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黨報生態環境新聞報道探索

時間:2022-09-23 09:43:56

導語:地方黨報生態環境新聞報道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黨報生態環境新聞報道探索

在信息獲取渠道更加多元的媒介環境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聞報道進入新時期,把握新聞輿論主動權,積極做好輿論引導與傳播工作,是地方黨報的重要使命和功能。因此,地方黨報不僅要充分發揚黨報的新聞報道優勢,保持黨報的公信力與權威性,也應積極探索實踐、創新環境新聞報道途徑,努力做好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的傳播者、記錄者以及探路者。

一、融合專業性與通俗化

《中國環境報社》原社長許正隆認為,環境新聞是環境事件的科學性、多變性與新聞本身特征的完美結合。美國環境新聞記者邁克爾?弗洛姆認為環境新聞是“一種為公眾而寫的、有目的的、在準確嚴謹的數據基礎上反映環境問題的新聞”。從兩位不同國別的環境新聞資深從業者的表述來看,生態環境新聞報道建立在嚴謹的科學調查之上,環境問題復雜多變,具有極強的專業性與科學性。可以說,專業性是生態環境新聞報道的立足之本。正是因為生態環境新聞報道的專業性和復雜性,新聞稿件中常常存在專業術語多、理念艱澀等難以通俗化表達的問題。同時,生態環境問題又與百姓民生息息相關,受到廣泛關注。因此,生態環境新聞報道既要專業、科學,又要通俗、易懂。那么,如何融合專業性和通俗化,是對地方媒體生態環境新聞記者的考驗和挑戰。不可否認,如今在大部分地方媒體,生態環境跑線記者一般不是環境專業出身,面對艱澀難懂的環境專業術語、理念,難以對其作口語化的解釋。對于非專業人士和普通民眾來說,專業術語過多的新聞稿件可讀性很差,難以理解,從而削弱了生態環境理念的傳播。同時,在新媒體大環境下,生態環境新聞的信息內容與獲取渠道更加多元,人人都是傳播者,也是接收者。“多元”不僅對信息接收者產生影響,對信息傳播者同樣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通信工具的升級讓新聞記者越來越依賴互聯網,但互聯網信息龐雜、真假難辨。比如在環境新聞報道中,經常會出現“炒剩飯”的現象,千篇一律的轉載與效仿使得新聞信息的大量重疊;有的甚至為了博取眼球,對一些問題進行過分夸大或片面化解讀等,混淆受眾視聽,從而給社會和公眾帶來不必要的恐慌。因此,生態環境新聞記者必須通過對國家戰略、國家政策、生態環境科學知識、生態環境問題的系統把握與精確表達,以嚴謹且具有說服力的數據事實,真實、準確地反映生態環境問題。而這些政策、知識和數據,記者只能在自己理解、吃透的基礎上,翻譯成讀者看得懂、愿意看的信息,寫出通俗易懂、能被廣泛傳播的報道。

二、平衡“問題意識’’與“建設心態”

