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漁業發展現狀及前景

時間:2022-04-03 10:09:07

導語:太湖漁業發展現狀及前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太湖漁業發展現狀及前景

摘要:本文基于對江蘇省吳江養殖漁村社區的調查,從太湖養殖漁業演進歷程和發展現狀出發進行分析,剖析了目前該地區養殖漁業發展中在養殖模式、經營模式、經營主體、經營理念、產業結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而從持續推進養殖技術與經營制度創新、培養漁戶的合作意識、發展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休閑漁業、優化產業結構等方面探討了太湖養殖漁業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太湖;養殖漁業;漁村社區調查;對策建議

太湖養殖漁業集中在東太湖的3000hm2規劃區域,分別由吳江市七都鎮漁村社區和吳溇村村民經營。本研究調查的七都鎮漁村社區位于蘇州吳江市七都鎮,北臨太湖,所在的吳溇港北通太湖,經漁業村等出楊甸口,入稽五漾,折向東接鼓溇塘港,直達南潯鎮?;逖鸀槠叨即笱娣e3×104m2,平均水深3m漾面寬處約300m,狹處約150m。該漾蓄太湖之水,流水晝夜不息,漾水清澈見底,是天然水產養殖區。七都鎮漁村社區是吳江最大的漁業社區,擁有機動漁船113艘,捕撈戶113戶,養殖戶530戶。

1太湖養殖漁業的演進歷程

長期以來,捕撈漁業一直是大中型湖泊唯一的傳統作業方式。但是,隨著我國對大水面漁業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的演變,為了充分利用太湖水生生物資源和水環境資源,提高湖泊的漁業生產力,從70年代起,太湖就開始探索大水面養殖漁業活動。迄今為止,太湖網圍養殖經歷了:“大、粗、低”的傳統養殖模式、“小、精、高”養殖模式、由養殖魚類向蝦蟹等特種水產品轉變的養殖模式和從鼓勵規模擴張轉向總量控制、合理布局與適度規模的可持續發展模式4種模式。太湖網欄養殖漁業對緩解太湖傳統捕撈競爭壓力、調整專業捕撈漁民的產業結構、增加太湖漁民收入和提高漁民福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太湖網欄養殖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面臨著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沖突。1999年,太湖水質污染問題引起社會關注,國務院在太湖實施水環境綜合整治“零點行動”。2007年,太湖發生藍藻危機后,太湖養殖漁業也面臨質疑,西太湖20多萬畝(超過1.3×104hm2)圍網養殖區域被全部清除,2008年,東太湖圍網養殖面積被大幅度壓減。2009年,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在不影響行洪泄洪和水質環境的前提下,在東太湖蘇州吳江區重新規劃安置了4.5萬畝(3000hm2)圍網養殖區。重新規劃后,太湖養殖活動主要涉及兩個漁村,養殖模式從魚類養殖為主演變為河蟹養殖為主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新型湖泊養殖模式。

