循環農業是一個有機的“資源→產品→消費→資源”的開放系統[10],只要合理利用廢棄部分就能擴大農業附加值,如:玉米生產,玉米收獲后玉米芯和秸稈可以粉碎進行食用菌生產,形成:玉米生產→食用菌生產→(廢棄菌料)養蚯蚓→養雞、養鴨→(雞糞、鴨糞)獼猴桃等生產的模式,既解決農業廢棄物問題又減少農民的肥料投入,增加了農民收入.野生藥用植物資源是商南縣的寶貴資源,只有合理利用才能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應對野生資源進行保護地栽培開采計劃,這樣既保護了植物資源又實現量的增加,促進副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4.5發展農林復合生態系統。農林復合生態系統不僅能夠協調農林用地矛盾,高效利用各種自然資源,提高土地生產力[11],同時還能防止土壤侵蝕、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土壤肥力、保護生態環境等[12]。多山為商南縣發展立體生態農業提供了條件,土壤肥沃的山區可在山腳發展農業生產,山腰發展果樹栽培,果樹林下栽培中草藥。果園上部發展油桐產業,開發生物能源。山頂栽培抗逆性較強的當地樹種,改善當地生態小氣候,避免山腳農田免受自然災害的干擾,實現山水林田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4.6合理利用資源發展生態養殖。利用荒山種植牧草發展畜牧業,增加農民收入來源,形成:牧草→牛、羊→(糞)牧草、農田、果園、茶園或蔬菜生產的循環模式,既利用了未被利用的荒山資源,又有畜牧產品產出和有機肥生產,減少農民在肥料上的經濟投入,增加農產品的經濟競爭力,形成具有山區特色的農業產出,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山區農業經濟。4.7利用植物資源優勢發展生態養蜂和野生種質資源發展花卉產業豐富的植物資源和溫和的氣候,一年三季都有鮮花開放,為蜜蜂提供了豐富的蜜源,在蜜蜂采集花粉的同時也為物種間的傳粉提供條件;野生蘭花每年為商南縣吸引大量游客,利用野生種質資源的優勢進行蘭花生產,發展花卉產業,拓寬農民就業渠道、促進副業發展和收入,發展當地經濟。
5結語
當前,農副產品出口困難加劇,尤其是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的初級產品的產業受到嚴重沖擊。只有生產高附加值的、生態安全的農產品才能在危機中挺身而出。建立一系列的生態農業系統,才能保證生產安全的農產品,同時也是發展中國家走出困境的有效出路。
參考文獻:
[1]肖風勁,歐陽華,牛海山.生態系統健康與相關概念的邏輯關系[J].生態學雜志,2003,22(2):56~59.
[2]張曉辛,付錫敏.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與研究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6(5):35~36.
[3]李連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5~5.
[4]徐保根.生態農業產業化淺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2,10(1):110~112.
[5]姜必亮,王伯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透視[J].生態科學,2000,19(1):65~69.
[6]曲晴.以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推動新農村建設[J].環境教育,2009,105(3):34~35.
[7]張文磊,張思穎.區域生態共建的理論和制度設計探討[J].環境管理科學,2009,34(4):143~146.
[8]焦雯珺,閔慶云,成升魁,等.基于生態足跡的傳統農業地區可持續發展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09,17(1):163~168.
[9]周林,姚建,余麗.環境優美鄉鎮建設探析[J].環境管理與科學,2009,34(2):49~51,100.
[10]李婭婷,張妍.北京農業循環經濟開發評價研究[J].環境管理與科學,2009,34(1):109~112.
[11]劉興宇,曾德慧.農林復合系統種間關系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2007,26(9):1464~1470.
[12]蔡崇法,王峰,丁樹文,等.間作農林復合系統間種植物組分間養分競爭機理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0,7(3):219~221,252.
作者:王宏 閆慧玲 李為民 李艷 李仁娜 單位:1.陜西省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陜西省西安植物園
- 上一篇: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 下一篇:藝術設計創意推動茶葉產業化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