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成果分析
時間:2022-09-14 10:24:56
導語: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成果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獲取大量環境基礎性數據,摸清了各類污染源數量、分布、結構,掌握各地區污染物產生、排放數據,建立了各類污染源名錄數據庫和重點污染源檔案,充分利用污染源數據成果,有助于提高生態環境管理能力。
關鍵詞:污染源;數據成果;應用
根據2007年7月19日頒布的《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每10年開展一次污染源普查,為全面摸清建設“美麗中國”生態環境家底,2017年啟動第二次污染源普查,2018年正式開始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污染源普查是一項重大國情調查,是環境保護基礎性工作,是全面掌握環境狀況的重要手段,其內容主要包括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移動源和集中式治理設施等五類污染源,通過兩年多的普查工作,摸清各類污染源的數量、結構和分布狀況,掌握各個區域、流域、行業污染物產生、排放和處理情況。
污染源普查數據是生態環保系統內覆蓋面最廣,信息量最多,最具權威的污染源信息數據庫,對于準確判斷當前環境狀況和未來環境發展趨勢,制定有針對性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政策、規劃,不斷改善和提高環境質量,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具有極其重要意義。充分發揮污染源普查成果開發利用,提高行政效能,增強行政決策能力,服務生態環保是后續污染源普查的重點工作。利用污普數據進行支撐環境管理的相關工作,對污染源普查數據進行深層次綜合分析與處理,對接大數據平臺,開展污普數據開發應用工作,將普查數據應用于排污許可、總量控制、環境統計、節能減排、環境執法、環境監測、產業結構調整、生態文明等,為強化污染源管控、改善環境質量、防控環境風險、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提供決策技術支持,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共享普查數據信息,對達到資源化最大化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1環境決策方面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全面掌握了我國目前各區域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移動源、集中式治理設施等五大污染源的數量、行業、區域和流域分布;各類污染源生產活動水平,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設施運行和治理狀況;各類污染源普查對象空間分布情況。利用污染源普查數據成果與區域產業、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對“五大”污染源開展污染現狀及對策研究,在區域規劃、生態建設、循環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清潔生產、總量控制、污染防治、排污許可等方面提出有針對性、可行性的建議,為環境管理決策提供支撐。
2環境統計方面
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數據庫相對一年一次的環境統計數據而言,覆蓋面更廣,信息量更多更全,應重視普查數據庫與環境統計數據平臺對接研究,應充分利用普查數據庫結合審核環境統計信息,特別是一些重點行業、重點排污單位生產總值、原輔材料、能源消耗、“三廢”產排情況、污染治理設施情況及危險廢物的審核,確保環境統計信息客觀、準確、可靠。環境統計數據真實客觀反映企業生產活動水平,讓環境統計真正服務生態環境管理部門。
3環境執法方面
利用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空間信息分布圖,找出污染源比較集中、分布密集、產排污量大的區域,確定重點執法區域、重點執法流域、重點排污單位,便于重點監管,以便提高環境執法水平,增強執法效率。利用污染源普查系統數據庫,找出問題企業,督查企業整改存在的環保問題,完善污染設施建設及環保相關手續;利用污染源普查數據,持續更新重點企業的“一企一檔”,為日常環境監管工作提供便利。
4環境監測方面
根據排污許可總量控制、環境執法監測、企業自行監測要求,利用普查數據庫統計功能,選出主要監測對象,主要排放監測指標,制定年度環境監測實施方案和污染源監測計劃,協助審核企業自行監測方案的完整性。對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物含量高的企業,增加監督性監測頻次,實行加密監測,隨機監測,必要時要安裝在線監測,同時發放標準樣品比對監測,利用工業污水處理廠與環境監測部門同步監測,并對部分企業進行質控管理,對企業的污水處理設施進行全面監管,從源頭控制企業的排污行為。利用污染源普查空間分布狀況,找出重點區域、重點流域,并加強該區域內的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的監測,掌握區域環境質量變化趨勢,服務管理決策。
5大數據平臺,資源共享方面
提升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環境保護大數據平臺是未來環境保護發展方向,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遙感觀測等信息化科學技術,將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數據信息系統、污染源自動監測信息平臺、排污許可證管理等平臺進行整合,健全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信息庫,利用大數據統計分析平臺,實現污染源全過程監控和網格化監管的動態管理,實時監控污染物排放情況及其變化趨勢,有針對性地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制定,同時還要綜合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將環保大數據信息平臺與其他大數據平臺銜接,資源共享,實現跨層級、跨地區、跨系統、跨部門、跨行業的協調管理和服務。各相關部門可以將污染源大數據進行綜合決策,利用互聯網交互方式、快捷性優勢,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會態勢,輔助決策施政。最終實現環境管理一張網、環境信息一個庫、環境管理一張圖、系統整合一平臺。
6其他方面
除上述領域外,污染源普查數據還用于,第一,環境風險防護,危險化學品管理;第二,產業行業合理布局;第三,企業排污稅征收核實;第四,污染天氣環境應急處理;第五,集中式飲用水保護區,違建項目核查清理;第六,清潔生產,節能減排。
7結束語
通過污染源普查成果的有效利用,不僅為領導決策提供準確科學依據,而且為建立科學環境智能化平臺,動態跟蹤,實時監控,提高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管理能力。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建立污染源環保大數據庫,綜合分析,合理預測,對未來的生態環境管理和決策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08號)[Z].北京:國務院,2007.
[2]國務院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印發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制度的通知(國污普〔2018〕15號)[R].北京.國務院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018.
[3]吳敬慧,王憲澤.關于污染源普查數據應用的思考[J].環境與發展,2018,30(07):207+209.
[4]張震,趙銀慧,王軍霞,等.對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若干思考和建議[J].環境保護,2017(7):52-55.
[5]江西省九江縣污染源普查辦公室.突出普查成果的服務功能[N].中國環境報,2010-06-01(002).
作者:賀先超 單位:息烽縣環境監測站
- 上一篇:平面設計在歷史文物類展覽中的運用
- 下一篇:農業機械的故障與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