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之后農業公園發展探討

時間:2022-04-02 03:20:19

導語:肺炎疫情之后農業公園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肺炎疫情之后農業公園發展探討

摘要:淺析了我國農業公園的發展歷程現狀、內涵要點和發展問題等,指出我國農業公園作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新業態,是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兩型社會”可持續理念在休閑農業領域的生動實踐,其未來應高度體現現代農業一二三產業與公共休閑服務等功能的深度融合,促進綠色發展理念傳播、美麗鄉村建設、農文旅融合互促、農產品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孵化等多領域的功能拓展。

關鍵詞:農業公園;休閑旅游;新業態;融合

隨著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逐漸復蘇,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于2020年7月14日的《關于推進旅游企業擴大復工復業有關事項的通知》指出,各地要有序推進旅游業,促進國內消費,擴大內循環。農業公園作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的一種發展業態,融合農業生產、生態涵養、休閑養心、宜居宜業宜游等功能,未來將逐漸成為城鄉居民追求和向往的場所。

1我國農業公園發展現狀分析

農業公園由傳統農業園、觀光園衍生而來,是將公園經營理念與傳統農業園區的產業發展、特色農業科普、民間文化習俗弘揚、農耕農事體驗、綠色生態保護等各環節相融合滲透產生的新興業態[1],是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留存鄉土氣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種新載體[2]。農業公園是在城鄉統籌一體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新型公園業態,是在保證園區農業生產屬性不變的前提下,兼具農業底蘊與園林藝術特征,為廣大城鄉居民創造身心娛樂、休閑體驗的新型綠色空間和游憩場所,吸引人們走出“水泥森林”,樂享自然農趣。農業公園由固定主體統一運營管理,土地形態獨立完整,內部用地以綠色植被形成的自然景觀為主,可歸屬于專類公園,是新型城鄉綠地生態系統中公園子系統的重要構成部分。國內休閑農業旅游業態起步較晚。觀光農業園區于1980年前后率先在我國臺灣發展,大陸地區于2007年由北京密云蔡家洼地區提出“設施農業公園”概念,2008年原國家農業部制定和農業公園標準,由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和亞太環境保護協會等5家行業組織聯合制定《中國農業公園創建指標體系》,預計5~8年時間打造100個“中國農業公園”。山東蘭陵地區于2012年6月獲批“全國首家國家農業公園項目試點”,國家十四部委于2016年9月聯合制定《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肯定了“農業嘉年華、特色小鎮、農業主題公園”等新型農業產業發展模式[3],休閑農業促進三產融合這一思路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業內同行的廣泛認可,在此潮流下,農業公園也乘勢而上,嶄露頭角。目前國內部分農業企業已有較成熟的農業公園規劃、建設運營經驗,如作為農業規劃設計領域領頭雁的中農富通公司,國內項目星羅棋布,已有多個科學規劃、管理有序、運營創收的典型項目,如河南中牟國家農業公園、澄邁•永瑞國家現代熱帶農業公園、江蘇“七彩阜寧”國家農業公園、廣西玉林“五彩田園”中國農業公園、湖北國家柑橘農業公園等。農業嘉年華是農業公園發展模式的樣板示范,是以農業為基底、以樂活為統領打造的集科技展示、文化傳承、旅游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歡樂盛會,可通過展示示范現代農業高新科技成果、新奇特農產品等,帶動地區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城鄉一體化發展。

2農業公園發展內涵解讀

農業公園是在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在市場和市民需求導向下,以公園經營(門票經濟)為思路,融入低碳環保、循環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利用農村的生態自然環境及歷史文化資源潛力,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拓寬農文旅融合渠道等,將現代農業生產、農業科技展示、鄉村文化與休閑旅游相融合的規模化區域發展綜合體[4-5]。其迎合現代城鄉居民物質文化需求,是理想的田園生活與工作場所,是能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與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新實踐行為及實體形式。農業公園作為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農業園區發展的新方向之一,它能夠將生態環境保護、農業生產、休閑旅游、美麗鄉村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拓展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還可為市民提供休閑體驗、度假旅游等服務,促進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實現農村地區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綜合提升。農業公園的發展首先要以農業產業為根基,通過自身產業鏈的延伸,可關聯休閑旅游、文化體驗、商務等產業,進而增強與休閑旅游、文化體驗、商務會展等業態的融合;其次,要更加注重體現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第三,與城鄉居民生活的融合度更高,其與城市公園一樣,有利于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和心態平衡的維持,成為城鄉居民日常休閑的活動場所;第四,園區內部相關配套設施逐漸完善,為提升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提供重要保障;第五,農業供應將會成為區域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融合互促、生態環境保護和土地多功能開發利用的一個重要手段。