目前,黨報媒體中,正面、中性的環境報道依然占絕大多數,報道內容主要以政府工作、政策解讀和成果展示為主。作為地方黨委機關報,呈現各部門在生態環境保護中作中所取得的成績、做法、成功經驗是其功能和使命。在日常新聞報道中,由政府部門主導、媒體響應的采訪也占到了大多數。盡管這種形式可以讓公眾從權威渠道更清晰的了解政府決策、部署,也能夠使環境新聞報道發揮更好的社會效用。但是一些環境報道依然存在“資料化”傾向。這種被動的采訪模式,也會讓記者缺乏主動性和深入思考,習慣于在采訪過程中跟隨領導聽匯報、視察工作,直接將相關部門準備好的資料作為采訪素材,從而以偏概全,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當地、當時的環境問題。目前,各生態環境部門積極與主流媒體合作,與電視臺合作拍攝專題片,與報紙合作開設專欄,專門針對環境督察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曝光、追蹤、整改報道。公開報道的姿態積極主動,但卻存在只談成績、淡化問題的趨勢,將問題整改行為報道為成績作為,黨報輿論監督作用也沒有充分發揮。因此,記者在生態環境報道中要帶著“問題意識”。看事情帶著“問題意識”并不是所謂的“找茬”,只觀其外,不思其里,有些問題只會被掩蓋得越來越深,不能及時解決,甚至相關部門都無法意識到問題得嚴重性和重要性。地方黨報要將對生態環境新聞的正面宣傳和監督報道結合起來,加強輿論監督。在日常新聞報道中,記者也可以伸長觸角,去獲取更多來自企業單位、環保組織、環保專家或民眾的聲音,更全面地展現地方生態環境的現狀及所面臨的問題,也能對地方生態環境問題和地方政府決策有更清醒的認識甚至是指導意義。但光有“問題意識”還不夠,還得有“建設心態”。建設心態不僅指提出建設性意見,還包括總結建設性經驗。生態環境問題不同于普通問題,異常復雜,與政治、社會、經濟、法律各方面交織在一起。在破解生態環境相關困境時,往往也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陣仗”,其中困難險阻密布、利益糾葛紛繁復雜,因此,只要有突破,就是值得總結的經驗。筆者曾參與報道湖北省多地探索破解跨界流域治理難題。跨越多個行政區劃,一直是河流生態治理的難題。如何克服互相推倭甚至以鄰為壑的現象,攜手形成流域治理的合力。我們探訪了省內多條跨界流域治理情況,解析我省跨流域生態治理的體味與收獲,讓筆者新聞業務上收獲頗豐,稿件本身也得到了業界人士的關注。在報道問題的同時,積極推動問題的解決,才是推動發展的正能量。作為社會正義與社會公德守望者的媒體人,更應成為社會成長的一束光源。帶著“問題意識”去思考現象、找準原因,又懷著“建設心態”去提出符合實際、可操作的建議和意見,就不會讓自己迷失在“材料海洋”中,而是抓住事情的本質,切中要害,做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報道。

三、堅持大格局與小落點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去年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作為黨報,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要緊緊圍繞生態環境重點,既要有大格局,也要有小落點,充分發揮黨報優勢。首先必須擁有鷹眼俯瞰大地的大格局、大視角,瞄準國家戰略,省委、省政府對生態環境方面的決策和部署,從髙處著眼,深度策劃。從目前的日常報道來看,己經較為及時全面地反映了全省的環境狀況、地方作為,但是深度報道欠缺,不少報道看似是從全省角度來總結,但空有表面數據,缺乏堅實有力的實例支撐。應當從大局出發,多進行實地調研,對一些現象進行深入剖析和報道,再通過連續報道、系列報道和專欄、專版増強傳播效果,產生輿論擴散效應,聚焦社會關注。其次,也要從細處著手,立足本土,找到落腳點,創新表達方式,讓新聞持續發力,發揮地方黨報的責任擔當。以一些環保主題日為契機,比如中國植樹節、環境日、世界水日、保護母親河日、“地球一小時”等等,策劃主題報道,通過開設專欄、專刊、專題等多種形式,進行全方位、大力度、多視角的宣傳報道,形成報道合力。或是從普通人的視野出發,展示當地近幾年生態環境變化的成果,體現公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通過貼近民生、有人有事有景有情的軟傳播,傳遞生態環境宏大主題的硬內核。

參考文獻:

[1]張威:《環境新聞學的崛起及其特點》,《新聞與寫作》2006年第3期

[2]劉琳琳、黃河:《傳統主流媒體環境報道的“變”與“不變”》,《國際新聞界》2016年第2期

[3]江昀、蔣芯宇:《環境新聞報道中的困境與出路》,《青年記者》2018年第12期

[4]黃健源:《新時代地方媒體生態環境報道策略》,《中國記者》2018年第9期

[5]蔡柳楠:《探究環境報道與生態文明建設》,《新聞研究導刊》2018年第9期

作者:劉宇 單位:湖北日報經濟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