2太湖網圍養蟹技術及其經營

太湖網圍養殖河蟹的水域要求水面開闊,水質良好,水草覆蓋率高的草型湖灣。養殖環境通常為安靜、微流水狀態,常年水深0.5~1m為宜。水質要求清新無污染,pH7.5~8.5,溶解氧5mg/L。湖泊底質平坦,軟泥沙質底。植被以沉水植物苦草、輪葉黑藻,挺水植物蘆葦和蒲草豐富為好,植被覆蓋面積要達到20%以上。該漁村成蟹養殖方式為套養,套養桂魚、青蝦和羅氏沼蝦。初期,投放蟹苗10000~12000只,桂魚300尾,蝦7.5kg/畝,河蟹放養密度為800只/畝,成活率60%~70%左右。蟹苗規格一致,放養時間為12月中、下旬或次年3月底之前,一次放足。蟹種放養前用生石灰或巴豆潑灑清野除害,也可用網捕和地籠清野。蟹苗來源于當地、太倉或崇明。飼養階段基本不用藥物、肥料。養殖用餌料分為植物性餌料和動物性飼料。投餌采用定點與食臺布點相結合方法,日投飼兩次,以傍晚為主,投飼量占60%~70%。放養前期或8月份以后的生長季節,多投精飼料,并以動物性飼料為主。日飼量約占蟹重量的3%~6%,以次日上午基本吃完為原則。水質管理主要是清理食場,去除雜物以防影響攔網內外水體交換。養殖過程中,注意水體交換,增加溶氧、光照和調節水質。養殖經濟體為家庭養殖和雇工養殖兩類。前者不需雇傭工人,后者一般雇傭工人2名,用工時間10~12個月,純收入6萬/年,包吃住。家庭養殖規模為15畝(1hm2,限定養殖面積),年均養殖產量為1250~1500kg,成蟹價格視規格隨行就市。套養魚蝦產量非常低,作為副產品一般不統計產量。太湖家庭養殖河蟹的50%~60%通過商販銷售,40%~50%通過朋友介紹渠道銷售。圍欄養殖網具為長方形圍網,規格135m×85m×1.5m,年上繳漁業資源費2400~3000元。其它養殖設備包括自家養殖水域搭建管理房、運輸船(快艇,水泥運草船以及投餌用鐵船)。養殖戶自己安裝太陽能和風能發電設備供電,基本可滿足生活生產需要。戶均養殖成本7.5萬元左右,產值10~13萬元不等,凈收益在3~7萬元之間。