3農業公園發展問題探究

3.1對農業公園的概念理解不同。目前,國內小農業公園很多,不少農業公園是將原來的農業園區換個概念而變成公園,并未按照農業公園的建設標準和要求嚴格實施,相關配套設施建設不完善,主體功能不健全,此類小農園與嚴格意義上的農業公園相比,建設標準和質量存在較大差距。3.2發展建設政策支持不足。農業公園建設發展的突出瓶頸在于沒有明確的政策支持及管理體系。盡管國家非常重視農業產業方面的政策扶持,尤其對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等方面扶持力度逐年增強,但對由休閑農業園區和多功能農業園衍生出的農業公園等新興業態扶持政策尚不明確,在規劃用地、金融貸款、專業人才支撐、稅費優惠、公共服務等方面扶持力度較小。3.3規劃建設水平有待提高。當前諸多農業公園無序發展,經營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員普遍缺乏農學、生態學、農業經濟學、風景園林學、建筑學等多學科綜合的專業知識,對農業公園的認識高度不夠,缺乏系統思維[3]。大多數農業公園未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且部分設計單位缺乏農業領域相關設計資質或是規劃人員水平良莠不齊、知識架構體系不完善等,致使諸多農業公園的建設運營和管理缺乏有效指導,項目實施缺乏可持續性,出現虧損連連、難以盈收回本、資金鏈斷裂、園區土地撂荒等現象。農業公園唯有在綠色循環、低碳可持續、科技引領、創新高效等科學發展理念指導下,才能避免管理粗放、低產低效,甚至環境破壞、浪費土地資源等問題,最大限度地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村不斷增綠和農民持續增收。3.4發展建設管理有待加強。我國農業公園在初期發展階段,因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業公園多分布于城鄉接合部,受原城鄉二元結構體制限制,農業公園多由地方政府或部分涉農企業根據自身發展所需進行建設,此類農業公園由于在立項審批、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等環節缺乏有效監管以及未被納入地方總體發展規劃或政府項目庫,最終影響項目順利進行。因此,地方政府要在城鄉統籌發展背景下,加強對農業公園發展的正確引導、有效監管和長效政策支持。3.5建設運營期面臨較多問題。大多數農業公園在后期運營期間,專業人才數量不足,高層次人才缺乏,現有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此外,盈利模式主要以門票經濟為主,產業鏈條單一,配套設施落后,綠色生產、休閑采摘、農耕體驗、農業科普等功能沒有得到有效延伸;園區產權歸屬尚不明確,在“大棚房”專項清理整治行動后,未來會面臨土地、市場、產品質量等多方面挑戰,將嚴重制約農業公園的快速發展。

4未來農業公園展望

農業公園是現代農業與公共休閑的有機結合產物,堅持以城鄉統籌為主導方向,以農業產業為重要基礎和依托,通過產業鏈延伸增收創效,使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跨界集約化配置,促進產業融合,實現“一產穩高效、二產助增值、三產促繁榮”的發展局面,兼顧助力農業科技推廣、生態環境保護、鄉村人居環境治理、綠色循環發展、品牌培育建設等多功能的實現,在“兩型社會”的政策指引下,符合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趨勢!未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和鄉村的融合發展都應該考慮建設農業公園,融合生產、消費、休閑體驗、生態保護、科普教育等多種功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侯滿平,石英.國家農業公園新概念:首次系統解讀[J].新農業,2015(2):20-22.

[2]周龍娟.農業公園概念探討[J].現代園藝,2020(13):126-129.

[3]王昆欣,張苗熒.國家農業公園的發展思路及對策建議[J].浙江農林科學,2017,58(2):193-197.

[4]馬錦義,張宇佳,陳璐.農業公園初探[J].湖南農業科學,2015(8):131-134.

[5]沈澤江.中國農業公園理論探索[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7.

作者:柴多梅 張天柱 王福平 單位:1.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 2.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3.山西中農富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