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與實踐分析
時間:2022-07-19 09:51:14
導語: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與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劉家峽庫區的基本情況入手,根據劉家峽庫區水土的初期治理情況,探究出全面推進劉家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方法,并揭示了在采取這些方法后所帶來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劉家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
劉家峽水庫的建成,促進了陜、甘、寧、青、蒙五省的社會和經濟建設,并為下游地區農業生產提供了能源支持。當年為了支持修建劉家峽、鹽鍋峽等水電站,保證電站項目的順利實施,庫區附近的居民搬遷到了永靖、臨夏、東鄉、積石山縣庫區沿岸的鄉村。由于劉家峽庫區的土質疏松、植被稀少、降雨頻繁,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同時永靖等4縣的泥沙也持續匯入劉家峽,不僅會造成泥沙淤積,縮短水庫的壽命,還會影響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為了治理當地的水土流失,保護庫區生態環境,相關政府部門和當地群眾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1劉家峽庫區的基本概況
庫區周圍分布著永靖縣、臨夏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撒拉族自治縣4個行政縣,這其中包括86個鄉鎮,706個行政村,漢族、回族、動鄉族、撒拉族、藏族、保安族、土族7個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人數達到100萬左右,總土地面積55.02萬hm2,其中耕地面積14.6萬hm2,占總土地的26.5%。其中需要重點治理的區域就包括19個鄉鎮、57個行政區、1.3萬戶、8.5萬人,面積共達32200hm2,耕地面積有11267hm2,占總面積的35%,人口密度263/km2,人均土地面積0.38hm2,人均耕地0.13hm2。由于每年從4縣輸入水庫的泥沙數量龐大,再加上庫區植被疏松,暴雨不斷,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水庫的泥沙淤積已經達到了庫容的25%,水庫的安全運行受到了影響。再有就是水土流失會對當地的農業和經濟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由于氣候的局限性,當地農作物經常受到自然災害的侵襲,糧食產量下降使居民的基本生活也受到了影響。
2對水土的初期治理
自劉家峽水電站成立后,相關政府部門和當地居民都為庫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做出了相應的努力,由政府組織群眾團結起來興建水利工程、挖山填溝、植樹造林,在這過程中廣大干部群眾堅持“愚公移山”的精神,齊心協力,相互配合,共同打造美好家園。1976年州上先成立了“劉家峽庫區綠化指揮部”,到了1983年庫區綠化總站也成功建立。州上根據劉家峽的現實情況,提出了庫區建設規劃的目標和措施,政府和群眾根據目標要求,把興建農田水利工程作為實施的重點,動員所有的群眾都參與進來,將水土林三方面結合起來進行改善。由于80年代初種樹種草運動的發起和“兩西”建設的影響,庫區的植被在三年內未遭到破壞,林草面積也迅速擴大。通過不斷的治理,共造林3334hm2,其中護岸林14km,防風林帶17km,綠化道路93km,育苗90hm2,種草668hm2,封山育林740hm2,建小滴灌13處,造林配套上水工程3處、噴灌4處、抽水浮船2只、蓄水池36個,而起到示范作用又比較著名的治理點有鸚鴿嘴、劉家和姬川等。庫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不僅遏制了水土流失,還為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較為可惜的是庫區附近的地形復雜、自然條件惡劣、氣候干旱,降雨量稀少,無論是農作物還是植被的存活率都偏低,造林工作困難重重,無法充分發揮庫區治理效益,群眾的積極性減弱。再加上國家和當地政府投入有限,庫區治理工作進展緩慢,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效果不明顯。
3全面推進庫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
3.1解決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在庫區綜合治理中,一定要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結合起來,從小流域出發開始治理,并把建設梯田和植樹造林作為實施的重點,實現庫區的綜合開發。這樣不僅能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還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調查顯示,從1996-2002年,永靖縣有效落實了上述措施,并投入治理資金3100萬,共造林1750萬株,造林面積3270hm2,庫區沿岸森林覆蓋率達到23.4%,并建成上水工程9處,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有效解決。3.2興建農田水利工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農田水利建設的核心是梯田建設,梯田建設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需要庫區干部和群眾齊心協力,發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建設梯田作為生態建設的突破口,成功的修建梯田2.37千hm2。國家為支持庫區農田水利建設共投入了7504.49萬元,永靖縣三塬電力提灌改擴建工程、臨夏縣江家寨電灌、動鄉縣大灌電灌和積石山銀河渠擴建等重點水利工程得以實現。而水利建設的發展,既解決了糧食增收問題,又推動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為庫區綜合治理開發奠定堅實的基礎。3.3鼓勵發展特色林果業,推動庫區綠色農業的發展。劉家峽庫區光照充足,雨水較少,無霜期較長,氣候條件特別適合花椒等林果業的發展。庫區4縣的相關政府把種植花椒作為帶領居民脫貧致富、增加收入的重點項目來抓,由水利局和林業局積極宣傳發展特色林果業的措施和方向,轉變居民的思想,鼓勵居民開墾荒地種植以花椒為主的經濟林。經過不懈的努力,著名的劉家峽紅棗基地、劉家峽果品基地等開發基地得以面世?;ń樊a業的發展和果品基地的形成不僅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又推動了庫區綠色農業的發展。3.4發展生態旅游業。劉家峽庫區具備獨特的自然條件,同時孕育著燦爛的地域文化,是非常適合發展生態旅游的區域。將劉家峽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為庫區的環境治理工程和生態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促進庫區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從1999年開始,永靖縣招商引資,將往日的荒山荒坡開發,建成了一個集娛樂、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旅游度假名勝區。并籌集資金開通了長10km的環山公路,既發展了觀光旅游業,又為果林基地的花椒外銷提供了保障。3.5加大全社會對庫區生態環境建設的關注度。在庫區環境治理過程中,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是通過國家財政支出、外來企業投資開發和群眾籌集等多種方式獲得的。多渠道投入加大了社會各界對庫區生態環境建設的關注度,甚至多家雜志社發表了關于“行動起來,保護劉家峽庫區”的相關文章,同時每年都有大量的職工、學生、武警官兵奔赴劉家峽為治理環境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往日的荒山荒坡也被企業投資承包,變成了今天的旅游度假山莊。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本文分析得知劉家峽庫區蘊含著巨大的開發潛能,在植樹造林、興建水利,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也要注意生態建設帶來的經濟效益。而果林業、生態農業、旅游業、水產養殖業等都符合庫區經濟發展的趨勢,只有經濟發展了,群眾收入增加,才能調動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同時為改善環境提供資金保障。
參考文獻
[1]何有華,景凌云,張曉虹,劉敏.劉家峽庫區生態承載力研究[J].草業科學,2011,28(12):2119-2122.
[2]陳江.劉家峽庫區生態環境治理面臨的問題及建議[J].甘肅金融,2011(10):69.
[3]張夏云.劉家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探索與實踐[J].甘肅農業,2004(10):64-65.
[4]張夏云.劉家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探索與實踐[J].甘肅農業,2004(04):29-30.
[5]張玉珍,周茂榮.劉家峽庫區縣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2002(01):26-27.
作者:蔣斌 單位:臨夏回族自治州水土保持試驗站
- 上一篇: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養
- 下一篇:農業機械環保節能設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