3太湖圍欄養殖漁業的特征與問題解析

3.1總量控制、合理布局與適度規模的生態養蟹模式是環境友好型養殖模式。太湖是我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泊之一,是典型的淺水型湖泊。太湖流域面積雖然僅占全國面積的0.4%,但人口卻占全國人口的3%,人口密度超過900人/km2。太湖流域經濟發達且城市化水平高,是我國最適宜居住和經濟開發強度最大的區域之一。上世紀末,水產養殖漁業對湖泊水域究竟污染程度如何受到社會關注。據江蘇滆湖“八五”攻關研究表明,該湖總磷入湖量的57.2%是由河道流入的,養殖流入量只有13.4%。研究表明湖泊污染源主要是外源性的,而非內源性污染。太湖推進養殖總量控制、合理布局與適度規模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后,養殖結構從草食性魚類轉為河蟹,布局在適合養殖的草型湖灣東太湖,養殖品種以河蟹為主,通過規??刂平档宛B殖產量等,養殖活動的負外部性很低。因此,不能武斷太湖網圍會對太湖富營養化和太湖水污染帶來重大影響。人類生活和經濟活動帶來的污染對太湖的影響很大。太湖生態環境系統復雜,影響生態系統的因素多樣且具有高度不確定和不可預知性,太湖生態系統一直在自然進化過程中逐步發展和演變。太湖流域生活污水及工農業污染源對整個太湖生態系統的污染并非簡單的疊加和累積,會產生協同效應,遺憾的是目前對太湖污染因素的協同效應知之甚少。我們在養殖區域的調查得知,在現行養殖湖區,養殖水體質量甚或優于圍欄養殖區域之外的湖水質量。因此,現有養殖模式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利于調節水體和有助于太湖水污染治理。3.2漁民公平意識與維持生計的家庭小規模經營模式。所調查漁村擁有的8000多畝(約530hm2)養殖水面,位于2008年太湖整治養殖水面后重新由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在全太湖劃定的可用于養殖的水域,即東太湖3000hm2畝養殖水域的第6~9片區。這530hm2養殖水面被等規模分割成530塊養殖水面(每塊1hm2,可以租用轉讓),經抽簽方式分配給該漁村530戶養殖戶。該漁村所屬的第6~9片區湖區的湖泊生產力有很大差異,抽簽決定的養殖區域已被養殖戶所接受,這表明長期生活在經濟發達的太湖流域的漁民具有較強的公開公平競爭意識。近年來,太湖養殖業發展狀況不佳,自然災害與養殖疾病等因素導致河蟹產量不穩定,養殖平均產量維持在75~100kg/畝,凈收益在3~7萬元之間。影響太湖養殖蟹類的環境變化主要有太湖人工控制水位偏高導致的水草生存生態環境惡化(水草量下降)、長江水倒灌太湖以及太湖周邊生活污水排入太湖的影響等。由于養殖效益低,養殖漁業只能維持生計,年輕人大多不愿從事養殖漁業活動,養殖者以中老年居多。調查表明,太湖養殖漁業是典型的維持生計型家庭小規模經營模式。3.3水面流轉出租與新型經營主體。如上分析,調查漁村的養殖經濟收入只能維持生計,而1hm2的養殖規模不能帶來規模經濟效率。所以,近年來,漁村大量出現養殖水面流轉出租的情況。通常,養殖效益低的漁戶會根據自身養殖技術水平、養殖收益、租用經營水體的生產力等情況將維持生計的經濟資源(養殖水面)出租給養殖技術與經濟效益高的漁戶。出租水面的漁民如同失地農民一樣,生活比較艱辛而難以為繼。流轉租金通常由養殖區域、市場行情、水域環境等決定,實行一年一租,年租金3~6萬/年之間。由市場機制推動完成的流轉出租促使兩類新型經營主體的形成。一是承包流轉大戶通過承租其它漁戶的水面,由原來小規模家庭經營向較大規模的雇工經營模式轉變,通過擴大養殖規模,提高養殖總收入。其次是水面流轉促進了養加銷(養殖+營銷)新型經營主體的形成。3.4村集體經濟社會管理功能弱與濃郁的小農意識并存。太湖養殖漁村和太湖捕撈漁村一樣,漁村的經濟社會管理都相當弱,資金匱乏,存在漁村與漁業管理組織相互獨立,協調政府漁業管理政策功能較差的特點。調查的漁村組織基本上只承擔最基本漁業生產服務和一般的社會服務功能,協調漁業糾紛與矛盾的功能比較弱。調查還發現,太湖流域漁村的漁民普遍存在的濃郁的小農意識是影響漁村集體經濟社會功能的重要因素。小農意識的存在導致村民對基于漁村集體組織成立合作社等類似經濟組織的意愿較低或抵觸。除漁村漁民濃郁的小農意識外,對集體經濟時代低經濟效率造成的傷害還深深地影響著漁民的經濟行為。因此,強化漁村經濟社會功能,培育新型合作組織應從培養漁民的合作意識和提高對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運行機制的認知入手。3.5漁村產業結構單調且低級化,資源綜合利用程度低。調查的養殖漁村是太湖邊上典型的養殖漁業村,全村有75%的人口從事河蟹養殖業,約5%的漁戶從事捕撈,15%的漁戶從事養殖蟹營銷,5%的農戶從事運輸等第三產業。該漁村休閑漁業與觀光漁業等基于漁業資源和環境資源的產業活動極不發達。養殖漁村產業結構過于低級化,75%以上的農戶依靠經濟效率比較低的養殖產業,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農戶僅占20%。因此,應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大力發展休閑與觀光漁業以提高養殖區域資源與環境的利用潛力,整體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能力。

4可持續發展養殖漁業的對策探討

4.1持續推進養殖技術與經營制度創新。太湖流域人口密度大,經濟開發力度強,生活和工業污染對太湖生態系統的影響復雜。遺憾的是目前對太湖污染因素的協同效應知之甚少。對太湖網欄河蟹生態養殖水質的直覺觀察表明,太湖養殖的負外部性很低(養殖水體質量甚至優于外圍水體質量),但是對其機理尚不清楚。其次,近年來太湖養殖業經濟發展狀況不佳,產量不穩定,凈收益偏低,只能維持家庭生計。因此,應加大養殖科技研究的投入,不斷創新養殖技術和養殖模式,降低養殖成本以提高養殖生產經濟效率,降低養殖漁業的負外部性甚或有利于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針對養殖規模小導致的養殖經濟效益低下問題。應探討如何在市場機制下,推進水面租用權流轉的制度創新,鼓勵養殖水面流轉,通過流轉擴大提高養殖規模,使現有家庭小規模經營向較大規模的雇工經營養殖模式轉變。其次,應進一步推動自然形成的養加銷(養殖+營銷)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進一步提高漁戶的市場適應能力。小規模家庭養殖模式下,漁戶重在維持養殖生產,難有精力、能力、財力拓展營銷,而較大規模的雇工經營養殖模式比獨立的小規模經營的漁戶具有較強的抗市場風險能力,流轉促成的養加銷新型經營主體,則能進一步提高漁戶對養殖產品的營銷能力以獲取營銷利潤,從而進一步提高漁戶的總收益。應加強養殖漁業科技創新提高養殖經濟效率、在市場環境下推進養殖水域流轉以培養新型經營主體,最終通過財富積累實現養殖漁村的漁業現代化。4.2培養漁戶的合作意識,發展合作經濟組織。調查研究表明,太湖流域的漁民具有很強的公平公正意識,但是普遍存在濃郁的小農意識,對合作共贏的現代市場經濟理念相當淡薄甚或抵觸。這些意識與理念的形成是1978年以來我國漁業產業推行分散決策的市場經濟的結果。漁民合作意識淡薄導致太湖養殖漁村呈現經濟社會管理功能弱小、資金匱乏、協調功能差的特點。調查的漁村組織基本上只能承擔最基本的漁業生產服務和一般的社會服務功能。水產養殖活動利用的自然資源是典型的具有公有私益性的公共池塘資源,養殖戶完全的私人分散決策會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下降,產生負外部性等問題。大量研究表明,培育合作經濟組織,改變私人分散決策機制為集體決策機制,是應對利用公共池塘資源過程中市場失效與政府失效的有效制度安排[3-5]。我們認為應利用漁民的公開公平意識,培養漁民大市場的合作意識,克服小農意識,重建市場機制下的新型集體合作經濟組織,提高漁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社會管理功能,用集體的力量重塑現代漁業形象。4.3發展休閑漁業,優化產業結構。太湖養殖漁村產業結構過于低級化,休閑觀光漁業從業者幾乎沒有。當代中國農村正處在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推動漁業剩余勞動力向工業和服務業轉移是國家發展戰略[6]。太湖水資源是稀缺性資源,不僅有生命系統支撐功能,還能提供用水、航運交通、景觀休閑、調節氣候、凈化外來污染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太湖能為養殖漁業發展提供的空間有限,在可利用水域資源稀缺的背景下,漁村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綜合利用稀缺水域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太湖養殖漁村應堅持以養殖漁業為主體,在現有第一產業為主體的結構中,發展和融合第二、三產業,提升養殖水產品的附加值,逐步使養殖漁業演變為綜合漁業產業[7-11]。太湖養殖漁村發展綜合漁業產業有以下優勢:首先是太湖河蟹品質高,在國內河蟹市場上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其次是漁村所在的東太湖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風光風景資源。漁村應圍繞高品質養殖河蟹,打造太湖河蟹品牌與營造太湖河蟹消費文化,提升養殖產品價值和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最后綜合利用太湖生態環境資源、文化歷史傳承資源以及風光風景資源,優化漁業產業結構,打造養殖、營銷與休閑相融合的綜合產業,實現漁村現代化。

作者:周云峰 仇文忠 潘云生 生 楠 杜 亞 劉依陽 單位:1.江蘇省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2.昆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3.上海海洋大學